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的史記的故事

  《史記》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慘淡晚年

  雖然景帝寬恕了樑王的罪過,但他對樑王也十分失望,沒想到他為奪得王位竟然如此狠毒。樑王知道自己闖下了彌天大禍,怕皇上怪罪下來,很長時間不敢朝見。等皇上的心情逐漸好轉,樑王才上書請求朝見。到達函谷關後,謀士茅蘭勸樑王乘坐布車,只帶兩個騎兵入京,躲藏在他的姐姐長公主的園囿之中。朝廷派使者到函谷關迎接樑王,發現樑王已經入關,隨從車馬都在關外,都不知到樑王在哪裡。太后得知後,慌恐不安,又哭又叫:“皇上殺了我的兒子!”景帝也非常擔憂樑王安危。不久,樑王揹著刑具俯伏在宮廷門下,自請處罰。太后、景帝找到弟弟後非常高興,他們抱頭痛哭,泣不成聲。景帝原諒了樑王的行為,但他從此以後還是對樑王存有戒心,漸漸疏遠樑王,不再和他同乘車輦了。

  公元前144年,樑王又入京朝見。呈上奏摺請求留住京師,皇上這次沒有答應。樑王沒有辦法,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國,回去後心情一直鬱鬱不樂。他有一次出外打獵散心,有人獻上一頭牛腳長在背上的怪牛,孝王見到後,便覺得胸口噁心,非常難受。這年六月,樑王得了熱病,六天之後就病死了。

  得知樑王病故後,竇太后傷心欲絕,不吃不喝,天天在嘴邊叨唸:“皇上果然殺了我的兒子!”景帝看到母后變成這個樣子,既著急又害怕,不知該怎麼辦好。他和長公主商量後,決定把樑國分為五國,把孝王的五個兒子全封為王,五個女兒也都封給她們湯沐邑。太后這才高興起來。

  :仁善的薄太后

  薄太后,她的父親是吳地人。秦朝的時候,他與魏國的宗室女魏媼私通而生下了薄姬,即日後的薄太后。薄姬的父親死在山陰,便埋葬在那裡。

  諸侯起兵反秦的時候,魏豹自立為魏王。魏媼得知了這個訊息,為了巴結他,便把女兒送入了魏王的後宮裡。後來,魏媼帶著薄姬到名士許負那裡相面,許負仔細端詳了一會兒,大驚失色,讚歎的說:“您的女兒面有富貴之相,將來生的兒子一定等當上天子,她也因此而當上皇太后。”當時,楚漢兩軍正在滎陽對峙,天下的歸屬還不明朗。起初,魏豹與劉邦聯合抗擊項羽,而等到魏豹聽說了許負對薄姬做出的預測,他心裡十分歡喜,認為項羽會當上皇上,打算向項羽靠攏。不久,魏豹背叛了劉邦,然後又發展到聯合楚軍對抗漢軍的地步。但是好景不長,劉邦很快派遣曹參等人攻打併且俘虜了魏豹,把他的國土劃為郡縣。薄姬與諸多的魏王后宮美女一起,被送進了漢宮的織室,等待劉邦挑選。魏豹死後,有一次,劉邦進入織室,見到薄姬姿容秀美,覺得隱沒在織室裡實在可惜,便下詔將其納入後宮。但是,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薄姬並沒有得到劉邦的愛幸。

  當初,薄姬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關係親密,三人曾經約定說:“姐妹們,誰如果先富貴,一定要互相提攜,可不要忘記對方啊!”不久以後,管夫人、趙子兒先後得到了劉邦的寵幸。一次,劉邦在河南宮的成皋臺上欣賞歌舞,管夫人、趙子兒等後宮美女在一旁陪同。管夫人、趙子兒二人偶然間談起了當初與薄姬的約定,並以此相互地開著玩笑。劉邦聽到了她們的談話,見談得十分高興,也過來湊湊熱鬧,便問其中的緣故,兩人以實情相告。劉邦聽完之後,心裡感到慚愧,非常地憐憫薄姬。到了當天晚上,劉邦就召見薄姬並與她同床。薄姬見到劉邦之後對他說:“陛下,昨夜妾身夢見一條蒼龍盤踞在我的腹中,不知道是吉還是凶。”劉邦一聽,高興地說:“你這是顯貴的徵兆,今晚我就成全了你吧。”二人便落下幃帳,在床上莋愛。僅僅經歷過這麼一次交合,薄姬便懷孕了,後來生下了皇子,這就是代王劉恆。此後,薄姬很少能夠再見到劉邦。

