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積累學習經驗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能力積累的過程,所以要不斷的學習,開闊自己的眼界。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1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能力積累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學習,自己的眼界才能不斷開闊,認識才能不斷深化,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然而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書要一頁一頁地看,習題要一題一題地做。“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習要靠平時一點一滴地努力和積累,不可能像電視武打片中,師傅通過運氣就可以把全部功力傳輸給徒弟,致使徒弟的功力陡然間提高許多倍***但師傅的經驗傳授,可使徒弟少走彎路***。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云:“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因此惟有平時努力用功,勤學苦練,才能有所成就。
許多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在於過去應該努力學習的時候,他學兔子去睡覺了,該積累的時候沒有去積累。等到現在醒悟了,知道要學了,然而面對的臺階卻太高了,站的基點又太低了,學習的能力因沒有得到足夠的鍛鍊而萎縮了,因此學習上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和障礙。如果這時能及時得到幫助,面對的困難能加以克服,就會跨越這些障礙,加速趕上學習的進度,否則就會喪失信心,失去希望,而自暴自棄。
其實對於這些學生,學習就好比爬山,別人已經爬到半山腰了,而你由於“兔子睡覺”,可能還在山腳下,也就是你的起點比別人低了許多。這時如果你的確想學習,想趕上同伴的進度,只要奮起直追,還是完全有可能追上的。即便是由於時間太短,無法追上,也還可以加入下一批爬山者***即留一級***一塊兒爬。因為山的高度不會再增高了,只要努力向上爬,總歸是能爬到頂的。過去有句老話,叫做革命不分先後。學習同樣如此。從小學到初中、高中,這三個階段的學習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學習的課程就是那麼幾門,學習的內容是一定的,只要開始努力學習,不要間斷,總歸是能學完學會的。
現在有些學生已經發現自己落後了,也很想趕上,但不願意承認自己落後的差距,不知道只有補上了拉下的進度,才能不斷縮短差距。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為了所謂的“尊嚴”不願意留級,也不願意從頭去補以前未學會的內容,哪怕學不會也要與現在的“哥們”待在一個班裡。結果舊的知識沒學會,新的知識學不會,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學習的障礙越來越大,最終難以克服,只好放棄學業。對於這些學生,應根據每個人的基礎和特點,制定有效的補習計劃,必要時可適當延長學習時間,即留一級,搭下一班車。我指導學生學習時,凡是採納上述建議的學生,其結果都非常好。
有些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補習,感覺效果很好,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但是考試成績卻沒有上去,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這一階段的進步。這時家長們往往都很著急,有的便開始懷疑補課的效果。他們不懂得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這是一個量變與質變的過程。其實有些孩子經過努力,在心靈深處已經有了一個質的變化,從不願意到願意去努力學習,從沒有興趣到有興趣,但這種變化還需要量的積累。如果平時不能注意觀察和發現這種微妙的變化,不能去精心呵護這種稚嫩的萌芽,就有可能錯過促使孩子進步的極好機會。好比一個病人經過正確的治療,病情有了明顯好轉,但與一個正常人去比,身體還很虛弱。如果讓他和年輕的小夥子一樣,去挑兩百斤的重擔,就會把他壓趴下,甚至永遠再也站不起來了。因此家長和老師要給補習的學生一個“恢復期”,使他們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只要他們一直在不間斷地努力,遲早有一天,他們會趕上和超過別人,取得一個好的結果。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現在又有一種新的提法,叫做“一分耕耘,一分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收穫”。試想,莊稼在播種之後,還要經過各種田間管理,經過出苗期、成長期、成熟期和收割期等數月的耕耘,積累到最後才可能有所收穫,期間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前功盡棄。尤其是收割期若沒有把握好,莊稼還未成熟就開始收割,可能收穫的只是一把青草。同理,學生在學會了之後再考,就能考出好成績,否則成績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想方設法在考試前能學會才是主要的。
有些學生經過有限次數的點撥之後,進步很快,短期內就能在考試成績上明顯反映出來,是因為這些學生平時本身學習就比較努力,並不缺少積累,但由於某些原因,潛力不能發揮出來。這時如果有老師給予指導,幫他們理理順,就很容易看到明顯的進步。就好像一間房間已經配備了各式各樣的傢俱,但因擺放得不合理,顯得有些凌亂。若這時有位設計師根據房間的特點,重新擺擺整齊,就很容易顯現出效果。而平時努力不夠的學生,就好像有了房間之後,才去籌集資金,再去選購傢俱,當然就要慢很多。
