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勵志的讀後感

  有些書屬於愛國的,也屬於勵志的。那讀者有什麼感觸?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紅巖讀後感

  最近,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讀完了《紅巖》這本書。《紅巖》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鬥敵,捨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從不畏懼;劉思揚出身豪門卻參與革命;成瑤在共產黨的薰陶下,漸漸成長,懂得處理各種事;渣滓洞的難友們,相互幫助,智鬥敵人;白公館的人們戰勝敵人,迎來新中國。

  在紅巖裡,我最欽佩江雪琴江姐。紅巖開頭不久,江姐的鋼鐵形象就已經在我心中樹立起來。當她知道丈夫犧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樣面對殘酷的現實變得不堪一擊,擦乾了淚水,重新站起來了,因為她知道共產黨託付給她的命令還沒完成,要舍小家為大家。而在渣滓洞監獄的生活過程中,她還是穿著那藍色的旗袍,始終以乾淨的面貌迎接大家。當敵人拷問她時,她不透露黨的任何祕密,當敵人用竹籤釘她的手指,她堅強地說:“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籤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做的。“最後江姐將要犧牲,她也讓大家不要哭。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紅巖中新中國成立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巖,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更因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永遠不忘那些偉大的戰士,將他們銘記在心!

  篇2:少年毛澤東讀後感

  今天,我一本書,書名叫《少年毛澤東》。

  毛澤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領袖,是他領導著我們中國人從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華戰爭。可是是你們知道毛主席小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麼,而毛主席又是在什麼環境中成長麼?

  毛澤東他那時是在韶山上的一個小山村出生的,他長大以後人們覺得他頑皮,就叫他石伢子。石伢子覺得自己該上學了,一天就鼓足勇氣對爸爸說:“我想上學!”爸爸便把他送進了學堂。出於考慮找來一個識文斷句的老先生個他起了個學名:毛澤東。有了學名男伢子要有個表字為“潤之”。學了幾個月便受不了老先生的蝸牛爬樹式的教學進度。從在家幫爸爸耕地的空隙把學過的課文背了下來。自己把課文全部一點一點的學完了並背了下來,顯示出了他出色的記憶力。

  一次,在一個秋天豐收的下午,毛澤東正在山下放牛,忽然下起了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門前場上的稻穀,就趕著牛急急忙忙地往家趕。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見毛四阿婆一個人在收稻穀,眼看稻穀就要被大雨淋溼了,毛澤東趕緊幫著毛四阿婆收稻穀。他收完阿婆家的稻穀,自己家的稻穀早被淋溼了,結果回去後被父親責罵了一頓。

  毛澤東寧願自己家的稻穀被淋溼,也不要讓別人家的稻穀被淋溼。這種關心窮苦人的品質多麼高尚!我以後一定處處以毛澤東為榜樣,做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少年。

  到了毛澤東18歲的時候他考上了長沙專門為韶山所建的一所學校,並在那是為了推翻清王朝的決心鼓動同學們剪掉了辮子。又過了幾年毛澤東又去當了兵,沒過半年又回來了。毛澤東是一個很愛讀書的人,在私塾裡就四處借書看,到了長沙還是在圖書館一看就是好長時間。不久毛澤東入了新成立的“新民學會”並是“一師”學友會“文牘”。

  不久其中的會員之一羅章龍赴日本學習。這是毛澤東特寫七言古詩為羅章龍送行。

  這就是毛澤東毛主席的少年時光,那時貧窮與現代社會相比,毛主席從一個小山村,從不識字到了領導中國人站了起來,建立了新中國,讓中國在世界上站穩了腳。啊,讓我們學習毛主席那勤學好讀的優良品質吧!

  篇3

  從下冊的語文書裡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寫的一篇回憶錄。寫的是聞一多先生。文中寫到“在30年代國力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寫此作文時已是75歲高齡,但面對這些往事,他仍然歷歷在目。

  聞一多先生總是頭髮零亂,但他是無暇及此的。我認為聞一多先生與杜甫有著相同的經歷,在抗戰爆發前,聞一多先生曾是過著一段寧靜的書齋生活,但當他親眼目睹了下層人的苦難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漸形成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我從查閱的資料裡知道了了聞一多先生不僅是優秀的詩人,還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華名族的驕傲。還有臧克家與聞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師生,臧克家常說若沒有聞一多先生便沒有他的今天,他們倆共同有著愛國情懷,那是潛移默化的。

  聞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糧食,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藥方。他在最後一次演講中,慷慨淋漓地大罵特務,那是心的釋放,是代表全中華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墮落!聞一多先生忍受著飢餓帶來的折磨,在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演講》一文後,當天就被國民黨的特務殺害了,

  從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績不要驕傲。不要懼怕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