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偏難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成語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包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同時成語又受到它產生時所處的民族文化與社會環境的制約。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發奸擿伏的故事

  漢宣帝時,有個執法不避權貴的官員,名叫趙廣漢。他在任穎川太守期間,曾經秉公辦案,誅殺許多殘害百姓的豪強。後來調到都城長安任京兆尹,經常親自辦案,捉拿壞人。在辦案中,他仔細分析案情,尋找線索,併到現場勘察。有時發現可疑情況,親自出馬,制止尚未發生的案件,往往當場抓住案犯。

  有個名叫蘇回的人,在宮中當侍衛,兩個壞人瞭解到他很有錢,便在路上將他劫走,隨即向家屬***贖金。案子報到京兆尹的衙門,趙廣漢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最後終於發現了劫人者的住處。於是他立即帶了官兵趕到那裡。到了那人住處,趙廣漢考慮到硬衝進去抓人可能傷及人質蘇回,便想出一個辦法:叫副手前去喊話。那副手敲敲門對裡面的人說:“裡面的人聽著,京兆尹趙某要我傳話,勸你們千萬不要殺被劫持的人質。他是皇帝的侍衛,殺了他你們也就完了。要是放了他,自己投降,僥倖逢到朝廷發出赦令,還可以獲得寬大!”,那兩個壞人聽說是趙廣漢在門外,想想沒有其他出路,只好把人質放了,開門叩頭求饒。

  趙廣漢對他們還了禮,說:“幸虧你們沒有殺了人質,這樣對你們總有些好處。”,兩個壞人被關進監獄後,趙廣漢實現諾言,吩咐獄卒好生對待他們,並送酒肉給他們吃。

  按照當時法律,犯這種大罪的人要斬首。到了冬天,終於要執刑了。趙廣漢叫人事先給他倆買好棺木,並且派人告訴他們。這兩人感激涕零,表示死了也決不怨恨。

  趙廣漢在任職期間,經常能把藏匿的壞人壞事揭露出來。就連一般隱藏未露的情況,他也能瞭解得非常清楚。一次他召某地一個亭長來問事,那亭長路過界上,界上的亭長開玩笑似地託他問候趙廣漢。亭長到了京城,趙廣漢問事完畢後問道:“界上亭長託你問候我,你為什麼不代他問候?”那亭長趕緊叩頭謝罪,說確有這件事。趙廣漢又說:“你為我問候界上亭長,勉勵他忠於職守,好好報效朝廷。”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其發奸擿伏如神。”

  篇二:防微杜漸的故事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出處】《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篇三:脅肩諂笑的故事

  公孫丑一天問孟子,古代一些士子並不主動去謁見諸侯,是什麼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諸侯的臣子,就不去謁見。

  歷史上曾發生過這樣兩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幹木,段幹木卻跳牆躲起來了;魯穆公去看洩柳,洩柳緊關大門堅決不見。他們都做得過分了,要是逼迫要見,還是可以相見的。陽貨想讓孔子來見他,又擔心這樣做失禮。但當時有這樣的習俗:大夫對士子有賞賜,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親自拜謝,事後必須親自登門答謝大夫。

  因此,陽貨便打聽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時,給他送去一個火腿。而孔子,對陽貨並無好感,根本不想見他。於是他也採取陽貨的辦法,打聽陽貨外出不在家時,到陽貨家回謝。當時,如若陽貨不搞小動作,先去看孔子,孔子豈能不見他?曾子說過這樣的話:“脅肩諂笑,簡直比夏天在菜園種菜還感到累和難受。”子路也曾說道:“觀點不同的人在一起談話,臉上還要顯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難以理解的。”從這裡看來,君子究竟如何才能培養好自己的品德,可以知曉了。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病於夏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