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版高二上學期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二是同學們比較緊張的學習階段,其中歷史知識是同學們都要掌握的,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

  ***一*** 農業的起源

  1、時間:遠古時代;

  2、地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南稻北粟;

  3、起源:從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

  4、特點: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各地區各民族發展不平衡。

  ***二***農具的變革

  1、農具:

  遠古時期:刀耕火種***木耒、骨耜***;

  商周:少量青銅工具,耒耜為主;

  春秋戰國:鐵農具、牛耕出現----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效率;

  西漢:發明了犁壁;

  唐代:發明了曲轅犁***又名江東犁***---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

  東漢、三國時期有了翻車;唐朝時期有了水轉筒車。

  ***三***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

  上古時期:大禹治水;

  春秋:芍陂

  戰國:都江堰***秦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鄭國渠***秦國***

  西漢:漕渠、白渠

  西域:坎兒井***在西域地區的具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王景治河,千載無患

  ***四***耕作方式的演變

  1、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千耦其耘***商周時期***:由於農具原始,商周多采用這種生產方式。

  2、自耕農經濟***或稱個體小農經濟***

  條件:生產工具、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

  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分散性、落後性、封閉性、脆弱性

  評價:優點:①比較穩定;②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弊端:①比較勞苦;②比較脆弱,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和壓榨都容易導致自耕農破產;③自給自足——較少商品交流,到近代以後,它已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之一。

  ***五***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

  1.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2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3“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變遷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由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2、夏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一切土地屬於國王。耕地溝洫縱橫,形同“井”字,稱為 “井田”。這種土地制度稱為“井田制”。***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實際上為貴族佔有,私田是村社成員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實質是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西周是井田制最鼎盛的時期***

  3、春秋:井田制開始走向崩潰。

  原因:根本原因:生產力的提高;直接原因:各諸侯國先後進行的稅制改革***齊國的相地而衰徵、魯國的初稅畝***客觀上承認土地的私有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現:大量“公田”被拋荒,部分“私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戰國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對土地私有制給予全面的肯定。

  4、戰國以來: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

  ***二***封建土地所有制

  1、秦漢以來中國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土地國有制***土地公有制,均田土地即為國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主要形態***。

  2、大土地所有者獲得土地的途徑:“公田”轉化私田;軍功等封賞;買賣等土地兼併方式。

  ***三***土地兼併

  1、原因: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制度。

  2、歷程:春秋時期的稅制改革;戰國時期的變法;漢代的土地兼併;宋代的“田制不立”;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3、統治者限制土地兼併的措施:“均田”、“限田”、鼓勵小農墾荒,但不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併。

  4、影響:嚴重影響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盪不安。

  ***四***租佃關係的發展

  1、根源:土地兼併,人多地少。

  2、歷程:戰國時期已經產生;漢代比較普遍;宋代普遍化,租佃經營成為僅次於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的經營方式;明清時期普及到全國,甚至產生了僱傭勞動關係。

  3、內容:農民租種地主土地,繳納地租。

  4、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有利於農業的穩步發展;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二

  三、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一***漢代區域經濟

  1、四大經濟區域: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

  2、經濟重心:山東、山西長期居於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中唐以後,江南經濟逐漸超過北方。

  ***二***中原人口外遷

  1、原因:天、官、軍、錢、愚---天災人禍。

  2、三次高潮:兩晉之際、唐安史之亂後、兩宋之際。

  3、影響:經濟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南北文化融合。

  ***三***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北方戰亂、經濟破壞;中原人口的南遷,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優越的自然條件。

  2、歷程:孫吳、東晉、南朝時期初步開發;中唐以後全面開發;宋代以後成為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

  3、影響:

  ①為江南開發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江南經濟實力大為提高。

  ②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改變了南方落後的面貌。

  • ③帶來了新的風俗習慣。

  • ④促進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 ⑤也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一***冶金業:

  1、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青銅時代

  成就: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司母戊鼎***

  2、春秋: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世界冶鐵史上奇蹟;鐵器的廣泛使用,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3、燃料:漢到北宋:最早發現、界上最早使用焦炭

  ***二***紡織業

  1、絲織技術:上古:學會養蠶繅絲***世界領先***;

  西周:絲織工藝突飛猛進發展—品種、花色;

  西漢:絲綢遠銷歐洲,使中國獲得絲國的稱號;

  唐代:出現緙絲技藝。

  2、棉織技術:宋末元初:內地植棉,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元代:推廣“捍、彈、紡、織之具”,發明腳踏三錠紡車;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中心

  明後期:棉布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業

  1、燒陶技術***人類共有***:上古時期:彩陶、黑白陶;

  商代中期:開始從陶器向瓷器過渡。

  2、制瓷技術***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

  東漢---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工藝臻於成熟;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全國出現各具特色的瓷窯;元代:開始進入彩瓷生產時期,出現青花和釉裡紅;明代:鬥彩和五彩;清代:粉彩和琺琅彩;

  ***四***手工業經營方式

  1、家庭手工業: 是農業的副業,產品多工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很少進入市場,對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後,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

  2、官營手工業:

