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光的高考作文

  晨曦中的一縷微光,那就是我們內心精靈的窺探!關於微光的高考作文應該要怎樣寫才能得高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範文一:讓微光永駐

  早年曾舉辦的一次畫展上,一位畫家站在一幅備受好評的作品面前痛哭流涕,當人們上前詢問緣由時,這位畫家答道:“這幅作品中的靈感曾經我也有過,只是我當時將它捨棄沒有運用。”

  正如畫家一樣,許多人對腦海中閃過的微光不屑一顧,認為那是屬於自己的東西,從而將之捨棄,那就大錯特錯了!靈感總是轉瞬即逝的,就像思想和機遇一樣,這些生命中的微光總是這樣,這就需要我們及時把握並精心耕耘,從而讓微光永駐!

  微光可以被分為三類。其一便是如同那畫家一般逝去且並未被把握的;其二是被把握且最終付諸實現的;最後莫過於那被把握卻未實現的。既然微光是如此易碎且易逝,那我們要如何才能讓它停留,才能讓它散發無限的光芒呢?

  用善於把握的雙手,讓微光永駐。雖然微光是如此短暫,但只有把握了它,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綻放光芒。天才與凡人的區別就在微光閃過的一剎那,天才抓住了,所以他的生命光彩奪目,而大多數人未抓住,所以他們碌碌無為。如果想讓人生得以昇華,就要善於把握微光。

  化學家李比希在檢驗一瓶工廠送來的試劑時,腦中閃過“這可能是個新元素”的靈感,但他未能把握住。最終,瑞士一個年輕的大學生髮現了這種新的元素,將其命名為碘。

  一念之差的錯過,對於李比希而言是無可挽回的。生活中與靈感的錯失亦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想要獲得生命的價值與昇華就需要有善於把握的雙手,讓細小的微光在心間永駐。

  用一路耕耘的汗水,讓微光永駐。微光乍現,靈感湧起,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付諸作品。將靈感實現還需要我們付出汗水,讓微光停留,使其發出奪目的光彩。

  萊妮·裡芬施塔爾是德國納粹時期的一位女導演。撇開其政治背景及她為希特勒工作過的經歷不談,萊妮對於藝術的執著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她在八十歲高齡時,突然有了進行水下拍攝的靈感,於是她隱瞞了二十歲去報考潛水執照。其間發生了許多波折,萊妮險些因此喪命,然而她最終堅持了下來。大難不死的女藝術家用自己的汗水澆灌自己的靈感,致使那片草地上花開熠熠。

  但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迷失於對名利的追逐而遺忘自己心中的那些微光。捫心自問,你有多久沒有從繁冗的工作中抬起自己的那顆真心?你那美好的微光又遺失在哪個角落了呢?

  本雅明說:“靈光的消失,就是水的消失。”讓我們帶著那善於把握的雙手和一路耕耘的汗水去尋找那東逝的水,讓微光永駐心間!

  範文二:錯失微光之嘆

  我們以為自己丟掉的只是普通的石頭,卻想不到有一天會折射出鑽石的光彩。

  ——題記

  數不清聽到過多少次這樣的嘆息:“哎,如果我當初抓住那微光……”聲聲嘆息包含了多少懊惱、多少自責、多少遺憾?恐怕只有嘆息者自己知道。

  靈感的出現就像五月夜空中的一顆流星,拖拽著長長的尾巴、瞬間的光華卻又稍縱即逝;又像幽暗的空間中劃亮一根火柴,思想的砂條與情感的火藥一經摩擦,靈感的火花瞬間絢麗綻放,旋即隱匿於黑暗之中。心靈的微光偶爾閃過,可是我們並沒有在意它曾經的光芒……當那曾經閃過自己心靈的微光成就別人輝煌的時候,我們剩下的卻只有一聲嘆息而已。

  微光閃過,化作庸者錯失良機的聲聲嘆息。

  當手機還被稱作“大哥大“的年代,可能誰也想不到手機能有如此強大的功能。也許會有人設想:未來的手機是什麼樣的?會不會擁有和電腦一樣的功能?但這些一閃而過的想法馬上被拋諸腦後,因為這想法連自己都覺得異想天開吧。但喬布斯不同,他不但沒有捨棄自己心靈上的這絲微光,還將別人隨手扔掉的微光拾起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足以照亮電子領域的太陽,此時,那些心中閃過微光的庸者只剩下聲聲錯失良機的嘆息。

