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考作文怎麼寫

  多參考一些優秀的作文範文對高考的考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會有一定的幫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河北省高考作文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河北省高考作文1:晚晴裡智慧的靈蝶

  在烏鎮,一隻靈蝶款款飛起,飄洋過海,又緩緩停留在歷史的扉頁上。

  這扇動輕盈翅膀的,便是木心先生。他自甘平淡,隨緣而適,淡然處世而又執著不屈,活出了自己的境界,凝成了智慧的詩篇。

  他的一生,怎可用“傳奇”二字草草概括?木心先生走出烏鎮,踏上美利堅的土地,又決意返回,投入故鄉的懷抱,自樂於慢速的生活,自得於“車、馬、郵件都慢”的日子。

  然而,狂風暴雨砸向先生。“***”期間,他被捕入獄十八個月,慘遭三根手指的斷截。先生的眼中該是寫滿了後悔吧?可是沒有,他在獄中用本該寫交待的紙洋洋灑灑留下了六十多萬字的獄中筆記。每一字,都匯聚了先生的堅毅、隱忍與智慧。

  靈蝶扇動著翅膀,他的眼睛依舊雲淡風輕。先生,將自己煉成了一塊璞玉;閃光中,其魂魄神遊於文學與藝術的天地。

  “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在《雲雀叫了一整天》裡,木心如是說。手裡夾著一支菸卷,面對自己殘缺的手掌,先生百感交集但又分外沉靜,彷彿這一切風雨與自己無關。是靈蝶,即使被折斷翼翅,也要努力地飛翔。

  就這樣,拿起一支筆,飛速沉遊,木心在卷頁上繪出屬於自己的智慧的江山,將生活塗抹得色彩斑斕。在外部條件極其黑暗的那個年代,先生不曾因沿途巉巖而退去了步伐。

  “我本該放手,可我未曾停止痴纏”。這一“痴”字,便是先生內心的精神境界吧。偏執地追逐,將一生的智慧和風骨寫成了詩。

  智慧是一種境界,先生用手繪的黑白琴鍵奏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樂章。筆耕不輟,宛如靈蝶,翩翩起舞,無拘無束,自得於人生之樂。

  如今細想來,先生曾於《從前慢》中提及“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然而,在先生八十多歲的漫長時光裡,卻始終孑然一身,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了藝術與文學。超脫而又不受牽絆,做一隻自由的靈蝶;瀟灑而又不放縱,被文學與藝術的紅線牽引著。先生內心,安於這一份充實和自我的感動。

  素心花對素心人,先生之“素”,化為飛動的風景,嫋嫋間進入人的心底,成為永恆的傳唱。

  河北省高考作文2:“倔”和“笨”的力量

  ***時期,朱東潤老先生作為復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講臺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卻牙根緊咬,面色難看。簡直要上刑場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說出話來:“我原計劃五年完成的三本書,現計劃三年完成!”話音剛落,臺下便是一片鬨笑之聲。“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勁卻上來了,說什麼都不肯再讓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這若是被日碼萬字的當代作家看見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這麼“倔”?何必跟“效率”較勁?簡直是一根筋!

  的確,對於講求效率的智慧的當代人來說,這樣的做法,實在是不知變通,乃至於冥頑不靈了。三年,豈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問題。只要願意“坐家”,輕敲鍵盤,日碼萬字也能輕鬆搞定。只是,如此隨緣、如此寫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釋過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來恰如變了質的白開水。

  同樣“冥頑不靈”的,還有歷史學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聲鵲起,然而他的出名,卻不是因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為“笨”。十多年的時間,老先生統共寫了三本書,加起來不過七十餘萬字,平均到每天不過百餘字。然而,為了蒐集史料,老先生訪遍了各地圖書館、書庫,翻閱了兩千多萬字的史料,直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最終才有了那麼一點老笨結晶。然而,這樣的著作,定心讀來,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為,認認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於“倔”、成於“笨”,在於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堅定地從“笨”處著手。古人吟詩“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方才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這種精神離今天的我們實在太遠了。在速度與效率所帶來的緊張與刺激中,精品之作也離我們越來越遠。我不敢說今天市場上的作品全部流於平庸,但在市場利潤的引誘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隨浮華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這流失了的春華,恰恰是我們最可珍惜的“智慧”。

  什麼時候,我們的作家能夠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齒:“不行,最少三年!”?

  河北省高考作文3:滴水之恩湧泉報

  我們生活在當下。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我們賺的錢了,人情味卻更少了;我們的交通工具更先進了,公交車上站著的老人卻了;我們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卻不願伸手幫助對面的鄰居;我們的股市價格一路狂升,價值觀卻成倍地下降;我們的社會都知道“此仇不報非君子”,卻怎麼也流行不起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而社會上數不勝數的忘恩負義之人,仇視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會道德危機。人們的心越來越狹隘,只懂索取、不懂回報之人,彷彿充斥著整個社會。

  記得曾讀到一則故事:一對老夫婦遇到一個趕著回家過聖誕節的年輕人。年輕人買不到車票,在大雪紛飛的夜晚無法回家。老夫婦邀他共度聖誕節,遭到推辭後,竟主動將自己的車借給了年輕人。這樣的舉動令人感動,但接下來的事卻讓人心寒:這年輕人再也沒有回來,從此杳無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談到社會道德時,也曾說到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在一次散步時撿到一個錢包,打電話找到失主後,失主沒有半句感謝之詞,竟還要求他把錢包送還失主家中。

  我們感嘆叢飛節衣縮食為貧困學生捐款,卻也憤慨在他重病之時無人援助;我們感嘆雷鋒無私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也無奈於現在有些中小學生不知“雷鋒”為何人!

  當整個社會呈現出曖昧的姿態時,我們需要一種有質感的態度來面對社會道德危機。這便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一位即將不久於人世的老人,將自己的兒女喚到跟前,一一敘說何人何時幫助過自己,教導子孫們要報答人家。雖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過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終未提一句,只把感謝留給後人。這是我見過一個老人留給世界最好的禮物。他讓人們明白了感激的力量與回報的感動。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費,很隨意地捐給了西北一個素未謀面的小女孩,但這位女孩卻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記在心裡,即便在貧困的條件下,仍堅持給她寫信——雖然這位女士已忘了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讓人欣慰。

  我們感嘆華農大學生小李的愛心,更為那個四年級的女生深深感動;我們感嘆大批青年出國深造,更感嘆他們中不少人回國報效的高尚。

  西方有位哲人說:“別人愛我,我愛別人,這是小愛;我愛別人,別人愛我,才是大愛。”所以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無論東西方,無論古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都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準則,它將促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有思想、有內涵,它讓我們可以遙望一個美好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