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家鄉的抒情散文作品

  想起家鄉,我就靜靜地思念家鄉。家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餚,誘惑遠方的遊子不得不去品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想念家鄉的美食,思念故鄉的親人

  飄雪了,這座城市一瞬間就鋪天蓋地的映滿了白色,白色的樹,白色的欄杆,白色的街道,天橋下來來往往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輛頂著白色的大雪匆匆前行。我端著一杯冒著熱氣的白開水站在窗前,任思念如風一般飄向遠處。

  這樣飄雪的日子,故鄉應該也是一片潔白。雪花飄舞,門前那棵大槐樹上應該落滿了雪花,隔壁鄰居家看門的大黃狗應該也懶得出窩,只探著腦袋,堅起尖尖的耳朵聽著門外的動靜。家裡溫暖的爐火旁母親是炒好了臊子在做臊子面,還是奶奶端著漏勺在做漿水漏魚,或者是三娘正細細的剁著辣椒準備做辣子豆瓣醬。恍若一瞬間,故鄉的美味穿越了時光和距離,在飄雪記憶深處不斷誘惑著我。頓時,一股濃濃的思鄉之情漫上了心頭。

  漿水漏魚是家鄉的傳統小吃,也是家鄉人們深愛的美味。所謂漿水,是用包菜、芹菜、苦苣等為原料,在沸水裡燙過後,拌以少量麵粉,加溫水,酵母發酵而成的。而漏魚又是用蕎麵、玉米麵、大豆澱粉等溶水,倒入開水鍋中煮成糊狀,用漏勺滴珠,浸入冷水,呈小魚狀放在冷水裡浸泡做成的。正宗的漿水漏魚,漿水要噴香,漏魚要光滑,而奶奶做的漏魚才是真正的純正。

  奶奶一生清貧節儉,吃不慣大魚大肉,最愛吃也最會做的美食莫過於漿水漏魚。記憶裡酷暑難耐的夏季,吃太多油膩的冬天,來一碗奶奶做的漿水漏魚是最舒服的享受。每次做漿水漏魚,奶奶都會先用小蔥辣椒把漿水熗的香味撲鼻,舀出來放在案板上冷卻,然後開始準備漏魚。奶奶將玉米麵一點點倒在開水鍋裡煮成糊狀,邊煮要便攪動,開水鍋中的麵糊既不能太粘也不能太稀,不然做的漏魚不光滑。等麵糊煮好,奶奶便開始滴漏魚,要用勺子壓著漏勺慢慢往下滴,漏勺滴珠時的力度也要把握到恰到好處,一顆顆漏魚滴到冷水盆裡成小魚狀以後,便可以澆上漿水湯汁開吃了。吃的時候可以隨自己口味加上食鹽、醃韭菜、油潑辣子,奶奶做的漿水漏魚就算什麼都不加也是最好吃的,總是將兒時的自己吃到撐著走不動。

  故鄉的臊子面又叫大滷麵,是故鄉人們喜愛的家常吃食。臊子面分為葷臊子面和素臊子面,做時先用芹菜、木耳、黃花、豆腐乾、大肉、丸子、夾板肉切大塊或大片,不帶湯炒成臊子,澆上稠糊狀芡汁。再用麥粉扯麵條,面寬兩釐米以上,煮熟麵條,撈入大碗中,澆上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醋、鹽等佐料即成葷臊子面。臊子中不放肉則為素大滷麵。故鄉的臊子面特點是面寬、臊子大、碗大、臊子稠,與麵條緊緊粘在一起,味美可口,充分體現了西北人粗獷豪放的性格。而母親做的臊子面因為加入了自創的食材,味道更是鮮美可口。

  母親辛勤堅強,從不與人是非,總是努力的將最好的給我們,而臊子面更是滿足了自己兒時對美味最初的想象。 記憶裡放學的黃昏,玩累回家的午後,總是能吃到一碗冒著鮮香的臊子面。做臊子面時,母親會提前泡好木耳和黃花,然後將家裡過年儲存的肉放在鍋裡化開晾涼,切成薄薄的肉片,再切好田裡撿來的野菜,土豆,胡蘿蔔,豆腐,紅辣椒和薑絲,就可以下鍋做澆頭了。各種食材炒出香味加上熱水以後,母親就開始做漂菜,所謂顧名思義,就是漂在湯麵表面的菜。臊子面裡的漂菜也很有講究。基本都是半成品或者易熟的食材。直接澆湯燙燙就能***的。比如“煎蛋皮、還有韭菜或者蒜苗切末”。澆頭做好以後,母親就開始扯麵條,扯麵煮熟,撈人大碗中,澆上臊子,就可以吃了。母親做的臊子面面條勁道,澆頭鮮美,吃一碗脣齒生香,讓如今在異鄉漂泊的自己總是止不住回味。

