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二教學指導

  對教材的深刻理解是學好語文的關鍵,下面小編為您整理關於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材分析與教學指導的相關資料,希望給您的學習提供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材分析與教學指導

  單元整體分析

  *** 1 ***單元內容在全套教科書中的位置分析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其途徑主要是通過品味和鑑賞中外優秀作品,感知美,接受美,陶冶性情,淨化心靈,提升個人的文化品位、人生境界,從而獲得良好的審美情趣、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創造能力。散文是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重要學習內容。因為許多中外優秀散文作品 情意濃厚,文辭優美,構思縝密,語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個廣闊的時空中再現了人類豐富多樣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凸現了異彩紛呈的藝術表現形式。

  本單元包括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三篇寫景抒情散文名作。它們的共同特點有三: 1 、景美情濃。儘管各篇課文情感的表達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寫景精美,情景交融,情味濃厚。 2 、意蘊深厚。這些散文不僅展現了景之美情之濃,而且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發讀者對自然、對生命、對社會的聯想和思考。 3 、語言優美。各類散文都講究語言美,寫景狀物散文對語言的要求就更高。本單元的三篇散文的語言更是各具特色,極具藝術感染力。總的來說,本單元的三篇抒情散文具有三美:景美、情美、言美。

  就具體教學價值來說,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教學價值之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1 、接受美的薰陶,提升審美境界。

  文貴有情。寫景散文中,情,是寫景的靈魂;景,是抒情的載體。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景物的描寫呈現的是風景畫,社會人文環境的描寫呈現的是“風俗畫”、“風情畫”。

  寫景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呈現畫面,情景交融,富有意境。意境,是“意”與“境”的合稱。“意”是指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境”是指文中所描繪的畫面圖景。閱讀鑑賞寫景散文首先是解讀語句並通過想象組構再現散文呈現的審美畫面,進而感受品味審美畫面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可以通過對本單元的三篇經典寫景狀物散文中畫面的把握,感受自然畫面和人文畫面所蘊含的美,從而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逐步提高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境界。

  2 、感受文化韻味,提升文化品位。

  自然風物一旦納入人類的視野,印上人類的足跡,被賦予人類情感的象徵意義,也就有了人文色彩、文化色彩,這種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蘊含於文字中,開啟了作者與讀者的心靈溝通。本單元三篇散文的作者的自身修養和創作狀態決定了作品的人文底蘊、文化韻味,進而決定了讀者對人文精神攝取的豐富和深厚。本單元中的課文大都可以挖掘到豐富的文化底蘊,如《故都的秋》,作者對秋的感覺不是僅停留在眼耳鼻舌身的直觀感受上,而是遷移到古今中外的廣闊領域,溝通與文化人、與全人類的共同經驗和感受,寫出了一個飽讀中國傳統詩書的人士對秋的感覺。所以說,讀這些散文,讀到的不只是一個美的文字,還是一個充滿文化意蘊的文字。

  3 、體會高尚情操,淨化靈魂世界。

  山水風物可以美化情操、淨化靈魂,模山範水的散文也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散文作品對讀者的心靈的感染力更強於自然的山水風物。如 餘樹森 先生 所說:“朱自清的文體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樸素,恐怕連人格的高潔、思想的純正、感情的真摯都包含在裡面才是。”所以讀《荷塘月色》,不僅讀出或濃或淡的真情,還要讀出純正的思想和高潔的人格,唯此,才是真正讀通讀懂了。而《囚綠記》具有懾人的魅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品傳達出作者對生命的豐富體驗,對被囚生靈的憐憫,對國家被創受辱的義憤,只有悟到這一層,才能認識到這篇散文的真正價值。所以說,讀散文,不只是在讀“文學文字”“文化文字”,還是在讀“道德文字”“靈魂文字”。

  教學價值二: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能力,是人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愛因斯坦下了一個斷語:“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要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本單元三篇文質優美的寫景散文都蘊含著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造力,每一篇文章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

  教學價值三:品味寫景狀物散文語言的美。

  優秀的寫景狀物散文,往往憑藉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優美雋永的語言,對大地山川、風物美景作生動細緻地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例如,《荷塘月色》的語言樸素自然、典雅精美、準確生動、貯滿詩意。全文用了三十個疊字,不但傳神的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翁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清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那麼學生學習這些優秀散文定會受到優美雋永語言的感染和薰陶,對於提高學生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著其他文體文章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因而教學過程中,突出咀嚼品味寫景狀物散文語言的訓練是極為重要的。

