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下工農業教案

  瞭解農民的辛勤勞動,感受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巨大影響;瞭解工業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瞭解各行各業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著。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當今物質生活的相對富足,讓更多的城鎮孩子不知道勞動的艱辛、生活的艱難。因此雖然本課的教學物件已是四年級的孩子,但由於他們從不用為吃穿操心,也就不會去關心它的來源,所以孩子對這方面的知識很少了解與關注,更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知也不僅僅停留在表象上。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養成尊重農民和農民勞動成果的習慣。教學難點是感受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大影響。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從學生最熟悉的自己家的餐桌開始,由近及遠,再把視角投向生活的各個方面,帶領學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回顧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教學素材,從而感受農業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使學生了解衣食之源的知識,知道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以此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並培養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設計思路

  教材呈現的知識比較零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不是很緊密。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提倡迴歸生活”的理念。設計時,依據教材,巧妙整合,從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緊密的“餐桌”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到農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採用活動化、遊戲化教學,注意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和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生活經驗進行有效的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

  第一課時:猜一猜,食物從哪裡來、算一算,民以食為天、認一認,農業的種類、找一找,生活中的農業。

  第二課時:背一背,吟詩知辛苦、訪一訪,水稻的生長過程、誇一誇,勞動人民的智慧、做一做,愛惜糧食是美德。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尊重農民和農民的勞動成果,養成節約糧食、愛惜糧食的習慣。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瞭解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 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知識目標:瞭解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勞動,感受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教學重點

  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養成尊重農民和農民勞動成果的習慣。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大影響。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 CAI課件;2.食品包裝袋;3.每小組一份表格。

  學生準備:1.食品包裝袋。2.採訪身邊的農民或查閱資料,瞭解水稻的生長過程。3.蒐集農諺、袁隆平的故事及有關現代農業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P60-P63頁內容,話題為“餐桌上引出的話題”。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P64-P69頁內容,話題為“粒粒皆辛苦”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教學過程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第一課時

  活動一猜一猜 食物從哪裡來

  1.師:說到美食,每年最豐盛的一定是年夜飯。大家看——***課件出示:一家人圍坐在餐桌上享受著豐富的佳餚***這頓美食你們感不感興趣呀?你們家的餐桌上都有哪些美食呢?

  2.師:同學們,你們餐桌上的食物可真豐富啊!可是餐桌上豐富的食物來自哪裡呢?讓我們一起去找找它們的家吧!***課件放映一組農作物的圖片,教師簡要介紹。***

  3.小結:看到這麼多新鮮的蔬菜水果,活蹦亂跳的魚蝦,還有每天必不可少的米飯,大家有沒有想過是誰為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最熟悉的自家的餐桌入手,幫助學生形成食物來自農業的基本概念。】

  活動二算一算 民以食為天

  1.師:來看看農民一年要為我們種植多少糧食?大家來算一算,一個人大概每天要消耗0.4公斤糧食,我國大約有13億人口,請你們算算我國人民一天要消耗多少糧食?要是一個月、一年呢?

  2.學生算一算後報出得數。

  3.小結:由此數字,我們也可以想像到蔬菜、水果、肉類、禽蛋等等每日的需求量也是大得驚人呀!宋慶齡奶奶曾經說過:“稻穗比金子還寶貴。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穀豐登,人民便可豐衣足食了” 。“民以食為天”,是農業支撐了這片天啊!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自算一算,感受糧食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活動三認一認 農業的種類

  1.師: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包括的種類很多。比如說:我們剛才看到的蔬菜、水果,這些屬於種植業;魚、蝦、蟹屬於漁業;雞、鴨、牛、羊肉屬於畜牧業;***板書貼圖***其實不僅僅只有這三種,請你們開啟書62頁找一找還有哪幾種?

