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洪澇災害

  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發、河水氾濫、淹沒農田、毀壞環境與各種設施。使人們的財產受到威脅。那麼如何預防洪澇災害呢?以下是小編和您分享的治理洪澇災害的措施。以供參考。

  治理洪澇災害措施: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澇的根本措施。對於丘陵漫崗區要通過大量的修建水庫、谷坊、塘壩、截流溝等水利工程,並結合田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攔蓄地表徑流,達到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發,在保護了坡耕地的同時也保護了下游的農田,同時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變水害為水利。將來將要建設的關門咀子水庫就是一座以發電、防洪為主,兼顧除澇、灌溉、水產的大型水庫,它的建成將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標準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過擴建加固鶴立河、石頭河堤防,將使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間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裡興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調整壟向,等高作業,從而減緩坡度,截斷地表徑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區的防洪治澇骨幹工程佈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統大格局已經形成,佈局合理,溝道、道路線路順暢。按設計標準完善加固梧桐河、鶴立河、石頭河沿河兩岸堤防及穿堤建築物,防禦河流洪水,實施後堤防將達到150多公里。澇區工程建設以工程續建配套為主,按設計標準擴建新建澇區內的排水溝道系統,修復和新建橋、涵、閘、站等建築物,完善田間配套工程,及時排除內澇,同時整治容洩條件,保證澇區內外排水順暢。

  治理洪澇災害措施:採取水土保持措施

  種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發展當地農業生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減少或防止空氣或水質汙染,美化、保護和改善流域的生態環境,從而改變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保證和促進農業高產穩產。據有關資料,林帶可削減地表徑流80%,減少衝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營造和更新農田防護林,結合溝、路、渠佈置新林帶,同時對殘破林帶更新改造,使農田防護林林網化。

  例如在樑頂、樑坡、梯田埂、溝頭、溝坡、溝底、灘邊、溝道兩側、環庫四周、道路兩側以及有必要進行防風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據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蝕情況、防護目的,因地制宜,合理佈局,正確選擇水土保持林林種,並與經濟林結合起來,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徑流沖刷和土壤侵蝕,防止洪澇、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促進農業高產穩產。種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項見效迅速、成效顯著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蓋的同時還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提供飼料、肥料、燃料,綜合利用。比較適合的草種有苜蓿、草木犀、毛葉苕子、野豌豆等,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強等特性,比較適合北方地區種植,並且可以與大田作物進行輪作。按規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須退耕還林還草,個別地區甚至要封禁治理。

  治理洪澇災害措施:加強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無論是墾區還是鶴崗均已成體系,初步改變了重建輕管現象。但在管理體制、資金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管理設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員、生產人員均未按規範要求進行配備,多數由地方或農場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兼管,並且人員偏少,難以保證管理質量,應根據規範要求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相關人員及設施重新進行配備,完善澇區工程管理。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實行工程管理委員會、管理總站、管理站三級管理。因本流域由農墾和地方兩部門管理,為協調好工程管理事宜,應成立工程管理委員會。工程管理委員會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單位的有關領導組成,對管理站起領導和監督作用,可定期開會檢查工作。工程管理總站、管理站為專職管理機構,在管理委員會和上級管理機構的領導下,具體完成各項工程管理任務。工程管理段為亦工亦農的管理組織,分管具體的工程專案。同時配齊各管理單位必須的管理站房及辦公、交通、通訊等設施,保證工程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