胃氣不足的原因是什麼

  胃氣不足指胃的受納和消化水谷功能虛弱。主要症狀有不思飲食,或食不消化,大便稀爛,脣舌淡白等。胃氣不足的原因通常是什麼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胃氣不足的原因

  本證多因飲食不節,思慮、勞倦過度,或吐瀉日久等,導致胃氣虛弱,胃氣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減弱,胃絡失養,胃失和降而致。

  胃主受納、腐熟,胃氣以降為順。胃氣虧虛,受納、腐熟功能減退,胃氣失和,氣滯中焦,則胃脘隱痛或痞脹,不思飲食;胃氣本已虛弱,食後不負其消化之任,故食後胃脘脹滿更甚;病性屬虛,故按之覺舒;胃氣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則時作噯氣。胃虛影響及脾,脾失健運,化源不足,氣血虛少而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萎黃;全身臟腑機能衰減,則氣短懶言,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為氣虛之象。

  本證以胃脘痞滿、隱痛喜按,食少與氣虛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胃氣不足的調理方法

  首先,胃氣不足患者要做到飲食有節,不可過飢或過飽,亦不可過食辛辣生冷。其次,要善於利用食療方法來調治本病。如進食以溫軟為主,食不過飽,少厚膩多清淡。

  另外,拿姜來泡腳也是不錯的選擇,還能緩解秋冬手腳冰涼之症。“薑片最好煮一下,不用太久,沸水裡煮個5分鐘就差不多了。”中醫師解釋,光是放水裡泡的話,姜裡面的有效成分是泡不出來的。“泡腳的時候,水溫最好保持在40℃左右,泡腳的時間20到30分鐘就差不多了。”

  除此之外,立秋之後應儘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如果胃寒的人想吃水果,但又怕吃了難受,可以把水果稍微溫一溫,蘋果、梨溫了以後味道不變,還是很好吃,吃的時候要細嚼慢嚥,它的寒涼之性就會好很多。

  調理胃氣不足的食療

  1、化瘀養肝蜜

  山楂250克,丹蔘500克,枸杞子250克,蜂蜜1000克,冰糖60克。 先將前三味藥浸泡2小時後煎成藥液,再把蜜、糖兌入藥液內,以微火煮沸30分鐘,待至蜜汁與藥液溶合而呈黏稠時離火,冷卻後盛入容器內密封儲存。 每日3次,每次1匙,以開水衝飲,可連續擊服用2~3個月。

  2、黑豆川芎粥

  黑豆25克,川芎10克,粳米50莧,紅糖20克。 川芎水煎去渣,先加黑豆煮熟,再入粳米同煮為粥,放入紅糖即成。 作早晚餐服食。

  四大養胃穴位

  內關穴、公孫穴

  內關是人體上的重要穴位。內關在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的地方。公孫在足內側緣,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內關和公孫都是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有8個,4個在上肢,4個在下肢。中醫常把上肢上的一個八脈交會穴和下肢上的一個八脈交會穴相配,組成4對,每一對都有獨特的治病功能。內關和公孫就是專治心、胸、胃病的一對。

  足三裡穴

  “肚腹三裡留”,足三裡是調養脾胃的大穴,也是人體的重要強壯穴,凡是肚腹部位的問題都可以用足三裡這個穴位治療。足三裡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夠調動胃經的元氣,六腑的健康問題首選它們對應的募穴治療,胃是六腑之一,所以養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

  日常保養胃部,治療胃痛,可以常常按摩這4個養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們。胃痛嚴重的時候,可以用拇指分別對這幾個養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時緩慢地進行腹式呼吸,連續按揉3~5分鐘便能止痛。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