  故鄉的辣子豆瓣醬是人們飯桌上不可缺少的佐食小菜,每到秋末冬初,辣椒成熟的季節,家家戶戶都會炒上一盆盆辣子豆瓣醬下飯。故鄉的女人們最會炒辣子豆瓣醬,因個人口味和技巧不同,炒出的辣子豆瓣醬也是風格各異。但無論如何,一盆做好的豆瓣醬會陪伴故鄉人們度過蔬菜困缺的整個漫長冬季,成為冬季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下飯小菜。三娘做的辣子豆瓣醬味道香辣,總是讓人回憶不止。

  三娘賢惠安靜,家裡收拾的永遠是最乾淨的,做的辣子豆瓣醬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辣椒收穫的季節,三娘總是會早早摘上一捧自己栽種的紅辣椒,細細的挑揀洗刷乾淨晒在太陽下。然後買來花生米,準備好花椒等其他做辣子豆瓣醬的食材。便開始剁辣椒,三娘剁的辣椒最是細碎,炒出的味道更是香味撲鼻。真的是又辣又香又好吃,沾著餅子饅頭吃一口總是回味無窮。上大學開學離家時,三娘就會炒出一罐辣子豆瓣醬裝到我的行李裡。拿到學校時,同學們總是爭搶著吃,記得有南方的同學誇讚說這是她吃過最好吃的辣子豆瓣醬。如今,每次看到超市裡擺放的辣子醬總會買回去嘗一嘗,卻永遠比不上三娘做的辣子豆瓣醬。

  窗外,雪已落了滿地,身在這繁華大都市裡,數著滿街的高樓大廈,心裡牽掛的卻全是故鄉,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粥一食。我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裡思念故鄉的親人,想念故鄉的美食。

  :想念家鄉

  小時候,一個人是不會有鄉愁的。

  如果沒有遠離過故鄉,一個人也是不會有鄉愁的。

  就像那傾園傾圃的玫瑰花,枝上未著花蕾時,不會有劃人的荊棘,不會有讓人魂牽夢縈的幽香。

  鄉愁就是那冷豔的玫瑰花啊。只有成熟後花蕊怒放,才會散發恆久瀰漫的芬芳,既使是零落為泥碾作塵,也會香如故!

  直到有一天,我背上簡單的行囊走出老屋的舊門,穿過竹葉鋪蓋的小徑,趟過故鄉那條美麗的小河,回首留戀地看看家門口蹲著的那條伴我童年的老黃狗,然後含淚轉身。

  從此我就沒入了異鄉的風沙,從此我就有了淡淡的鄉愁。

  許久無人居住的老屋漸漸風化,許久無人行走的小徑漸漸消痕,老黃狗早已或野死山崗或成饞人口食,唯有那條清清的小河依然美麗。不管是風化的老屋,不管是消痕的小徑,不管是灰飛煙滅的老黃狗,還是清波粼粼的那條小河,都成為我鄉愁最好的載體。

  時間愈長,鄉愁愈濃。一如玫瑰花在春風春雨中潛滋暗長,那冷豔的幽香便無處不在了。

  打拚奮鬥,苦苦的掙扎濺滿酸澀的鄉愁。人情冷暖,無助的心靈浸潤孤寂的鄉愁。

  被相愛的人傷害,傷口咕咕流出的是殷紅的鄉愁。生離死別之際,漫天的淚雨是絲絲溼淋淋的鄉愁。

  起風了,我枯黃色的鄉愁飄飄落落。雪飛了,我白皚皚的鄉愁鋪天蓋地。

  在紙醉金迷的曖昧酒吧,端一杯透明的紅酒,聽薩克斯吹響悽婉的鄉愁。獨坐寓所狹窄的窗前,仰望天空雲破月,俯視院角花弄影,任如水的鄉愁擠滿憂傷的窗櫺。

  展卷欲讀,我的鄉愁是紅袖為我置硯添香的盈盈眸光。淺睡將醒,我的鄉愁是佳人為我疊被鋪床的纖纖玉手。

  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是一枚窄窄的郵票,密密連線遊子與母親的血脈親情;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阻隔不斷浪客和祖國的歷史傳承;是一盤皎潔的明月,永遠灑滿炎黃兒女滾燙的心房。那一份摯誠的鄉愁,就是太陽的四射光芒,千年萬載也山高水長!

  而我的鄉愁,是原野裡無邊的小草,葳蕤蔥鬱,一歲枯榮憑春風;是茂林中長吟的清泉,涓涓媚媚,四季豐瘦由山雨;是夜幕上微小的星辰,閃閃爍爍,年年隱現任日月。這一掬靜美的鄉愁,只能是玫瑰的淡雅芳菲,歲歲年年在幽幽散發。

  太陽光般的鄉愁啊,閃射奪目光芒,濃烈醇醉。也許強焰會沖壞海外遊子愁緒紛紛的心扉,但那樣的鄉愁是熱烈美好的!

