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春節的散文
春節是能把中華兒女的心,一顆顆連串起來的神聖日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閱讀!
:春節,春節
這是一個歡樂的節日,而對於這樣一個節日,我無語了多年。煙花在天空絢麗,爆竹聲聲,璀璨在遙遠的星空,那是我麼,那是我在眨眼麼,我看見了,看見你眼中那一面湖水,酸澀的盪漾。
春節。千萬人的思念千萬人的歸屬,萬家燈火燃起,春風更暖,春意更暖,人心更暖,走在巷道中的身影,卻再也看不清,這是誰家的纏綿。而我依舊依舊,獨自坐在門口,遠看著天邊,期盼著眷念。
飯桌上的菜香了,洗腳的熱水早已涼卻,看不到你,看不到你歸家的懷念。我化作了煙花,在晚霞映照的時刻,美麗多姿的燃燒,燃燒吧,這個春節。
記得你吃團圓飯守著壓歲錢,身上的花衣裳格外顯眼,卻看不到你純真的笑顏,這是一縷春風,還是一滴思念,在這夜的歡歌中沉睡,不願覺醒,也不願改變。一切乾澀,一切苦戀,千年一夢的改變。
春節呵,無盡的感嘆,這一生,這一世,這一年,這個春天。思念會成為永恆,停留在記憶的昨天,在眼裡,在心裡,在夢裡,在思念裡,只是空白,普天同慶後的空白,留給孤獨的人,孤獨的心,在家裡守望,房子是家,愛也是家。
許多年了,春節就是這樣過來,一年的歡樂,一年的苦楚,一年的期盼,在這一刻,所有的不開心不快樂不美好,就在這一刻,春節的這一刻,嶄新。春節,春節!
:春節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祖活動,蘊含著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之意。在漫長的歲月更迭中,春節,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一部史書、一卷檔案,記錄著中國人的滄桑歲月,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那古樸而又熟悉的味道,悠長而值得久久回味。
第一次細細正視中國的年文化,是源自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的一篇《本命年的回想》。在文章中,作者懷著返老還童之心,回憶了京郊運河家鄉幾十年前的過年習俗,表現了中國年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味。作者在行文中勾勒出了一個個生動傳神的生活圖景——炒年貨、吃臘八粥、買糖果、挑絨花、殺牲禽、備食物、送灶神、換門神、除夕夜、拜新年,情趣盎然而又情致飽滿。文章中散出的每一點回憶,發出的每一縷餘香,都對古老中國的民風民俗作了生動的闡釋,相信每一個有過同樣過年經歷的人,嘴角都會泛起不易察覺而又心照不宣的會心微笑!
中國人確實是把春節的隆重氣息,推到了極致。從臘月初一開始,一直要延續到出了正月,除夕和春節是節日中的高潮部分。事無鉅細的吃食準備,是對勞作了一年,幸喜五穀豐登的犒賞;祭神祭祖是對來年的展望,是對好運的祈求,更是對幸福的祝願;走親戚、訪朋友、拜新年,既閤家團聚,增進了親情,也密切了上上下下、遠遠近近的人際關係,人心和和美美了,前程才有奔頭啊!
我也問過父親這一輩人小時候過大年的情景,他們的記憶更多的是與飢餓有關。他們熱烈虔誠地期盼過年,只是為了有機會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麵、掙壓歲錢、放鞭炮……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把春節過得簡單而又直白。
後來到了我們這一輩人,趕上了改革開放,物質生活的變化日新月異,各式價值觀泥沙俱下,讓人眼花繚亂。每個人都在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殫精竭慮、上下奔波,中國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顯得老態龍鍾、力不從心。春節,這一古老的中華民族傳統佳節,雖然依舊隆重,但形式之累已經遠遠大於內涵之美了。年味淡了,親情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冷了……消費社會遵循利益驅動原則,利益和金錢似乎一時間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準繩,通訊工具的多元並沒有真正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提防、質疑成為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常態,更多的人為了金錢、地位、慾望,背井離鄉,不擇手段,在佔有權利和財富的路上狂奔。春節造就了中國的春運,可其實,我們的悲歡早已不再相通。
也許在我的潛意識裡,傳統是與鄉土家園連在一起的!村舍間紅色的桃符與響亮的鞭炮交織出的洋洋喜氣,才是中國式的生活感受;方言鄉音裡流淌著的樸素情感,才是中國式的悲歡離合。被鋼筋水泥混凝土解構的人情味道,在鄉風鄉土中才能得以還原;迷失的價值取向,也許只有在對傳統的回望中,才能漸漸變得清晰鮮明;做人的骨架,也許只有在對人生價值和道路的重新審視中,才能得以重建!!
無論如何,春節都是能把中華兒女的心,一顆顆連串起來的神聖日子。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論時光如何流轉,家、故鄉永遠是每一箇中國人最後的情感歸宿!春節文化,歸根到底就是家的文化,有中國人的家的地方,就有春節!!春節其實更像是一種歲月,從分離流向團聚,從理性流向感性,從等待流向希望,從一種幸福流向另一種幸福!!
