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的具體介紹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複習時,之的用途非常的廣泛,學生需要掌握它,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介紹

  1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3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介紹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

  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

  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

  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訊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

  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文言文倒裝句的型別分析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主語後說***

  ***1***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語,“甚矣”和“安在”是謂語。主語先說的情況多用於感嘆句或疑問句。

  2賓語前置

  文言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置於動詞前。例如:

  ①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 未有之也 《張衡傳》

  ②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論積貯疏》

  ③古之人不餘欺也。 ——古之人不欺餘也 《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前置。例如:

  ①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戰》

  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鴻門宴》

  ③大王來何操?—— 大王來操何? 《鴻門宴》

  在這種句式中,介詞的賓語也前置。例如:

  ④王問:“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微斯人,吾誰與歸! —— 吾與誰歸! 《岳陽樓記》

  ***3***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情況在文言中也並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成語:唯利是圖、唯你是問、唯命是從 —— 唯圖利、唯問你、唯從命

  ③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 孜孜焉唯急進修 《問說》

  ④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4***賓語前置例句: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2***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公安在?***《鴻門宴》***

  ***7***客何為者?***《鴻門宴》***

  ***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5***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16***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18***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遊記》***

  ***19***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20***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21***宋何罪之有?***《公輸》***

  ***22***唯利是圖***成語***

  3定語後置

  文言文裡有時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就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加上“者”、“之”、“所”等字,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定語後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者”字結構將定語後置。

  這類定語後置有個特殊標誌,總是用助詞“者”來煞尾。例如:

  ①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況且將軍可以憑藉來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勢,就是長江。***“大勢”是中心詞起補述作用,使定語更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語後置的一個標誌,“大勢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勢”***

  ②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雁蕩山》***

  ——“具體而微”是修飾“雁蕩”的定語。“雁蕩具體而微者”即“具體而微之雁蕩”。

  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想找一個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但沒有找到。***“求人可使報秦者”即“求可使報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

  ——“四方之士來者”即“四方之來之士”,意思是各地前來歸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廟堂之上以禮相待。

  ***2***藉助於結構助詞“之”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以強調定語。如: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即“居高之廟堂”,處遠之江湖”。譯為:處在高高的廟堂,就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遠遠的江湖,就為那君主擔憂。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即“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也沒有強勁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結構,表示定語後置。如: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因敲擊發出鏗鏘聲音的石頭,到處都像這個一樣。***中心詞“石”後加“之”,作一短暫停頓,便進一步突出強調了定語“鏗然有聲”,“石之鏗然有聲者”即“鏗然有聲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這四種人,是天下沒處申訴的窮苦百姓。***中心詞“窮民”與定語“無告”之間插上“而,以突出“無告”。“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即“天下無告之窮民”***

  ③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脯也。***《勾踐滅吳》***

  ——越國出遊在外的年輕人,沒有不給他吃的。***中心詞“國之孺子”與定語“遊”之間插上“之”,以突出“遊”。“國之孺子之遊者”即“國之遊之孺子”***

  ④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能不易其志”修飾“縉紳”;“大”修飾“四海”,均為定語後置。“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縉紳”,“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說的“定語後置”的情況在古漢語中是有一定限制的,並不是所有的定語都是可以後置的。一般來說,一部分修飾性的定語才有這種後置情況,至於領屬性的定語是不能移到中心詞之後的。例如“秦之咸陽”不能說成“咸陽之秦者”;“蛇鱔之穴”,就不能說成“穴之蛇鱔者”。

  ***4***數量詞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數量詞或數詞作定語,可以前置,與現代漢語相同;也可以後置,與現代漢語相反。例如:

  ①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殽之戰》***

  ——用四張熟牛皮作先行禮物,再用十二頭牛犒勞軍隊。***乘:四,數詞,並未後置,“十二”則置於牛後***

  ②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陳涉世家》***

  ——句中“車”、“騎”、“卒”均是中心詞,數量詞“六七百乘”、“千餘”、“數萬人”均後置,以此突出定語。

  ***5***“所”字結構作定語後置。例如:

  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對清朝統治者***長期積聚的怨恨和憤怒,像洪水衝出山溝一樣。

  ***“怨憤”是中心詞,“所積”為“所”字結構作定語,後置***

  ***6***其餘例句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4狀語和補語後置,也叫介詞結構後置

  在現代漢語中,作狀語的介詞結構總是放在謂語前面,起修飾限制作用,但在古漢語中,經常把這個作狀語用的介詞結構安置到謂語後面***即現代漢語的補語位置***,而實際上起的又非補語作用。這最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①“於”組成的介詞結構,一般都後置,如“戰[於長勺]”;“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等;只有少數例外。

  ②“以”組成的介詞結構,多數後置,如“何不試之[以足]”;少數不後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

  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請奉命於孫將軍求救 《赤壁之戰》

  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 雖才於世高 《張衡傳》

  ③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於南畝之農夫多 《阿房宮賦》

  ④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戰》

  ⑤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之*** 《張衡傳》

  5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採草藥》***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5***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介賓短語“於富者”置於謂語“語”之後***

  ***6***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