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成語小故事

  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中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一部分精煉、形象、富於表現力而又寓意深刻的語言材料,它言簡意賅,耐人尋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曠日持久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榮口***口為上分下蟲,音fen***的人,被燕國封為高陽君,並派他為統帥,帶領軍隊攻打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帶***。榮fen很會打仗,趙王得到訊息後,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勇多謀。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作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麼做,他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大將領兵了嗎?仗還沒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給齊國,那怎麼行啊!我對燕軍的情況很熟悉,為什麼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還進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可能一定取勝,也可能敵不過榮fen,那就是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確實有本領,但他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會為我國的利益而認真地對付燕軍。”

  接著,趙奢又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曠日持久’,荒廢時間。這樣長久地拖下去,幾年之後,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後果不堪設想!”但是,趙孝成王和國相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然割讓三城,聘請齊國的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投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只奪取了燕國一個小城,卻沒有獲得理想的勝利。

  2:膾炙人口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裡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3:門可羅雀

  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為漢武帝手下的、兩位大臣合寫了”一篇傳記,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後來又任“主爵都尉”。

  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任“大農令”。這兩位大臣都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為榮。

  可是,由於他們太剛直了,漢武帝后來撤了他們的職。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開封的翟公曾經當過廷尉。他在任上的時候、登他家門拜訪的賓客十分擁擠,塞滿了門庭。

  後來他被罷了官,就沒有賓客再登門了。

  結果門口冷落得可以張起網來捕捉鳥雀了。官場多變,過了一個時期,翟公官復原職。於是,那班賓客又想登門拜訪他。程公感溉萬千,在門上寫了幾句話:“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責一賤,交情乃見。”

  

看過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