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語典故及出處

  成語故事是語言中歷史悠久,經過長時間篩選和提煉出來的固定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語言的精華所在,能夠從多個角度充分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生態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如出一轍

  首先是關羽。三國時期的關羽,是劉備手下的一名猛將。當年他與袁紹作戰時,於萬軍之中親手殺死了袁紹的得力干將顏良、文丑。後來,關羽率軍進攻樊城的魏軍守將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將率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關羽水淹曹魏七軍,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遷離許昌,以避開關羽的銳氣。可是,如此智勇雙全的將領,卻沒有領悟到東吳呂蒙、陸遜的欺詐,竟然中了孫權的計謀,敗走麥城,被東吳活捉,死在了孫權的手中。

  還有一位是南北朝時期西魏的王思政。當年他鎮守玉壁,被東魏的高歡所包圍。高歡的軍隊,營壘連綿四十多裡,最終還是被王思政所打敗。後來王思政遷至荊州,高歡又率大軍前來進攻,雙方對峙五十多天,最後又被王思政所擊敗。可是,後來他不聽別人的建議,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虜。

  此外,洪邁還列舉了北齊的慕容紹宗和南朝陳國的吳明徹作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自古威名之將;立蓋世之勳而晚謬不克終者;多失於恃功矜能而輕敵也;……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篇二:身無長物

  東晉時期,有一個叫王恭的人,做過將軍、刺史等高官,還擔任過太子的老師。但是,他的家境並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當儉樸。

  有一次,王恭跟隨父親到了會稽***kuàijī,今浙江紹興***,因為那裡盛產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時帶了一領精美的竹蓆。

  回到建康後,一個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見他坐的那領竹蓆既舒適又美觀,心裡非常喜歡,便對王恭說:你從盛產竹子的地方回來,這樣的好席子一定帶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給我一領呢?王恭笑笑,便答應了他。

  王忱走了以後,王恭便讓人把竹蓆給王忱送了過去。因為僅有的一張竹蓆已經送給了王忱,所以王恭讀書、吃飯只好坐在草墊子上。

  王忱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十分吃驚,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對他說:我還以為你有好幾領這樣的席子呢,所以才開口向你要的,沒想到你只有一領。王恭笑了笑,說:看來你還不怎麼了解我。我在生活上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對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篇三:聞過則喜

  春秋時期,有個人叫高繚,他為人謹慎,在齊國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從來沒有犯過錯,但晏子卻無緣無故把他辭退了。這是為什麼呢?晏子說:“我是一個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頭,必須用墨斗來彈,用斧頭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但是如果別人不給予提示的話,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繚呢,他在我身邊足足三年,看見我的過錯,卻從來不說,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所以,我把他辭退了。”可見,晏子喜歡人指出他的過失,他認為,指出上司的過失,是手下的責任,否則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是毫無用處。

  晏子善於傾聽別人的批評,他也非常善於批評,有廣博的知識,善用比喻,注意語言的藝術,批評的方式和態度,注意當時的環境,靈活應對。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開明君主。他即皇位以後,吸取歷史的教訓,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多提意見,並提高諫官的地位。他重用的著名諫官,貞觀前期有魏徵、王圭、杜如晦、房玄齡等,後期有馬周、劉洎、褚遂良等。魏徵死後,唐太宗思念不已,嘆息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這也是他能開創“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

  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柳公權和顏真卿並稱“顏柳”。在書法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話:神筆難寫“飛鳳家”,也就是說這三個字非常難寫。一天,少年柳公權在一張條幅上提筆寫下“會寫飛風家,敢在人前誇”十個大字,貼在樹上。一個賣豆腐腦兒的老頭兒忠告他說:“你的字根本就沒有力度,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老人又讓他去找華原縣的字畫湯。柳公權雖然不服氣,他還是去華原縣城尋找字畫湯,結果發覺字畫湯是一個沒有雙臂的老頭,卻能用腳運筆如神,龍飛鳳舞。柳公權幡然醒悟,跪求老人收他為徒。老人雖沒有收他為徒,但是送給他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幾句話勉勵他。從此柳公權發憤練字,博取眾長,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柳公權因為能聽進一個賣豆腐腦兒的老頭的忠告,終於成為一代大師;若沒有那位賣豆腐腦兒的老頭,恐怕他就被自己的狂妄埋沒了。

  【出處】唐·韓愈《答馮宿書》:“然子路聞其過則喜;禹聞昌言則下車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