  資金雄厚,規模經營,管理嚴格,細密分工,有利於技藝的提高;但產品不計成本,不入市場,缺乏競爭,弊端叢生。唐宋出現僱募制,是生產關係上的一大進步。

  3、私營手工業:

  春秋戰國時期私營手工業興起;唐宋以來,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明中葉以後,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孕育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三

  五、農耕時代的商業

  1、各時期發展概貌

  原始社會末:產生原始商業:以物易物;

  商周:出現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貝幣***

  宋元:宋出現交子;元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

  明清: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勞動力成為商品;錢、銀並行;形成商人群體;出現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2、古代中國貨幣的發展演變

  新石器夏:天然貝殼

  秦漢隋唐:秦統一貨幣;通寶反映貨幣地位的確立

  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紙幣

  明清:銀為主幣

  3、古代城市佈局的發展變化

  宋代:突破了坊市限制;做買賣的時間、地點不受限制

  明清: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4、商路的變化與對外貿易

  ***1***絲綢之路***西漢—唐***

  形成原因:張騫通西域;設西域都護;農業、手工業發達

  影響:①絲綢之路經過的要地,興起了繁盛的城鎮。

  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2***陶瓷之路***唐宋***:

  形成原因:絲綢之路的衰落;經濟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術提高

  影響:日益繁榮的對外貿易構成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刺激了沿海商埠城市的興起和繁盛。

  5、政府對商業的政策-------重農抑商

  ***1***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末期到戰國:重視和鼓勵

  戰國時的秦國:重農抑商 A、身份上貶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 C、重徵商稅

  漢代:全面控制工商業

  中唐以來: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

  明清:重農抑商,閉關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戰國產生;秦漢隋唐時期發展;明清時期強化

  ***2***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質是維護封建經濟的基礎。這一政策在實施的初期,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鞏固了地主階級政權。從根本上講重視農業是正確的。

  到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農業長期停留在自然經濟水平上。同時,抑商的結果迫使商業資本流向土地,既加劇了土地兼併,也嚴重影響了商業資本的積累,它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也造成中國社會的落後。

  6、“海禁”及“閉關”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經濟上***:自然經濟決定;

  ②思想上:統治者愚昧自大;

  ③軍事政治上:防範外夷和沿海人民。

  ***2***評價:

  ① “海禁”政策對外來侵略活動起了一定的自衛作用;

  ②“閉關”政策則給中國航海業和外貿帶來沉重打擊;使中國失去利用貿易優勢地位開闢海外市場和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③同時,它也無法阻擋西方的殖民侵略,相反卻妨礙了中國社會發展,堵塞了為中國近代科技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國與世隔絕,逐漸落伍於世界。

  四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課標要求: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瞭解俄國國內戰爭後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2***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3***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複雜性、艱鉅性和曲折性。

  一.斯大林經濟體制的確立與改革

  1.戰時共產主義

  1***背景: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武裝干涉俄國革命;內戰爆發,蘇俄面臨嚴重的政治經濟形勢

  2***內容:

  ①餘糧徵集制

  ②普遍國有化

  ③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

  ④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3***作用:

  前期有利於集中人力物力保障軍事上的勝利鞏固政權

  後期企圖以此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引起了農民不滿而失敗;不是向過渡到純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正確道路

  2.新經濟政策

  1***背景:農民不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國家無力直接經營所有企業

  2***實施: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會

  3***內容:

  ①固定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

  ②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③允許自由貿易

  3***特點: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係恢復社會生產

  4***作用:有利於恢復鞏固政權,為蘇俄指明瞭社會主義正確道路。

  3.斯大林經濟體制***20世紀30年代建立***

  1***確立: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行五年計劃,取消新經濟政策確立

  2***表現:

  ①單一公有制

  ②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④以行政手段***而不是靠經濟手段***管理經濟

  3***評價:

  積極作用: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業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消極作用:超越了蘇聯生產力的水平,阻礙蘇聯經濟進一步發展

  弊端: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國家從農民身上拿走太多,影響農民積極性;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積極性;戰後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

  4.蘇聯的經濟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農業全盤集體化的後果;斯大林逝世

  內容:

  農業:允許農莊莊員擁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飼養牲畜;開懇荒地,擴大谷物生產;開展種植玉米運動;將拖拉機買給農莊

  工業:將部分企業管理權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給予企業調整部分工資等權力,推行“物質利益原則”

  評價:

  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沒有改變原有經濟體制

  ②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③赫氏個人作風急躁,反覆無常,造成混亂

  農業是改革重點

  2***勃涅日涅夫改革:

  背景: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和勃氏的上臺

  內容:

  工業:推行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重點重工業

  農業:擴大農場和農莊的自主權,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提高農產品價格,放鬆對個人副業的限制

  評價:

  ①改革沒有突破原有體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

  ②勃氏執政後期趨於保守,改革陷於停滯

  ③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拖跨了蘇聯經濟

  3***戈爾巴喬夫改革:

  背景:1985年,蘇聯社會陷入危機邊緣

  內容:提出“加速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重點在重工業;

  首先對經濟體制進行了根本性變革,但仍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經濟繼續滑坡,後期把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導致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