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捨得為題的作文

  捨得?捨得?有得必有舍,有舍必有得。請你談一談捨得吧。下面一起隨小編欣賞一下捨得範文吧!

  捨得範文篇一:

  有一則寓言講有一天,小猴去種豆,一不小心掉了一顆豆子,他就把手中的豆子丟了,去找那顆丟的豆子,那顆豆子沒找著連那把豆子也被鳥吃了。

  讀完這則寓言,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為什麼小猴不懂得舍那顆小小的豆子,得來的將是滿園的豆子,難道他不懂得因小失大的道理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 三國的諸葛亮他捨棄喧囂,避開紅塵世俗的誘惑,避開爾虞我詐,退隱山市,怡然自得,最終劉備發現了他,三顧茅廬,請他輔助自己爭奪天下,再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他以明志,淡泊為人處世,發明了 諸葛連弩 , 木牛流馬 ,創造了軍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真不愧是 功蓋三分國 他捨棄的是暫時的冷落,得到的是永垂不朽的一世英明。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宋朝的抗金英雄文天祥被俘時,面對忽必烈提出種種利益誘惑,他軟硬不吃,他抱著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必死的心態,最終他的死重於泰山,為後人景仰,垂請於史。

  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捨得 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實無所舍,亦無所得,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執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捨得範文篇二:

  忽然想起了一句禪語: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有人蔑視放棄,認為那是懦弱的表現;也有人不屑屢戰屢敗,覺得那是頑固的象徵。拼搏與放棄,兩個相逆的詞語,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拼搏不一定正確,雖然前人一遍遍地告誡我們堅持就是勝利。但你又如何確定你的堅持一定是無誤的呢?連愛因斯坦都需要一個拋棄錯誤的廢紙簍,何況平凡的我們呢?放棄也不一定是錯誤的。丟開過去的謬誤,才能有正確的前提去奮鬥。若是所有人都將亞里士多德的話奉為真理,那今天的我們是不是還要篤信,自己會比一顆蘋果先落地?

  陶淵明是舍的代言人。如果不是當時立志不為五斗米折腰,今天古詩壇上就少了一朵東籬下沐浴在夕陽裡悠然遠眺南山的隱菊,就無法領略帶月荷鋤歸的閒適安樂。我們應該感謝他的肯舍,是這一份執著,留下了舉世矚目的燦爛瑰寶。

  而得的故事卻是令人惋惜的。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後被囚禁在一座孤島上,重兵把守,朋友送他一盒玉雕象棋。拿破崙愛不釋手,整日把玩,小心翼翼地珍藏。可他哪裡想得到,棋盤中藏著一張監獄機關圖,只要他一個失手,就能重見天日!但悲哀的是,拿破崙沒有。這位軍事奇才唯一一次沒有猜透人的心思,造成了自己終身的囚禁和鬱鬱寡歡。最後,一代偉人也只能在望棋盤而興嘆中一命嗚呼。

  海是終點,也是起點,是百川與雨相擁的地方,也是水隨風而起,再度化成雲,繼續漂泊的地方。知道世界上的海洋為什麼能永不枯竭嗎?因為大自然參透了舍與得的關係。海納百川,得天下之水,卻又慷慨地任憑風吹日晒,不斷蒸騰。是這綿綿不斷的迴圈,使海洋億萬年不曾乾涸,也哺育了世間萬物阿!

  舍與得,一念之差,人卻猜不透,處處追逐著這雙生子的腳步。想想朱耷的哭之笑之,想想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再想想凡高的自盡--看著窗外緩緩飄過的浮雲和暖暖的和煦陽光,突然間就笑了:其實本沒有必要去考慮這些問題,適時放開我們不應該得到和無法得到的,鍥而不捨地追求自己夢想的和必要的。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面對餘下的不滿和失落,不如就大喊一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來將它忘卻吧!我存在著,丟掉奢想的念頭,拼搏應該得到的東西,並快樂地享受每一天,就夠了。

  捨得範文篇三:

  海蔘是一種海洋生物。它屬於腔腸動物,就一根腸子通到底,雖然它看起來貌不驚人,但是它卻生命力極強。研究發現,海蔘一旦遇到危險時,便吐出自已的內腔,當危險的注意力被那一團粘粘糊糊的腸腸肚肚分散時,它便乘機逃之夭夭;還有一種動物---壁虎。它看似也毫不起眼,然而遇到危險時,它會當機立斷。當它被危險困住時,它便馬上折斷自已的尾巴,而讓自己得到安全。

  我們常說一句話:捨得不捨得。言下之意為願意不願意放棄。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我們總是願意不斷的追求得到自己的期望,總是不願意放棄自己已經的所有。因為心裡總是不捨得,常常因為就是不捨得,所以也就得不到,於是也就常常的煩惱。

  細思捨得這個詞,就會發現頗有深意,把它分開來理解,就不防這樣認為,沒有舍,怎能得呢?就如海蔘和壁虎,如果不願意舍掉自已身體的一部分,那麼就不可能保全生命。海蔘和壁虎自然是沒有思想的,當然不會有如此高深的領悟,之所以能捨得全憑生命的本能使然。可是人類卻是有感情會思想的高階生物,我們能思想創造出宇宙飛船探索宇宙,我們卻總是想不到只有捨棄才能得到,而往往在個人的得失上拿不起放不下。其實,捨得並不是單體的存在,舍和得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就象辨證法,不是說萬物都是辨證的存在著嘛。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道理誰不會講呢!因為如果疼不在已身又豈知他人之痛呢!如果真是這樣,如是我們真得在為捨得不捨得的得失而苦惱的時候,那麼就靜靜知他人之痛呢!如果真是這樣,如是我們真得在為捨得不捨得的得失而苦惱的時候,那麼就靜靜地問問自已的內心,自已倒底想要什麼,讓自已的真心來決定是舍還是要得。恐怕很多時候,內心極力想得到的,卻還是要舍掉了。然而,這就是生活,它註定了那些必然的單項選擇,不要為你舍掉的難過吧,因為在你不經意間,在你沒有注意的地方,你已經得到了,只是,你還沒有發現罷了。

  捨得範文篇四:

  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並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捨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麼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有這樣一個典故: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伕勸他丟掉金子,可他捨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一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捨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眾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捨去很多了。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貪色的人,常日裡,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後卻又什麼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後連自由、性命都舍了。“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悟不到。

  捨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捨得捨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後才能得。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捨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昇華。捨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司馬遷捨棄男人的尊嚴,得到了《史記》千古流傳;陶淵明捨棄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紅巖的英烈們捨棄生命,得到了與青山同在……當然這些都是大“舍”與大“得”,雖高山仰止、心嚮往之,普通人卻難以企及。

  “舍”與“得”可以說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樣“舍”,又怎樣“得”?值與不值,在於人們心中的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價,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等價。常聽老人們講,年輕的時候為了學業、事業,我們捨棄承歡膝下,捨棄與家人團聚,我們覺得值,因為我們得到了學業、事業。但當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機會承歡膝下、沒有機會彌補對家人的虧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對當初的選擇發出疑問:值嗎?多少年來,人就在這樣的怪圈中,不斷地輪迴。

  墨子說,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佔有一切。特別是在物質方面,捨得意味著自己的富有。不是一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捨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個窮人把討來的飯讓給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為貧窮,他的佈施才更有意義。因為這體現了他的心量和胸懷,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窮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間的親情和一切都捨去了,夠可憐的。

  人生需要捨得,捨得豐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