  2.學生看書補充完整:還有林業和副業。教師播放有關視訊資料。

  3.小遊戲:老師這兒有兩張籤,一張寫著“農”,一張寫著“業”。每張籤開啟後都可以看到五種農業生產,請你說出它們分別屬於農業生產中的哪一種。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視訊資料,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農業,哪些屬於農產品。】

  活動四找一找 生活中的農業

  1.分小組探究農業與吃、穿、用的關係。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產品和農業有關。

  教師分組提要求:組長組織大家積極討論,每個同學都要踴躍發言,記錄員將說到的農產品進行記載。

  2.全班交流。教師提要求:發言的小組聲音要大,讓每個同學和老師都聽見,如果是探討相同話題的小組,要特別注意,你的記錄裡,別人談到的要打個勾,以便待會交流的時候不重複,其他小組的同學就在心裡默默地數一數他們交流了多少種。

  3.師:同學們,通過剛才小組的學習,大家的交流,你們發現了什麼?***板書課題: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

  4.小結:的確,我們生活的吃、穿、用、行等等各方面都和我們的農業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係。正因為如此在我國的國徽上有——***學生說:穀穗***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讓我們尊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感謝他們用艱辛的勞動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討論,感受農業與人們生活得密切關係。】

  板書設計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

  種植業 畜牧業

  副業 林業 漁業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 背一背 吟詩知辛苦

  1.師:大家還記得我們以前在語文課上學過一首古詩《鋤禾》嗎?我們一起來背背。

  2.師:誰知道這首詩的含義是什麼?

  3.小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是怎樣辛苦勞動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水稻是怎麼來的,真正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古詩引出話題,激起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活動二 訪一訪 水稻的生長過程

  1.師:水稻是怎樣種出來的呢?課前同學們採訪了身邊的農民或查找了有關資料,肯定收穫很大。把你們的收穫說給大家聽聽吧!

  2.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讓學生明確水稻種植要經過育秧、插秧、除草、殺蟲、收割、脫粒、加工的過程。在播種之前,農民還要選種,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3.師:在這些過程中,農民是怎樣勞動的呢?誰能說給大家聽?

  4.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體驗農民彎腰插秧情境。***

  5.學生結合P65頁的《體驗日記》,說說自己體驗活動後的感受和感想。

  6.總結: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農民確實付出了辛苦的勞動,遇到乾旱和大風等自然災害,農民的勞動更辛苦。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水稻的種植過程,感受“米飯好吃田難種” 。】 活動三 誇一誇 勞動人民的智慧

  1.師:豐收的田野中不僅凝結著農民辛勤的汗水,還有他們的智慧,比如書上P67頁的農諺,它是農民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經驗的總結。大家知道這些農諺是什麼意思嗎?***相機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學生說說蒐集的農諺。

  3.師:同樣是種棉花,華北是“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華中是“清明前,好種棉”,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4.師:隨著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正向科學、多元化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農產品更加講究綠色、營養、無公害。對於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你知道哪些?

  5.師:說到現代農業,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是一位怎樣的科學家呢?

  6.小結:希望大家利用課餘時間繼續關注農業現代化發展,特別是我們周圍的農業發展,看看有沒有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果你找到了這方面的資料,不妨給農民伯伯們寫封信,把先進的技術介紹給他們。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農諺、農民科學家的故事和現代農業技術,感受農民的智慧。】

  活動四 做一做 愛惜糧食是美德

  1.師:我們要尊重農民,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我們該怎樣去做呢?除了節約糧食還可以怎樣做?

  2.小結:看看我們的教室,手中的教科書,學習用的桌椅,還有我們身上的衣服、農產品,它們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所不有,所以我們要從我做起,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去尋找身邊浪費糧食的事例,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去反思,明白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節約、愛惜它。】

  板書設計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

  粒粒皆辛苦:育秧 插秧 除草 殺蟲 收割 脫粒 加工

  勞動人民的智慧:農諺

  農業科技園

  水稻之父—袁隆平

  愛惜糧食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