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學後不良表現

  開學了,很多學生又回到了校園,但有些學生卻不願回到校園。“你不希望開學的原因是什麼?”面對調查問卷中的這個問題,今年即將讀高一的十幾個學生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沒法熬夜玩遊戲了、沒法睡懶覺了、又要開始做作業了……”專家稱,以上這些狀態都是開學綜合徵的表現,學生還需要一個階段來慢慢調整,才可徹底讓這些徵狀消失。

  ——好想繼續睡懶覺

  剛剛升入濟北中學的張悅告訴記者,開學後最不適應的是沒法睡懶覺了。假期裡,她天天賴床,父母也不喊她,感覺好極了。可是,開學後,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而且第一週要軍訓,更要早起。想起這些,她就覺得害怕。張悅的同學劉馨雨也有著同樣的看法,她對開學有恐懼感。她說,假期在家睡覺越多、越不想運動,天天窩在家裡上網、看電視。這一開學,還真不適應。

  狀況二 ——開學後不自由很反感

  “開學前兩天,我媽就把手機收上去了。”高一新生沈晶冰告訴記者,突然間沒有了手機,整個人就像丟了魂似的,不知道幹什麼好。因為開學被沒收手機,所以她有些不希望開學。對於開學,劉小魚表示很反感。她說,開學意味著將心愛的動漫書收起來,父母的嘮叨又要重來,和懶覺從此說拜拜。面對自己的這種心態,劉小魚稱沒想著調整,也不知道怎麼調整。

  專家支招 多帶孩子戶外運動,多交流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周秀琴提醒家長,暑假過後,孩子面對開學而出現的恐懼或焦慮情緒是正常現象,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調整。週期大約為21天,但是大部分學生在一週後就可以逐步適應。周秀琴建議,家長和教師之間相互配合,幫助學生順利過渡。

  周秀琴說,小學或初中生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弱,這時父母千萬不要打罵孩子,以免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父母要儘量多抽時間陪孩子,比如週末帶孩子外出活動,打球、購物、遊玩等。在家裡,家長要營造一個寬鬆、平靜的學習氣氛,確保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另外,家長要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遵守作息時間,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周秀琴告訴記者,在克服“開學綜合徵”上,學校和老師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學後,老師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進行假期心得交流,正確引導學生慢慢地適應開學後的生活。同時,老師可以拋給學生一些能產生健康情緒的“甜蜜”誘導,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興趣,引導孩子進入新角色,並喚醒其對校園生活和同學友情的嚮往。另外,幫助學生制定新目標,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孩子學習成功的祕訣

  01 掌握時機

  老人的頭腦在早晨比較清醒。加拿大貝克萊斯特健康科學院的羅特曼研究所曾對一組60至82歲的老人開展測試,發現他們在上午8:30至10:30之間較易集中精神、排除干擾,而到了下午1點至5點,他們的表現就會下降。核磁共振也顯示,到了下午時分,這些老人的腦袋就“閒置”起來、轉到了所謂的“預設模式”,這時的他們往往耽於遐想。而相比之下,年輕成人腦中和維持注意有關的區域在午後仍舊十分活躍。

  不過,為了使自己的努力得到最大回報,年輕人也不妨對自己的學習時間規劃一番。另一項研究指出,年齡在十六七歲的女孩,如果下午3點學習,她們對材料的記憶就比較牢固,而如果在晚上9點學習,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差。不過,如果學的是包含動作的技術,那就是在晚上效果更佳了。德國弗賴堡大學的克里斯多夫·尼森***Christoph Nissen***解釋說:“這個結果表明,下午比較適合學習語言,晚上適合學習鋼琴和其他樂器。”

  學習的時機為什麼重要?我們知道,在學習新知和技能之後,可以用睡眠來鞏固記憶。尼森認為,在學習和睡眠之間可能有一個“關鍵時期”***critical window***,且動作學習的關鍵時期或許比其他型別的記憶要短。至於成年人是否能像青少年一般從這個關鍵時期中受益,這一點還不清楚。“事實證明青少年的學習能力較成年人強、睡得也更好。”尼森說。

  02 考考自己

  普渡大學的傑弗裡·卡爾皮克***Jeffrey Karpicke***曾用一項重大研究證明了自我測試的重要作用。他讓學生學習40個斯瓦希里語單詞,一部分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反覆回憶這些單詞的意義,他們在一週後的測驗中平均記起了80%的單詞;另一部分學生只是細讀單詞、並未主動測驗自己,他們平均只記起了36%。這以後的其他研究也指出了同樣的觀點:自我測試的效果要超過一些常見的學習策略,比如畫泡泡圖來歸納一段文字的大意之類。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太過辛苦,不要灰心。威廉姆斯學院的奈特·康奈爾***Nate Kornell***和同事發現,要提高學習成果,重要的是努力回想學過的內容,至於是不是想得起來倒在其次。與我們想當然的觀點不同,檢視正確答案大大有助於日後的回憶,作用和你憑自己努力回憶不相上下。

  “這個發現相當使人意外。”康奈爾說,“研究記憶的人向來認為,在問題和答案之間隱藏著一條條‘通路’。他們還錯誤地以為,學習者只有自己走通這些道路,才能學到最多,如果中途放棄或者走了岔路、接著直接去翻看答案,學習的效果就會打折。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發現指出,我們必須對記憶的工作機理重新思考。同時,這個發現也給那些偷懶的學習者送去了希望。

  有的時候,一些人會強迫自己學習,這種學習方法肯定是錯誤的。我們要為不學而學,要懂得學習不是一件很難得事情,只要自己稍微的努力一下,不經意間就可以把知識的精髓掌握住。如果總是強迫自己學習,那麼肯定學不到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