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名人例子素材

  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寫作素材的積累與整合。那麼名人素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蘇格拉底和拉克蘇相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遊覽一座大山。據說,那裡風景如畫,人們到了那裡,會產生一種飄團欲仙的感覺。

  許多年以後,兩人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太遙遠太遙遠。他們就是走一輩子,也不可能到達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蘇頹喪地說:“我用盡精力奔跑過來,結果什麼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傷心了。”

  蘇格拉底撣了撣長袍上的灰塵說:“這一路有許許多多美妙的風景,難道你都沒有注意到?”

  拉克蘇一臉的尷尬神色:“我只顧朝著遙遠的目標奔跑,哪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

  “那就太遺憾了。”蘇格拉底說,“當我們追求一個遙遠的目標時,切莫忘記,旅途處處有美景!”

  二

  在英國的蘇格蘭,有一位貧苦農夫叫弗萊明,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一次他在田裡耕作時,忽然聽到附近的泥沼地帶有人發出呼救的哭泣聲,他當即放下手中的農具,迅速地跑到泥沼地邊,發現有一個男孩掉進了糞池裡,他急忙將這個男孩救起來,使他脫離了生命危險。

  兩天以後,一位高雅的紳士駕著一輛華麗的馬車來到了弗萊明所住的農舍,彬彬有禮地自我介紹說,他就是被救男孩的父親,特此前來道謝。這位紳士表示要以優厚的財禮予以報答,農夫卻堅持不受,他一再申明:“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正在互相推讓之際,一個英俊少年突然從外面走進屋來,紳士瞥了一眼便問道:“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高興地點點頭說:“正是。”紳士接著說道:“那好,你既然救了我的孩子,那就也讓我為你的兒子盡點力,讓我們訂個協議吧,請允許我把你的兒子帶走,我要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孩子也像他父親一樣善良,那麼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感到驕傲的人。”鑑於紳士的誠心誠意,農夫只好答應了他的提議。

  紳士非常講信譽,重承諾,不但把農夫的孩子送到學校讀書,而且還供他到聖瑪利醫學院上學,直至畢業。

  這個農夫的孩子不是別人,他就是後來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教授。他於1928年首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青黴素,後來又經過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裡和德國生物學家錢恩的進一步研究完善,於1941年開始用於臨床,並於1943年逐漸加以推廣。青黴素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和雷達相併列的第三個重大發明。而上面提到的那個紳士便是英國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那個被農夫救起的兒子後來成了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二戰時期的首相丘吉爾爵士。

  誰也沒有料到,一個農夫救起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對後世會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他自己的兒子也因此而獲得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日後竟然會成為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和青黴素的發明者。丘吉爾首相在二戰中的卓著功勳無須贅述,弗萊明教授發明的青黴素也不知拯救了多少過去根本無法拯救的生命,真是為全人類造福不淺。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位行善積德的農夫弗萊明所得的報酬是最高和最優厚的,也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

  三

  早在五十年代,王元就已經成為我國數學界的著名人物。他對哥德巴赫猜想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即他證明的2+3為陳景潤最終證明1+2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此外,他與恩師華羅庚先生一同創造的“華王方法”被國際數學界一直沿用至今。他們多年的師生合作,可謂中國現代數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但是,在“***”中,有許多人曾經在政治壓力下,違心地批判過自己的師長,或與被打成反革命的父母公開劃清階級界限。王元也經歷了這段痛苦的心靈體驗。

  在一次批鬥會上,造反派勒令王元必須在大會上發言,批判自己的導師華羅庚。王元知道如果拒絕發言,就可能會被打成反革命。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他推辭自己寫不了批判稿,只能由別人寫,自己上臺念一下。沒想到造反派真的找人來代筆,讓王元去讀。無奈之下,王元只好當眾讀了一遍批判稿。

  王元深知此事對恩師心理的衝擊。他在心裡把自己做的這件事叫做“背叛”。他愧悔於自己的屈從,一直不肯原諒自己。此後,他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去恩師家了,即使遇到恩師,也總是想方設法躲開。許多年後,華羅庚先生出訪歸來,給王元帶回來國外數學界關於“華王方法”的論著,兩個人才重新走到一起,繼續他們的合作。

  但是,兩個人面對面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從不提起“批鬥會”這件事———二人不約而同地保持緘默,連一個字也沒有。

  恩師辭世後,作為數學家的王元破天荒地費時十年為華羅庚先生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他記錄了自己痛苦的內心歷程,深刻懺悔了自己的過失。在接受電視主持人的採訪時,這位性情溫和的老人再一次談到了這個事件,並宣告這是自己一生的遺憾。

  主持人很奇怪王元用傳記來消弭自己內心愧疚的方式,並問他為什麼不在私下場合向自己的老師道個歉。沒想到王元先生立刻坦承自己從來沒有當面向老師道歉。當主持人又問及為什麼不請求華羅庚先生的原諒時,不善言辭的王元先生有些動情了:“這種事情,我覺得一個人做錯了,自己知道,改了就算了,不要去要求他人原諒。要求人家原諒是不對的。事情本來就是你做錯了。憑什麼要人家原諒你?人家已經很痛苦了。你還要為了自己,非要人家原諒不可,讓人家第二次受痛苦。”

  我見過許多在“***”期間有過愧疚歷史的人。很多人後來都紛紛向受害者道歉,並請求原諒———理由是:如果他們不能得到原諒,他們的心靈就會一直痛苦下去。

  只有王元先生一人———只是默默懺悔,而不請求任何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