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改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秦國在戰國初期,貴族們壟斷政權,經濟、政治和軍事都比較落後,國君權力較小,國力很弱,國土常常受到別國的侵佔。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道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約公元前390——338年***貴族出身,因是衛國君的後裔,曾以“衛”為姓,稱作衛鞅。按當時習慣,國君的公子後裔,以“公孫”為氏,所以他又稱為公孫鞅。商鞅這個名字,是他在秦國被封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佈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 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 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 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4*** 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三十一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 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準量器,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在激烈的鬥爭中進行的。

  開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勢力公開反對變法。主張“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說什麼“依照原來的舊習俗來教導人民,可以不勞而成;根據舊有的制度來治理,官吏既熟悉,人民也***”。商鞅反駁說:“制度和法令應該按照當時的客觀環境來制定,治世從來沒有一個劃一的辦法,只要求其便利於國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湯和周武,是沒有效法古代而稱王的;夏桀和殷紂是沒有更改舊制而滅亡的。從此可知,反古未必錯,循禮未必對。”最後,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

  商鞅擬好新法,就要公佈了。但是,怎樣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經過一番考慮,他讓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有能把它搬到北門的,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不敢搬動。他卻接著又懸賞說:“有能搬去的,賞給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杆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五十金,以示信用。接著,公佈了新法。

  這時候,在朝廷內部新舊兩種勢力鬥爭更激烈了。當時有人議論新法不便執行的多至千數。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在幕後唆使太子觸犯新法。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破壞變法。商鞅說:“太子犯法,是老師沒有教育好,應該給老師處罰。”於是下令把他倆一個割掉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為了保證新法順利實行,商鞅還殺了貴族祝歡,把捕獲的七百多個違法亂紀的壞分子押到渭水邊上鎮壓。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繼位。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

  商鞅雖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後繼者都繼續實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國勢得以進一步發展,為後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關於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

  侷限性

  ***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如:刑法嚴酷;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嚴苛,如百姓違犯法律規定,在路邊倒垃圾,就要被砍去雙手,如盜竊牛馬者要處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體現了輕罪重罰的思想,迫使人們遵守規矩,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書記載,商鞅一次在渭水邊處決了七百多人,渭水為之變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連坐法”的推行以及輕罪重罰、什伍戶籍制度及徵收戶賦,勞役沉重與“燔詩書”等法令一起,對全國城鄉人民佈下了一張嚴密的監察網,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

  ***3***變法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如二十等爵制明確規定按爵位高低佔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公開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4***重農抑商:壓制工商業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導致民主意識的弱化;

  ***5***焚燒史書,蔑視文化:摧殘了文化,壓制了思想,導致民族創新意識窒息;

  ***6***倡導君主獨裁,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

  勢力鬥爭

  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在孝公的支援下,加強思想統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機發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車裂。商鞅雖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發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通過這次變法,舊制度廢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秦國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貧民擁護,因為變法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

  成功原因

  1、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適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變法成功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秦孝公的支援,變法措施執行堅決,改革全面徹底。

  3、法家思想的傳播,商鞅個人對守舊勢力的論戰,奠定了變法的理論基礎。

  4、商鞅取信與民,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敢於同舊勢力做鬥爭,得到人民的支援。

  秦人不憐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於商鞅廢除井田、獎勵耕戰等改革措施觸犯了貴族階層對土地和官職所一項具有的壟斷特權,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但是商鞅並沒有被這些有權有勢的人所嚇倒,他認為法律的制定,並不只是用來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張首先懲辦那兩位唆使太子違抗新法的老師。結果,公孫賈的臉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則因屢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舉,確實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作用。人們看到,就連太子的老師都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於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僥倖的心理了。經過商鞅的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會實踐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變法維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權力基礎,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援下捲土重來,對商鞅施行了瘋狂的報復。他們不僅以誣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謀反,而且以最殘酷的暴行,將他五馬分屍了。商鞅雖然慘遭不幸,但他所開創的變法大業卻因順應了歷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轉之勢,並最終對秦朝的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從目前角度來看商鞅“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侷限。他用簡單粗暴的政治手段來處理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實行***和文化專制主義,甚至推行連坐法而刑及無辜等等,都曾產生多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正是由於這一影響,致使他死於貴族的報復而“秦人不憐”。

  成功啟示

  1、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

  2、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

  3、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

  4、我們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深化改革、勇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