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歷史知識點
高二的同學們是要學習很多科目的知識點,其中歷史是要記住很多的知識點的科目,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一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點有嫡長子繼承製;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於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係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一統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
7.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
8.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於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與此相適應,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裡,可以直達百姓。
11.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顯著不同點,是最高統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統治地方,
最高統治者的命令可以通過各級官吏直達百姓。
12.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
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13.三省六部的執行程式: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
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具體實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
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
15.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其特點: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
卻減弱了對皇權的約束;職權過於分散,導致行政效率低,出現了冗官局面。
二
16.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絡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
17.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古代中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18.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即不斷削弱相權,強化皇權;二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即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
19.以三省六部製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及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察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現。
20.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直接目的是解決地方割據問題;根本目的
是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21.宋初收精兵:設“三衙”統領禁軍,發兵權歸樞密院。實現統兵
權和調兵權分離,有利於皇帝控制軍權。
22.宋初削實權:削弱或剝奪地方節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權力;州
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下設通判監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錢谷:地方財賦運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
礎,維護了統一與安定。
24.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基本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同時,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的教訓,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親掌
六部。所設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理章奏,不參與決策。
三
26.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發展變化的趨勢是相權逐漸被削弱,專制
皇權不斷加強。
27.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變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
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書一省制***元朝***→廢丞相、設內閣***明朝***→增設軍機處***清朝***。
28.清朝雍正年間,設軍機處,最初只參與處理西北軍務,後職權擴大,
可參與處理機要事務。但只能跪奏?a href='//' target='_blank'>事蹟?洗?麓鎩?/p>
29.清代軍機處的設定簡化了政務手續,提高了行政效率;它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30.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漸推廣。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31.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一直為後世沿用。
32.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33.小農經濟的突出特點: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
34.在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小農經濟適應了生產力發展,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會後期,小農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於社會的進步。
35.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憑藉國家權力,徵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
四
36.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朝時:中國製瓷技術大放異彩,瓷窯遍佈全國各地;元代:進入彩瓷生產階段;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
37.家庭手工業產品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剩餘的一小部分作為商品出賣。
38.民間手工業經歷春秋戰國和秦漢的發展後,魏晉南北朝時曾遭受
摧殘,到隋唐才得以恢復和發展。
39.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
產量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40.西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
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
41.唐朝起,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明清時通過
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的銷量更大。
42.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在中國製瓷工藝的影響下,從
17世紀開始,歐洲國家陸續生產瓷器。
43.統治者往往對民營手工業的發展加以限制,阻礙了生產的發展,
不利於新技術的研製與發明。
44.代表古代手工業最高水平的官營手工業對工匠的束縛和壓迫,使
工匠缺乏改進技術的積極性;而私營手工業的小規模經營和世代嚴守技術祕密,使生產技術難以交流提高。
45.國家的政局。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有利於商品交換的發展,這以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和元明清時期最為典型;反之,國家四分五裂,戰亂不止,就會嚴重影響商品交換的進行,這以魏晉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最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