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責任的作文範文
一個人,一些人,有沒有責任,只在一念之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關於責任的話題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之前,發生了“小悅悅”事件,從小悅悅被車撞倒地時,途中18個路人從中路過,卻並沒有一個路人肯停下腳步,拿起手機撥打“120”求救,全都當看不見,讓早已趴倒在地上的小悅悅,又被不知情的第二輛的車碾了過去,血漿傾湧而出,幸好,在第19個路過的一個拾荒老太太看見了,過去報警,可是,此時的小悅悅已經是奄奄一息了。被送到醫院的小悅悅因搶救不及時,終於走了,永遠的走了。
小悅悅的事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她為人們的生活敲響了警鐘,就因缺乏了那份責任,而覺得事不關己,傳遞責任,共同生活。
還有最美乘務員,在列車上,突然就有一位女乘務員的孩子突發症病發,孩子臉色蒼白,嘴脣都發紫了,雙手抖動,全身也顫抖著,就在醫生簡單確定後,說要有人把鼻子裡的東西給吸出來,不然會堵住呼吸,會沒命的,此時,時間不多了,最美乘務員就挺身而出,救下了我們的小孩,頓時全列車掌聲響起,一路上,洋溢著大家滿臉的微笑。
最美的乘務員為救下嬰兒不顧甚麼,果斷,讓人欣慰。
還有最美司機吳斌,用生命守護了24名乘客安全,感動了浙江大地,成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在生命受到致命打擊的時候,行為英勇,是他長期品德修養鑄就的,短短一分鐘裡,注滿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事業的忠誠,充分體現了吳斌同志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他的行為值得我們深思,或許有的人會說,那有甚麼大不了的,只不過是他工作的習慣罷了,沒甚麼好值得學習的。是的吳斌同志的這種行為看是微不足道,可是在這社會上又會有誰會做到這樣呢?真是因為渺小所以才值得尊敬,才值得學習。
生活中,一個人,一些人,一份責任足矣。
二
一件小事,但它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反映的是愛的傳遞,它才以加速度發酵,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溫暖,因為它傳遞的是正能量,是一種強大的正能量。
猶太作家威塞爾曾說:“美的反面不是醜,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異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曾經一度,因“小悅悅事件”、“彭宇案”……等極端事件,讓我們有過道德下降的擔憂和焦慮。同時,每一個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著一種渴望,渴望我們這個社會少點冷漠多點溫暖,渴望人與人之間少點戒備多點相助。任由世事變遷,愛與善終是社會的主流、時代的潮流。從這件小事的加速度發酵、傳播,不難看到它帶給人們內心的觸動和產生的共鳴。
大家對這種愛心產生溫暖的感覺,源於人與人之間那種最為寶貴的理解和對善的認同。正是這種理解和認同,穿透了世間的冷漠與輕視,用一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懷。
愛心,被看作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類良知的生動展示,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乏善心和愛心,只是在等待一個被觸發的機會。當一個人被感動之時,也是他的愛心和善心被觸發之時。讓人“一看就暖和”的溫柔,這是激發了我們內心柔軟與善意的溫情。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熱淚盈眶,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深刻銘記。
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評論,“總希望自己是這溫暖鏈條上的一分子,讓這樣善的傳遞不在我身上斷掉”。正如有人認為,此事釋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責任傳遞下去。
在現實中,“正能量”帶來的正效應確實不少。我們身邊有阿里木帶給我們的感動,他靠賣烤肉資助貧寒學子,而不少人專程去“捧場”,這裡面有感動,也有“正能量”的傳遞。
社會需要愛,時代呼喚愛。對善行、對愛心的感動,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顯示感動的勇氣,一種傳遞感動的行動。傳遞感動,就是“正能量”的傳遞。愛心無價,不分大小,“正能量”也沒有強弱之分。愛心是春風,可以溫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間;是火炬,可以照亮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愛心是擔當,是奉獻,也意味著收穫。愛心照亮四周,同時也溫暖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完美自己,昇華自己,幸福自己。送人玫瑰手留香,那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相互的給予、共同的追求。
我們不盲目偉大,我們只做偉大的一個分子,我們的社會就會偉大,我們的民族就會偉大,我們的國家就會偉大,讓我們一起傳遞正能量。
三
留美女大學生張棟給自己佈置了一份假期作業——每天上街撿一個小時的垃圾。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其實不然,張棟選擇了利用有限的時間來還街道一點潔淨,體現著一個躊躇滿志的大學生貢獻社會的決心。她正懷揣一份社會責任感踏上人生的旅途。
梁啟超曾發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的呼喊。同樣,作為當代青年,我們將成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將成為社會的主人翁。因此,我們要做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帶著社會責任感上路。
回望新中國的革命史,青年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青年人為著人民的解放,民族的復興付出一切。正是一大批懷揣社會責任感的青年譜寫出中華民族復興序曲。
戊戌變法的領導人之一,梁啟超曾面對一個取捨生命或學問的決擇,他毅然發出“讀書人死於學問乃死得其所”的感慨。有人說他迂腐,愚昧;魯迅先生曾為了避免一個民族陷入盲目的驕傲自大中,放棄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亦有人說魯迅愚蠢。可正是這“迂腐”的梁啟超為中國的民主革命打開了嶄新的一頁。除了那份對民族,對社會的責任感,還有什麼能支撐他堅守在革命陣地上呢?魯迅的“愚蠢”則是為救國救民而吶喊,展現出了一個革命家的民族氣節。作為當代青年,我們須懷揣一份社會責任感,從前人手中接過復興民族,繁榮國家的歷史使命。
看今日之青年,有伊拉克運動員侯賽因爭以生命的名義奔跑;有蘭迪教授用人生的最後一堂課來詮釋生命最純樸的價值;有文花枝、洪戰輝感動中國的義舉;有四川大地震之後,幾十萬人的救援隊伍;有為國家利益搖旗吶喊的“憤青”;還有北京奧運會那支朝氣蓬勃的青年志願者隊伍。他們正用行動向世人展示青年人對社會的熱忱。
如果說人人心中都已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哪還會說出“花三百萬種死你”這樣囂張,愚昧的話來;哪裡還有在災難臨頭之際,放棄自己的學生,作第一個逃兵的老師;哪裡還會有為獲取利益而不顧消費者健康的廠商?然而,在我們這個充斥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社會裡,這些都是事實。這樣看來,一名青年學生對社會著任感的追尋,還會讓你覺得不可思議嗎?
其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手筆”,只需我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