  微光閃耀,化作天才創造成功的燦爛笑臉。

  科學史上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心靈中偶然閃過的微光。魏格納只因對世界地圖隨意的一瞥,腦海中閃現出兩塊大陸可以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的靈光,於是有了大陸漂移說的產生,阿基米德在進入浴缸的那一剎那,心中閃過一絲微光,最終求證了浮力定律……

  每個人都有一個極具創造力的大腦,這天賜的寶藏有無窮的財富,有人在這裡挑挑揀揀,丟掉了不起眼的小石頭,卻不知道里面藏著鑽石。

  人生就如在黑暗的隧道中穿行,創造之神給每條隧道的出口處播下點點微光,這微光人人可見,只是普通人以為那隻不過是錯覺,或認為那一絲微光根本改變不了什麼;而天才,卻朝著那絲微光,走向光明與成功,最終將身後的嘆息化作燦爛的笑臉。

  哎,一聲嘆息。如果只是嘆息,那麼我們所選擇的路,終究只能在黑暗中沉淪;如果只是嘆息,那麼無論吃多少蘋果,我們也無法像喬布斯那樣掀起一場蘋果風暴。

  範文三:微光乍洩

  微光是智慧的碎片,在記憶中時隱時現,時存時亡;微光是理性的惠風,在楊柳枝的撫摸中,心海盪漾;微光是情感的種子,在雨露的呼喚下醒來,綻放五彩繽紛的花朵。微光時時乍洩,但我們常常無視,只有把握心靈的微光,才能讀懂自己。

  睫在眉下看不見,我們常常忽視自己的內心。有時只有依賴“天才的作品”才能清醒的看到自我,為什麼會這樣?是天才作品的真實深刻打動我們?還是我們自己內心早已有的訴求?我想,二者皆有。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剛剛發表就掀起酣然大波,很多人都覺得魯迅在罵自己。“兒子打老子”的自輕自賤,“我祖上比你闊多了”的自欺欺人,戲耍小尼姑的潑皮無賴,不準小D頭上插筷子的欺軟怕硬等等,無一不刺中中國人的劣根性,所有的人都覺得自己就是徹頭徹尾的阿Q。這充分說明,作品暗合了我們的內心,雖然有些像微光一樣暗淡,但它真實的存在。

  天才的作品就有這樣的功效,讓我們心靈的微光乍洩,讓自己赤裸裸地展現在別人的作品中,我們想捨棄的屬於自己的東西卻再一次呈現在自己的面前。所以,我們不能逃避,我們要面對自己的內心,從容地打理好自己精神的後花園。

  也有一種人,他們從不放棄心靈閃動的微光,從而找到了自我。弘一法師偶然去虎跑寺辟穀,他身體不好,想通過禁食來調節,回來後身體健壯了許多,這是佛教惠及給他肉體的感受。殊不知,此時,佛教“微光”已在他的心靈深處乍現,也許像火花一樣閃過即逝,但弘一法師沒有捨棄他,他曾經給夏丏尊說起過想出家,夏丏尊也附和著談了靜修的妙處,沒曾想,他真的受戒於靈隱,皈依佛門。他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在青燈古卷的下潛心於佛學研究。他曾給泉州承天寺題詞“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生命,犧牲一切。”如果說佛光是“天才大作”,那麼,弘一法師就是林中的響箭、晨曦中的微光、愛的豐碑!

  那麼,我們為何要捨棄自己心靈閃動的東西呢?也許是不曾留意自己的內心,也許是沒有勇氣面對自己,不願或不屑總結自己,提升自己。希臘神廟上的石柱上有這樣一句話:人呀,你要認識你自己!真正能認識自己的人有幾個呢?有幾人敢於像盧梭那樣解剖自己?有幾人像魯迅那些坦然面對自己?也許我們會像沈從文一樣,捨棄“湘西文學”“微光”去研究“中國服裝”,像郭沫若一樣捨棄“鳳凰涅槃”的精彩去歌功頌德……芸芸眾生的我們呢?難道真的要捨棄善良、關愛、包容等屬於自己東西,隨波逐流嗎?

  其實,有時我們不得不在“天才”作品的呼喚下醒來。儘管昏睡者比清醒著更幸福,但總要醒來。

  晨曦中的一縷微光,那就是我們內心精靈的窺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