  *** 2 ***該單元內容***教科書***在語文教學中要解決的一兩個主要問題

  寫景狀物散文往往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表達作者的情意理趣。本單元三篇散文寫景精彩,情味濃厚,所以要重點把握“景”和“情”兩方面的問題。

  一、賞析美景

  寫景技巧精妙,景物特徵鮮明,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值得仔細品析玩味。

  1. 攝取景物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內描寫好景物,寫好片段景物是關鍵。如《囚綠記》,只寫綠枝條,是一片段景物,至於綠枝條以外的各種景物一概捨棄,這是景物的空間片段。再如《荷塘月色》,只寫夏日夜晚的清華園荷塘,攝入作者視野的荷塘周圍景物可謂多矣,不止寫一花一葉,但時間只限定在夏日夜晚這一片段時刻,這是景物的時間片段。描寫景物空間片段的,往時間上延長,描寫景物在不同時間上的變化;描寫景物時間片段的,往空間上延長,描寫在同一時段上的諸多景物。我們鑑賞寫景狀物散文,應該多品析景物片段描寫,這樣可以得到更加鮮明的印象、更加豐富的感受。

  2. 甄選寫景角度。散文作家們往往調動各種手段狀寫景物,包括選擇寫景的角度,有遠景、近景,有俯視之景、仰視之景,有動景、靜景,有定點觀景、移步換景 …… 如《故都的秋》的 “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 ” , “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 ,這是寫仰視之景;《荷塘月色》的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 , “ 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 ,這是寫俯視之景。多角度寫景可以寫出景物的不同層次不同特點,某種程度上,角度越多景物的立體感越強;而專取一種角度寫景,可以把景物的特徵寫得充分、徹底。我們鑑賞寫景狀物散文,細緻地分析寫作的角度,可以獲得更加豐富的心靈感受,並獲得寫作的啟示。

  3. 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要抓住特點。而要寫出景物的特點,首先往往與文章的整體氛圍相協調,使全文保持統一和諧的風格特點,如《荷塘月色》創造了一種幽暗、優美、靜謐的氛圍和意境,在這種情境下,對文中各種景物的個性化描寫都與這種氛圍和意境相適應。要寫出景物的特點,其次往往從細微入筆,把景物的細部、區域性特徵放大,或者較多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或者將景物變形、變色、變味。如《故都的秋》 “ 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 ” ,這是細緻入微的筆法,如同電影的特寫鏡頭。賞析富有特徵的景物,可以化文字形象為腦海中 的具體形象並進入課文情境,也可以體會和借鑑寫作方法。

  二、體味深情

  寫景狀物散文描寫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徵,其間又伴隨著作家情感的波動、情趣的流露。作家的情意理趣有時明顯,有時隱晦,明晦多變,使文章情脈跌宕多姿。本單元三篇散文的情感表現各有特色。

  1. 一致的情感。如《故都的秋》,文眼句: “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 “清”“靜”“悲涼”概括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點,也抒發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比較平緩地展開的。文章開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全文都是圍繞“清”“靜”“悲涼”來寫作,這內心感受成為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

  2. 變化的情感。如《荷塘月色》,文眼句: “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 。文章中間透出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愁,顯出作者的心靈在負重和掙脫之間遊移,情感隨寫景敘事起伏變化,形成一條波瀾起伏的線索: 心裡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愁——心裡依然不寧靜 。這條情感線索是一個圓,“不寧靜”是這個圓的起點,而遊玩後的不寧靜是終點。情感線索這個圓與時空線索的圓形結構果因相連,達到了渾圓一體意脈貫通的審美效果。

  3. 含蓄的情感。如《囚綠記》,寫一陋室外的一條綠枝,其景物可謂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盧溝橋事變的社會政治背景下描寫,意義非同凡響。作者沒有直接寫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的現實,只寫與綠枝條的 “ 交往 ” ,最後還深深地懷念綠枝條,寄語於此物,而意寓於他處,作者情感在顯與隱之間,情感的含蓄性成為文章的一大特點。