  高祖劉邦去世以後,呂太后對那些因侍宿劉邦而受到寵幸的嬪妃,特別是戚夫人,非常痛恨。她將這些人全部囚禁起來,不准她們出宮。而薄姬因為很少見到劉邦的緣故,反而得到呂后照顧,可以出宮。她覺得高祖已經死去,現在呂后執政,自己待在宮裡也只會凶多吉少,就隨從自己的兒子到達代國,成為代王的太后。她的弟弟薄昭也跟隨他們一同到了代國。十七年以後,呂太后去世。大臣們迅速誅滅了呂氏的勢力,聚集在一起商議另立新君。他們痛恨外戚呂氏的強盛,而對於薄氏的仁慈善良卻稱讚有嘉。所以,認為如果代王繼位,國家可以得到***。意見統一之後,大臣們共同迎立代王劉恆回京繼位,這就是漢文帝。因此,薄太后改稱為皇太后,她的弟弟薄昭被封為侯。

  此前,薄太后的母親魏媼已經去世,被安葬在櫟陽北面。文帝下詔,追尊薄太后的父親為靈文侯,劃出了三百戶人家,為其在會稽郡設定園邑,當地長丞以下的官吏都被派去侍奉、看守陵墓,寢廟裡面的貢品完全按照禮法來安排。同時,朝廷在櫟陽的北面設定了靈文侯夫人園,其中的一切禮儀與靈文侯園相同。薄太后認為,自己母家是魏王的後代,而自己的父母早死,魏氏家族扶持自己又很盡力,讓文帝一定要厚待魏家。於是,文帝謹尊母命,下令免除魏氏的徭役、賦稅,並且按照親疏關係給予不同的賞賜。

  漢景帝前元二年,薄太后去世,她比自己的兒子劉恆晚死兩年,被安葬在南陵。因為劉邦與呂太后合葬在長陵,所以,薄太后生前特意為自己單獨建造了陵墓,它靠近漢文帝的陵墓——霸陵。

  :才華初露

  孔子的家境貧窮而且社會地位低賤。成年以後,孔子為了謀生,曾經在季氏門下擔任管理倉庫的一個小官吏,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倉庫裡錢糧的出納、計量不但公平而且準確。後來,他又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官吏,結果,牧場也讓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牲畜牛羊成群,膘肥體壯。因此,孔子受到上級表揚,得到了進一步重用,成為管理營建事宜的司空。不久,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齊國,但是受到排斥;此後,他四處碰壁,在宋國、衛國遭到了驅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圍困。於是無奈之下,他又返回了魯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認為他與常人很是不同。

  南宮敬叔是魯國的貴族,喜好禮儀。一次,他請求魯君派他與孔子一同到周京去學禮。魯君贊成他的想法,還出錢資助了他們。於是,二人一起來到周京,並且跟當時的大思想家老子學習。等到學有所成,臨別的時候,老子教導他們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別時贈送財物,品德高尚的人送別時贈送言辭。我一貧如洗,不能算是富貴的人,只好冒充品德高尚的人,就用言辭來為你們送別。請你們記住這幾句話:‘聰明深察的人往往受到死亡威脅,這是因為他好議論別人的原因;博學善辯、見識廣大的人常常遭受困厄、危及自身,這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原因。做人子女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君王。’”孔子將老子的話默默記在心中,作為自己今後的行動指南。孔子返回魯國以後,廣收門徒。由於自己學識淵博、德高望重,門生漸漸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