:我的春節記憶
李佳昊
殘雪留寒,羊羊得意。不聞爆竹噼啪響;不見親朋酬酢時;不嘗酒肉桌桌滿;不覺年味歲歲淡。年逝年來,春去春歸,此刻此景,異鄉異客。爆竹夢中擾,吊錢上了窗,餃子出了鍋,紅包占了手,桃符壓了邪。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紫氣東來,春光伊始,願得來年“喜羊羊”。
2015年2月,我與加拿大寒冬的初次見面,多倫多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春節前夕,難得清閒,伴著窗外雪紛紛,靜靜地瀏覽著網上的文章,幾分愜意。無意中,“春節”兩個字印入眼簾,內心一顫,《北京的春節》-老舍。六年級時學過此文,語言樸素卻不乏生動,我至今印象深刻。今日再次拜讀,一見如故,備感親切。雖與今日相隔百年,卻毫無隔世之感,望著桌前日曆,百感交集,勾起了我些許的春節記憶。
按照傳統天津的春節差不多是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最熱鬧也就是三十兒到初五幾天而已。
臘八節意味著春節的開始。雖說是傳統,但家裡一般不怎麼熬臘八粥。臘八醋一定要泡的,奶奶家總會提前泡上一大桶,過年時那醋色味雙全,一直可以吃到出正月。年前少不了備吃的,現今大都是冷凍的食材,加熱即食挺方便。奶奶一般會做好素什錦,頓好牛肉、豬肉,炸好丸子,買些醬貨置於冰箱,預備著過年。
二十四,掃房子。現今大都是鐘點工的活,拿一掃帚裹上布,房頂,櫃頂無一死角,有掃除一年晦氣之意。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帖道酉。老講究兒,擱在今日定有些許不合適,或許我家唯一按照這個講究的就是二十九那天,貼道酉。
道酉即為如今的“福”字,“吊錢兒”。“吊錢兒”天津的特殊稱謂,在市區很常見。象徵紅紅火火,幸福吉祥。若家家戶戶貼上幾張“吊錢兒”,“福”字,總能熱熱鬧鬧地映襯出幾分年味兒。每年年前,我和爸媽都會去天津古文化街。古香古色的建築群,配上燈籠及富有春節特色的霓虹燈,像是辦喜事,人來人往些許嘈雜,瀰漫著濃郁的年味兒。有的攤位一年就出來這麼幾天。我總能在戲樓前面空地上,黑壓壓一片眾多賣“吊錢兒”的小棚子找到那個攤,買了幾年與老闆熟了。“福”字、“吊錢兒”買幾張,大小,貼在哪,我門兒清。有時還會畫上一張家裡的平面圖,都是我一手設計的。再配上一副對聯,幾盞燈籠,好似家庭廟會一般。小時候爸媽還喜歡給我買華服***漢族傳統服飾***,一般三十兒穿上,戴上阿哥帽,再配上一雙老美華的布鞋,乍一看,大戶人家的少爺,甚是講究。當然到古文化街一定要來上一碗一碗熱騰騰的茶湯***天津小吃***,端著熱騰騰著茶湯,嘴裡冒著熱氣,看著來來往往穿梭於戲樓前的人們,手裡拎著剛買的年貨,每每此刻此景,說不出的欣喜。
二十九的晚上,貼上買回來的“福”字,“吊錢兒”。我享受此過程,搬著梯子滿屋跑,能折騰一晚上。爬上梯子,熟練地接過爸爸在下面遞給我的擦好牙膏的“吊錢兒”***為了揭下來時方便,所以“掉錢兒”都用牙膏沾***。貼時要注意要正面朝外,而且講究必須是雙數。大概擺好位置等待爸爸一聲令下“貼吧!”這才貼好了一個。立體的“福”字比較棘手,由於膠帶固定不住,所以有的時候會拿釘子楔在牆上。
爆竹聲中一歲除。年三十總是被樓下的放炮聲吵醒,雖說已經是中午,但總是睏意十足。懶散地起床,換好新衣服。傍晚原本水洩不通的道路上僅有屈指可數幾輛車,整座城市如空城一般。年夜飯在外邊吃,我們一大家子,幾家親家也總會聚在一起,管他味道好與壞,一年一次,熱熱鬧鬧。小時候吃完年夜飯總鬧著要去姥姥家,後來懂事了知道初二才是“回孃家”的日子。前幾年吃完年夜飯會在小區前面放上幾個大煙花,陣勢不次於焰火表演,那時候總會引來周圍居民的駐足觀望。近幾年,霧霾嚴重,我也長大了,少了童年對煙花的神祕感,就不買花了。回到家,大人們包餃子,我挑三揀四地看春晚,看看微博,微信,熬到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樓下的鞭炮聲絡繹不絕,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素餡餃子,象徵來年平平安安。壓歲錢來嘍!“爺爺奶奶過年好!”“大大娘娘過年好!”紅包就拿到手了。吃完了餃子,炮聲也漸漸平息了,我們就準備回家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就沒有一宿不睡的守歲。爸爸一般會去大悲院祈福納祥,基本年年如此。
