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半命題作文範文
近幾年半命題作文的命題形式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半命題作文的形式有利於考生較自由地進行寫作,發揮出自己的寫作水平。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有時我會這樣想,我一定是上帝的寵兒,要不然,我怎會時刻生活在幸福之中?我的心每天都在幸福的光芒下跳動。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因為我擁有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幸福便無從談起。如果說幸福是五彩繽紛的花,健康則是盛滿花朵的花籃;如果說幸福是天上灑下的甘露,健康則是一片翠綠的荷葉。健康是幸福之本。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因為我學會了對生命微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在微笑時都擁有創造溫暖和光芒的力量。微笑是這個世界上最和諧的表情,也許你微笑並不代表你幸福,但那是一種從容,一種淡定,一種自由與堅毅而生髮的無可抗拒的魅力。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對生活的樂觀,任何困難在它面前都顯得是那麼地不堪一擊,做任何事都有極困極難的時候,忍得打忍得痛便是好漢,愁眉苦臉並不會使事情有所進展。所以不妨以微笑去迎接每天升起的太陽。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因為我擁有夢想。一個有夢想的人是快樂的,深藏在身體內部的夢想使他堅定而自信,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活。現在我身處高三,正親身體會著夢想所帶來的快樂,多少次在夢中走進理想中的大學校園,夢醒時分,也沒有失望或惆悵,心中唯有搏擊的鬥志與激情。夢想使人專注,使人奮鬥,看著自己的夢想在一點點實現,那種心中無比的喜悅,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體會的。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因為這世上有愛。畢淑敏曾說過,幸福是擁有愛,許許多多的愛,這愛便是親情和友情。這愛是如海的母愛,是如山的父愛,是朋友之間的愛,是陌生人之間的愛。大愛無言,愛是一個雨天好友為你撐起的一片晴空,愛是夜半時分媽媽端來的一杯濃濃的牛奶,愛是當你跌倒時陌生人伸出的手。愛的光輝將永存於世上,世界的存在就以它為養料。每當我的心感受到這濃濃的愛意,全身便充滿了力量,因為我知道這些愛是辜負不得的,特別是當我注意到母親頭上的白髮,額頭上的皺紋。
對生命的嚮往與追戀,對理想的渴慕與追求,勤奮與平淡,堅強與堅韌……它們都是幸福的重要元素。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感覺到自己幸福無比,便是一個幸福的人。
而我,此刻正生活在幸福之中。
二
理想,是孩子心靈世界的陽光。
理想,是孩子心靈世界的陽光。失去了陽光,心靈世界就會是一片黑暗。
作為“知心姐姐”,我曾接過好幾名要自殺的少年打來的電話。他們共同的感受是“活著沒有意思”。
一名自殺未遂的女孩對我說:“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夠解脫,您說是不是?”
我說:“道理是這樣,人總是要死的。但人並不是為了死而活著呀。古代史學家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那些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得有意義,死了還被人民紀念。你才13歲,正是大好的年華,又那麼聰明、善良,以後會有機會做許多事情,你現在死了,該多麼可惜呀!”
女孩說:“您說得也對。可我活著,我媽太累了。我媽工作那麼忙,還整天為我操心,天天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長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們頂多難過幾天,可一輩子就輕鬆了!”
這個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的女孩,是那樣地善良,又是那樣地幼稚。她不明白的是,一個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生命的價值究竟在哪裡?
這又使我想起另一個14歲的少年。他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學校的三好學生、班裡的班長。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與所有同齡人相同的困擾。
有一天,他一個電視節目:記者現場採訪一個偏僻鄉村的放牛娃。
“你在這兒放牛做什麼?”
“讓牛長大!”
“那牛長大以後呢?”
“賣錢,蓋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麼?”
“娶媳婦,生娃。”
“生了娃呢?”
“讓他也來放牛唄!”
沒有想到,這幾句簡單的問答,卻誘發了這個少年的死亡念頭。死前,他在日記中寫道:“電視,我想到了自己--我為什麼讀書?考大學。考上大學又為什麼?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樣?找一個好老婆。然後呢?生孩子,讓他也讀書,考大學,找工作,娶媳婦……生命輪迴,周而復始。”
“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這樣的生命沒有價值。”--這個14歲的少年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夜裡,在與父母一牆之隔的自己房間裡,他***自殺了。
一個個花季少年的自殺,一朵朵花蕾的過早凋謝,冷酷的現實給只關注孩子成績的父母們敲響了警鐘: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不是分數,而是理想。
今天,面對學歷至上的社會,父母也很無奈。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有個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試得到高分數就能過上美好的生活嗎?