  玫瑰花樣的鄉愁呢,散發幽幽芬芳,淡遠朦朧。也許荊棘會劃傷異鄉異客淒涼哀婉的心房,但如此的鄉愁同樣是熱烈美好的!

  有鄉愁的心境是滋補的土地,既使與生養的故園天遙地遠,也會心存對故鄉的拳拳依戀,心樹就會盛開枝枝俏麗的玫瑰。縱然玫瑰的荊棘剌痛心葉,我們也要讓流出的熱血把鄉愁的花蕊澆灌得更加驚豔,讓鄉愁的幽香愈加恆久彌遠,遊子異客的心境將會何其純真美好,對母親對祖國的情感將會何其地久天長!

  有一份淺淺淡淡的鄉愁,是美好的!

  :懷念家鄉的綠水

  回憶過去,一些事已然忘卻,一些事模糊不清,但記憶中鄉下的片片綠水,和一個個與綠水有關的場景常常縈繞腦海,異常清晰,揮之不去。

  清楚記得,兒時的鄉下處處是綠水,河水碧綠碧綠的,塘水碧綠碧綠的,甚至秧田水渠裡都是綠水。站在高處,片片綠水猶如鑲嵌在大地上的寶石,晶瑩剔透,陽光下閃著粼粼波光。地理常識告訴我,長江中下游水資源豐富,的確,兒時從不為飲水發愁,所有水塘的水都能喝,那時每家都備有水缸,清晨到水塘挑幾擔水,倒滿水缸,保證一天的飲用。回到家,總要到水缸裡舀一瓢水解渴,那水清涼、甘甜、方便,除非來客,極少喝開水。在野外更方便,口渴了,隨便在哪個水塘甚至水溝,捧水就喝,不用擔心不衛生。

  處處的綠水,也給兒時的生活平添了些許樂趣,經常游泳就得益於處處是泳池,夏天的傍晚,小夥伴們會不約而同來到水塘邊,赤條條地在清澈的水塘裡玩耍、嬉鬧,偶爾還用傳統的“狗刨式”泳姿比上一回,不管輸贏,但求開心。遇到水塘邊有一棵大樹或是一邊稍高的塘埂,還會演示跳水,儘管跳水的姿勢是清一色的腳先著水,沒有任何附加動作,一份刺激,一份激情。儘管出於安全考慮,游泳受到家長的很多約束,訓斥甚至打罵,還是會想盡辦法,偷偷去遊,好像不這樣就對不起那一塘塘綠水。

  不知為什麼,那時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哪怕在半山腰,水塘除了天然的雨水,就是從山坡上流下,也會有魚。清澈的水面上一群一群的刁子魚,爭搶著飄落下的草蟲,這時用竹竿系一根尼龍線,用大頭針彎成一鉤,鉤上掛著飯粒、菜葉或者小螞蚱,看到魚游過來,把鉤甩過去,就可釣到魚,叫“刷刁子”;在秧田裡也能捉到魚,在春夏季節,特別是雨後,總有水從秧田水流到水塘,魚會逆水而上,來到塘邊的水田,當把進水口堵住,出水口用“撈子”擋著,待秧田裡的水放完了,再去捉,有時能夠捉到一水桶;家門口水塘塘埂大多用石頭砌成,時不時到石頭縫裡也能捉魚,儘管捉不到很多,也是一種樂趣。遍地綠水遍地魚,是一種多麼鮮活生動的畫面,綠水給了大地以生機。

  兒時的鄉下生活,與綠水結下不解之緣,整天與綠水打著交道,即使冬天,綠水也是最要好的好朋友,冬天水塘常常結冰,有的年份冰還很厚,可以滑冰,哪怕經常摔跤,甚至摔的鼻青臉腫也樂此不疲;不能滑冰的時候,就把冰塊拿起當冰棒吃,不是因為口渴,找一種吃冰棒的感受。

  三十年過去了,偶爾回到鄉下,那水還在,但顏色變了,不再是綠色,不再有清澈見底的水塘,沒有那個水塘可以游泳,地表水是不能飲用的,吃水得打井,隨處捉魚已成為記憶。腦海裡的畫面在現實中已越來越模糊了,每次回鄉,總有些失落,好像缺了點什麼。

  我不知道鄉下的水質為什麼也會這麼快被嚴重汙染,但我知道,水質的快速汙染和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過量地使用化肥、農藥,大量養殖場糞汙的不規範處理,生活用水的無序排放等等,都是造成汙染的原因,環境的好壞關乎每個人,同時也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行動來改善。讓我們共同努力,找回記憶中的綠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