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愛國故事加讀後感

  讀名人愛國故事,我們總能感覺到他們把愛國二字演繹得精彩。你讀完這些故事,都有哪些感悟要分享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名人愛國故事篇一

  20世紀40年代,錢學森就已經成為力學界、核物理學界的權威和現代航空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在美國,錢學森可以過上富裕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然而,錢學森卻一直牽掛著大洋彼岸的祖國。得知新中國成立的訊息,錢學森興奮不已,覺得現在正是回到祖國的時候。美當局知道錢學森要回國的訊息後,自然不想放走,因為錢學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在客服百般阻撓之後,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到祖國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從成功地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導彈的發射,到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成功;從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製工作,到我國第一艘動力核潛艇的設計製造,以及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成功發射,他始終站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最前沿,突破無數科研難題,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貢獻。

  名人愛國故事篇二

  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慷慨獻出《工程控制論》一書的萬元稿酬,資助貧困學生;80年代,他又將《論系統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經費。晚年,他先後獲得兩筆100萬港元的科學獎金,也悉數捐出,情繫祖國西部,用於沙漠治理。面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等實權官銜,他沒有向誰伸手,而是主動放手。即便美國曾多次邀請錢學森訪美,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但仍被他拒之門外,拋在腦後。他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外國榮譽。”

  他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他曾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管是什麼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樣不要。”他曾為自己定下了“不題詞,不給人寫字,不上名人錄,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參加成果鑑定,不接受媒體採訪”的原則。 這就是我們一代偉大科學家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名人愛國故事讀後感

  成功人士的成功,有他們成功的道理,看過這三個錢學森的故事,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他內心有一個堅定的理想和目標——那就是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一份貢獻。現在我們很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無為,缺勇氣?缺勤奮?缺智慧?我覺得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社會很浮躁,人心也在浮動,尤其是年輕一代,內心沒有什麼一個明確具體的目標,人生失去了方向,啟航之後,不知道路在何方。現在隨機調查100個人,問說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可能90個人會說,我要環遊世界,但是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我覺得不一定。大部分人是隨波逐流而已,而錢學森,正因為內心有了明確的目標,讓他下定決心,要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加上他的堅持,加上他的勤奮,加上他的勇氣和智慧,他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