父母過高的期望、過大的壓力,使許多家庭“窮”得只剩下“分”了--感情貧乏,親子之間的話題只有考試、考試、考試,成績、成績、成績。家裡失去了歡笑,也失去了應有的親情。全家人圍著“分數”轉,孩子考試分數高,全家便喜洋洋的;孩子考試分數低,全家人的心情就變得十分低落,家庭關係也隨之十分緊張。就像一個孩子形容的那樣--家裡處於“一級戰備”狀態,“戰爭”一觸即發。有個孩子考完試,老師讓把卷子拿回家簽字。第二天老師問家長是什麼態度,這個孩子站起來說:“昨天晚上,我遭到了一場‘男女混合雙打’!過去是‘單打’,現在該出手的都出手了!”
分數像一座山,重重地壓在孩子和家長頭上,極大地限制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成了掙分的機器、分數的奴隸。
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一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哪會產生美好的理想?理想的種子,要生根、發芽、長大、開花、結果,必須有陽光雨露的滋潤。在沒有“陽光”、沒有“雨露”的生活環境裡,理想的種子要想發芽,難--太難了!
其實,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好的溫室。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孩子在家庭裡生活的時間最長,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應該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憶。父母對人生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觀,每天向孩子發出的都是負資訊,那麼孩子自然會產生“活著沒有意思”的想法。一個家庭快樂不快樂,不看這個家庭有沒有錢,孩子是不是能夠考上大學,而是要看家庭成員之間有沒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
有什麼樣的家庭,便有什麼樣的孩子。“問題父母”會培養出“問題少年”,或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樂父母”會塑造出“快樂少年”,或者心理正常發展的孩子。
因此,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辦法是改變成人對人生的態度,丟掉補償心,找回平常心,“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要知道,孩子自有他們自己的世界,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未來。讓孩
子快樂地做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自然會體味到“活著真好”。
三
說到“包容”,我們自然就會想到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相容幷包,思想自由”的主張。這幾年,我們頗有點談“自由”色變,所以,這“相容幷包”也就不怎麼提了。
但是,不久前,北京大學金開誠先生寫了一篇《漫話校訓》的文章。文章說:清華大學的校訓為“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都令人大為激賞,但是作為在北大長期工作和學習的北大人,金先生竟不知道北大有什麼校訓。
不知道北大校訓的金先生,卻記得蔡元培先生的“相容幷包”。但金先生惜墨如金,將蔡元培先生主張中的後四字給惜掉了。
我想,不是金先生真的惜墨如金,將後面四個字惜掉了,而是怕是這四個字太敏感,刺激了某些人的神經。
是的,“相容幷包”本身就夠敏感,夠問題的了。相容幷包?難道反動的言行,我們也能幷包?“臺獨分子”分裂祖國的言行,我們也能幷包?社會的汙穢、黑暗、腐敗,我們也能幷包?
一個社會,在某種程度,就是一個世界,一個自然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我們允許樹木、鮮花生長,也同樣允許野草、荊棘生長;我們允許益鳥、益蟲存在,同樣也得允許老鼠、蒼蠅的存在。
人類的歷史,就是在善與惡,進步與落後的鬥爭中發展前進的。沒有了惡,何來善?沒有了落後,何來進步?況且,反動、醜惡的東西,你不讓它們充分的表現、表演,你怎麼才能認清它醜惡的本質,險惡的用心呢?新中國歷史上,1957年的反右運動,對右派分子的引蛇出洞,大約不少人還是記憶猶新的。
記得報道說,某一個地區為了保護善良、溫馴的鹿群,而將凶惡、殘忍的豺狼趕盡殺絕,結果怎麼樣?鹿群數量急劇膨脹,老弱病殘之鹿迅速增長,嚴重影響了鹿群的質量,鹿群的生存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沒有辦法,只得將凶惡的狼先生們再請回來,這樣,鹿群才又一次恢復了生機。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上可笑之人。
能夠撐船的大肚裡,什麼不能包容呢?醜惡、陰謀、骯髒、汙穢、苦難、磨礪、失敗、挫折……一切都可以承受,一切都可以包容,方顯得我們的偉大、寬闊,堅毅與堅強。一點小小的***,幾聲低低的議論,我們都以為大敵當前;飄下輕輕的樹葉,灑落微微的細雨,我們都以為會砸破腦袋,那樣才真是顯得可笑哩!
我以為,北大完全應該理直氣壯、正大光明地以“相容幷包,思想自由”為自己的校訓,它較“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較“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點都不遜色,反而有胸懷天下,包容宇內的氣度與胸襟。
北大人能如此,中國人就何以不能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