  *** 3 ***學情與單元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高中生 認知發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認知結構的完整體系基本形成,認知活動的自覺性獨立性明顯增強。 思維發展達到了新的水平,具有更大的組織性 , 獨立性 , 深刻性和批判性。他們一般不盲從 , 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 , 敢於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 喜歡懷疑 , 爭論。但並非達到完美的程度,有時好走極端 , 產生片面性、主觀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傾向。

  高一年級學生,在初中已學過《紫藤蘿瀑布》、《愛蓮說》等借物抒情散文,對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有一定的瞭解,對寫景狀物散文進行過初步的鑑賞,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一定感受。 但囿於時代差別,對寫作背景的不熟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閱讀往往停留在泛讀上,不能真正解讀寫景的精妙和體味情感的深厚。

  因此,教師要著力於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情境,感受寫景狀物散文的三美——景美情美語言美,在此基礎上學習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培養接納美欣賞美的審美意識。

  鑑於以上所述,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一***整體感知,梳理散文脈絡。

  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一般寫景散文,大都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寫形線,即對具體景物摹寫的文字; 一條是抒情線,它有時實有時虛,即作者有時字面上直白清楚地抒寫感情,有時則把感情完全融合在寫景的文字中。作為情與景結合的方法,前者是觸景生情,即景抒情,情由景而生,在寫景中穿插抒情;後者則是寓情於景,字面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顯情深意濃,更有藝術感染力。實際上,寫景文章常常是觸景生情與寓情於景兩種方法並用,或者說寫景文章常常要運用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方式。

  學生抓住了這兩條線,也就把握了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便於學生深刻體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乃至深刻哲理。

  ***二***品味語言 ,感受散文語言魅力。

  散文字來就是文學語言的範本,課本所選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璣,聲情並茂,字裡行間蘊涵著豐富的審美內容。古羅馬文藝批評家郎吉弩斯說過:“就真正的意義來說,好的文辭就是思想的光輝。”本單元幾個文字中極為注重修辭,講究煉字煉句。那麼,推敲語言,品味語言,讓學生感受語言藝術美體會煉字妙處尤顯必要。

  學習語言的方法多種多樣,如誦讀、默讀、抄寫、批註、選詞、填詞、仿句、改句等。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圖後,可採用反覆品讀批註式——讓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愛、覺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覆誦讀、體會、勾畫、批註,把這些句子、語段標劃下來,作評點,寫感悟,然後全班交流,以賞析的形式深入課文,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提升性指導。

  ***三***吟詠誦讀,體會作者情感。

  如前所述優秀寫景散文都有優美雋永的語言,而且寫景狀物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景為情而設,作者的細膩情感滲透在景物描寫的字裡行間,情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事非經歷不知難,情非感受不知味”。所以要特別引導學生披文入情,細細體味。

  不管是品味語言還是體會情感,都需要學生反覆吟詠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於語文教學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切不可忽視吟詠誦讀。讀可以品情,讀可以悟意,在品讀過程中理解景物與作者情感的內在聯絡。

  ***四***讀寫結合,提升學生寫作寫景文字的能力。

  閱讀是吸納的過程,表達是釋放的過程,將閱讀和表達交流板塊結合起來,互利互補,搞好單元整體教學,培養學生閱讀、鑑賞和寫作散文的興趣和能力。

  散文教學的讀寫結合可以有多種方式,如鑑賞散文作品的寫作技法,學習寫景技法;學過課文後“趁熱打鐵”,讓學生動手練習寫景片斷***春夏秋冬***;挑出課文中優美雋永的語句加以品味,再進行仿寫;指導學生寫課文賞析文字等等,起始可以低要求,只要表達一點個人感想即可。對多數同學來說,由會讀到會寫是一個難點。