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是說,土積多了成為山,那麼風啊雨啊自動就來了。自然界中山裡風雲多變,忽晴忽雨,變化極快,原因是山的凸起,形成了獨特的氣象條件;水積多了成為淵,水中就有了蛟龍,蛟龍的生存需依賴於很深的淵水,水少了絕對不行;善積多了就有了德。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行善積德,他自己就得到了智慧,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
總之,只要想學習,並能不間斷努力,任何一個人都有取得成功的一天,正所謂“功到自然成”。但在努力時,要注意選好切入點,選擇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必要時應請有經驗的老師給予指導,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通過這次學習經驗交流會,大一新生學到了很多,對大學生活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並懂得了學習和工作的方法,明確了目標,端正了學習態度。我認為在本次學習經驗交流會上新生們學會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本次學習經驗交流會上有許許多多關於學習經驗豐富的學哥學姐,他們將他們的“前車之鑑”介紹給新生,讓新生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更加快速,有效地去學習,少走彎路。同時,我也明白了大學學習生活也是校園生活的一塊,是小學、中學和高中學習生活的升級版。只不過作為一名大學生,不論從年齡、生理、心理,更加成熟化。而與社會的聯絡相對更加密切。大一,是憧憬大學生活的體驗,是一個主要的轉折,蛻化的過程。其間,有激動,有更美好的憧憬也有沉淪。進入大一後,發現和高中大同小異。區別不過在於接觸的是一批進一步成熟的熟悉的陌生人以及社會的壓力。畢竟這時的我們脫離父母的雙翼,獨自面臨社會的挑戰已經不在是口頭上的話題。而是即將來臨或已經來臨了的戰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生活已經不再是學習生活了,它更像一場戰鬥的前奏。能否左右戰場,全在你是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有著必勝的信念和實力。方向任何時候都是至關重要的,有了正確的方向你不一定必勝,但沒有正確的方向卻一定必敗。
相信在今後的路上我們新生們不會忘記學生會與老師對我們學習生活的關心,也不會忘記大二、大三學長們對他們將學習經驗進行無私奉獻,感謝你們。
篇3
時間如梭,一轉眼初三的學習生活已經過去了半個學期。上初三以後,學習的題量增多,難度加大,兩次月考讓我們領略了初三生活的緊張與殘酷,6個月後的中考又將與我們如期相遇。今天,承蒙老師的厚愛,讓我為同學們介紹一下課堂學習的方法,其實不是謙虛,自己真的沒有什麼經驗可談。為了完成任務,就把我瞭解到的一些課堂學習的好的方法介紹給大家,讓我們共勉。抓好課堂的學習,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課前的預習。課前預習對於學習新的知識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先預習,就無法跟上老師的思路,會常常聽得一頭霧水,所以說課前預習是學習中重要的一環。如果你上課前對要學的內容進行預習,就會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預習時,應該採用邊閱讀邊思考的方法,把內容的要點,層次,聯絡劃出來或標上記號,寫下自己的看法或不懂的地方與問題,最後確定聽課時要解決的問題,這樣可以提高聽課的效率.以便能在課上緊跟老師的思路,跟上老師的步伐,才不會出現偏差。
二是課上的聽講。聽課時,一方面要專心致志地聽講,不要作小動作,更不要說話影響別人聽課。課上的聽講,是和老師進行交流的過程。理解老師講的內容,積極思考,踴躍回答老師的問題,就能得到最大的收穫。另一方面還要獨立思考,辨別哪些自己聽不懂,並勇於提出問題,做課堂的主人。主動回答問題也是非常有益的,你回答的問題也許不正確,但正因為不正確,老師才給你糾正,等於是專門給你一個人講題,你的收穫是巨大的。聽課時還要隨時記好筆記。把老師講課的要點和補充的內容與方法寫下,要記難點,記要點,記重點。課下整理筆記,梳理所學內容,以備複習時使用。
三是課後的複習。複習和聽課緊密銜接,邊閱讀材料邊回憶聽課內容或檢視課堂筆記便於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果有問題長時間還得不到解決,就要請教老師或同學。聽懂了有時並不等於掌握了,所以課下多做一些練習也是十分必要的。課後做練習可以促進對知識的鞏固,有利於加深理解和學會運用。我們回到家時要創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養成放學及時做作業,按規定時間完成作業之後再做其它事情的好習慣。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道作業題,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逐步鞏固知識。如若還有時間,可補一補自己的偏科,來彌補學習上的不足。這樣一天反反覆覆地記憶,當天所學知識就能記憶於心,同時也感到充實和有意義。
四是勞逸的結合。學習需要勞逸結合,下課時放鬆一下自己,看看外面的風景緩解一下自己的眼睛和大腦的疲勞,以便上課時更有精神,更能集中注意力。加強體質的鍛鍊也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人沒有好的身體,那麼不管是幾加幾都是等於零。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的。要把自己的計劃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需用目標來激勵自己,用榜樣來提醒自己,讓自己一天有一天的收穫,一步再一步地前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