正月初一的中午去奶奶家吃餃子。下午到舅爺家拜年,這或許是這一天最重要的事了。正月初一的晚飯是比較豐盛的,奶奶年前精心準備的素什錦、炸丸子、燉牛肉、扣肉到這一天晚上才會出場。晚飯過後,沏好茶水,切好青蘿蔔,備好水果,支好牌桌,掏出那一年不見光的麻將牌。大人們開始打牌,年年都是爺爺奶奶輸的最多,卻樂在其中,過年圖個熱鬧兒。我喜歡坐在邊上“觀戰學習”,甚至有時候還是“替補”,一般打到十一、二點就結束了。
正月初二,天津的“姑爺節”,回孃家的日子。這一天是姑爺給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姑爺手裡肯定要拎著富有特色的“京八件”,馬路上人來人往,大都拎著點心盒子。我們一般都是中午去姥姥家吃飯,姥姥也會在年前準備素什錦、燉牛肉之類富有春節特色的飯。“姥姥姥爺過年好”,姥姥姥爺就會把壓歲錢拿出來,而且不止一份,因為初一好多親戚拜年來就把錢給了,所以我喜歡初二,收到的壓歲錢多。
正月初三、初四多以家庭聚會為主。一天“孃家人”,一天”婆家人 ”。我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聽相聲。天津人民體育館,郭德綱每年初三、初四都有天津的省親專場,其中一天我和爸爸一定會去的,而且票必須是內場的,年年都座無虛席,聽相聲也成了天津人民過年的一種活動。
正月初五這天“剁小人”,俗稱“破五”。這天不能串門,家家戶戶要包餃子。初五回到奶奶家吃餃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把菜板剁得叮咚響,向鄰居以示“剁小人”。這天過完了,春節的高潮部分也就結束了。正月初五以後,大都是朋友聚會。我們家一般這個時候都會出去旅行,一般會去南方暖和的地方或者出國。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三、十四這一段時間基本都外地旅遊。這一段時間也是春節的“低谷”期。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這是春節最後的小高潮了,這一天都會回到奶奶家,晚飯依舊很豐盛,有魚有肉。晚上還會把沒放完的鞭炮解決掉,這天晚上的炮聲會多一些。晚飯過後,大家一起吃元宵。相比年三十,這天總有些許低落,圓月懸空,伴著漸漸消失的爆竹聲,這年就算過完了。
正月十六“遛百病兒”。這一天大夥都會出來溜達溜達,祈求把身上不舒服的地方全部“遛”掉,象徵來年健健康康。對於學生來說,那時候應該已經開學。二月二,龍抬頭。放了學剪個頭髮,回家吃兩口燜子,不知不覺的來到了新的一年,春天來了。
停筆向窗外一看,陽光明媚,光線透過窗戶打在螢幕上,有些刺眼。洋洋灑灑兩千多字,一篇以時間為順序流水賬,卻是對春節滿滿的回憶,回憶甚多,感觸頗多。臨近春節,與家人電話閒談,均抱怨年味兒不足,毫無心氣兒。我笑道:年味兒看不見,摸不著,那是種心態,一種感覺。過去年前街上車水馬龍,一派國泰民安之氛圍,如今年前的馬路上總會交通癱瘓,尤其週末,燈紅酒路的城市中總洋溢人們年前的那種浮躁,怎能不稱之為年味兒?過去衚衕家家張燈結綵,弄的燈火通明,如今各大商場也是通紅一片,年貨擺在了最顯眼的地方,總迴圈著那首《恭喜發財》,再看看拿著廣告單精挑細選的人們,怎能不稱之為年味兒?過去一大家子在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到了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如今各大飯店爆滿,除夕晚上的城市如同空城,街上走過瀰漫著刺鼻的爆竹味,怎能不稱之為年味兒?當除夕晚上新年的鐘聲響起,那一聲聲的拜年簡訊,那一陣陣的爆竹聲,那一鍋鍋的素餡餃子,也許是年年一成不變,讓人們厭倦了,覺得年味兒淡了。全家團圓的那種氣氛;朋友圈晒的各種美食;微博發的旅遊照片;除夕晚上那熟悉的春晚;廣播裡那激昂的拜年聲。這不正是年味兒嗎?有多少人一邊浸在現代的“年味兒”中,一邊抱怨“年味兒”沒有了。“年味兒”其實沒淡,只不過是換了種形式,就讓有的人牢騷不斷。現在人們所吐槽的“年味兒”淡了其實是對過去簡單、幸福生活的一種懷念罷了……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年復一年。春節過後也就意味著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緊張忙碌的一年又在這個嶄新的春季開始了。願諸位在羊年裡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乙未馬年馬年臘月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