  ***4*** 課時安排建議

  本單元教學時數建議: 7 課時。

  其中閱讀4課時,表達交流活動2課時,梳理探究1課時。

  附:必修2第一單元課時安排一覽表

教授內容

課時安排

閱讀鑑賞

《荷塘月色》

2

《故都的秋》

1

《囚綠記》

1

表達交流

學習描寫

1

學習抒情

1

梳理探究

修辭無處不在

1

  課文分析與教學***重點課文,不必每篇***

  *** 1 ***課文內容分析

  關於主旨

  關於現代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主旨,歷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頌秋說、悲賞說 、 頹唐情調說。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已達成了共識,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否認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獨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 “ 色彩濃 , 回味永 ” 的畫面和 “ 清、靜、悲涼 ” 的意境 , 美在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趣 , 美在它令人 “ 百讀不厭 ” 的濃郁書卷氣和風俗味。這種美源於作者 參透了秋的真諦 , 捕捉到秋的真髓,然後 用細膩詩意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神韻清絕、素淡典雅的北國秋色水墨畫,表達了這位遠離故都二十一年之久的遊子對故都之秋自然風物的眷戀讚美之情,體現了這位極富人文素養並對賞秋文化珍愛有加的讀書人追求淡薄、恬靜、悠然的生活情趣,寄託了這位舊中國顛沛流離的文人特有的落寞、悽寂、悲涼的人生況味。尤其是 郁達夫 先生的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達到了極至, “ 秋天 , 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 , 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 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 愛之深切,無人堪比,更無可質疑。

  關於意蘊

  《故都的秋》中有一種細節真實和詩意追求相融合的纖細優雅的風味和意蘊。柔和而清冷的玉泉夜月 , 婆娑而寂寥的釣魚臺柳影 , 槐樹葉底篩落的絲絲日光 , 是秋光。淒涼哀惋的西山的蟲唱和秋蟬的衰弱殘聲 , 高亢清亮的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和潭柘寺的鐘聲 , 是秋聲。“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微黃到紅透的轉換,喇叭似的朝榮紫黑為次 , 藍白為佳的挑選,是五彩繽紛的秋色。這秋光 , 秋色 , 秋聲 , “息列索落”下的秋雨,秋懷的落蕊,是細節的真實,也是寫意的美景。畫面景物不多,但恰切地表現了作者在陶醉故都秋景的喜悅中所深藏著的孤獨、落寞和感傷。景中含情,情寓於景,情景交融,恰似水乳。自然風景畫外 , 《故都的秋》還有社會人物的寫意畫。作者簡筆勾勒雨後斜橋圖、清晨掃街圖、秋日攀談圖,雖然掃街者、攀談者都眉目不清,但聲、色、味十足,風颳得有味,人侃得有味,濃厚的北京的味道、北平的意蘊。 總之,作者 精心選取了北平之秋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自然風物 ,構成一組自然融合的寫意中國畫:“晨院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佳日秋果”,立體和諧,多姿多彩,自然親切,清新宛麗,境美,味濃,意深。

  郁達夫先生 以舒捲自由的寫作技藝 , 抒寫心靈深處最直接的生命湧動,表達樸素親切的故都情懷,是《故都的秋》最動人的原因。而把心靈和生命表達得如此灑脫自由 , 獨具個性色彩的,又是郁達夫先生散文在三十年代的散文中獨領風騷,在當今社會依然備受青睞的原因。

  *** 2 ***學生的背景知識與認知問題

  高一學生因為初中時的學過 《紫藤蘿瀑布》,本單元學過的 《荷塘月色》 等寫景狀物散文, 所以對此類散文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和積累,瞭解散文 “ 形散而神不散 ” 的特點,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調查得知,許多同學課外都喜歡看散文,興趣比較濃,尤其是女生,訂閱了《讀者》《散文》《美文》等雜誌。但學習本文,還存有一些困難。

  1 、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已遠,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難度,也難以領悟主觀色彩籠罩之下的景物描寫的妙處,因而難以在感情上產生共鳴。

  2 、由於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此文時的處境瞭解不多,難以理解作者的個性氣質,獨特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況味。

  3 、由於對中外關於秋的詩文知之甚少,瞭解甚少,難以真切感受深入地理解本文文化品味和作者的文化氣質。

  *** 3 ***教學內容的設定***含目標***

  《故都的秋》中作者的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景物也浸漬著人情與個性。正如郁達夫所說:“要把情感滲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份的一部分。”因此,讓學生通過賞析畫面,品味語言,用自己的情感、體驗、精力去充實、喚醒潛沉在字裡行間的作者的情感、心靈和生命。因此將本課的教學內容確定為:

  1 、理清文章的思路,通過對開篇“文眼”的理解與全篇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景與情、情與理巧妙融合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而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意和本文獨特的美感,在解讀與分析的過程中總結出一些基本的寫景狀物散文的鑑賞方法,提高散文鑑賞的能力。

  2 、通過拓展閱讀來探究中國文人與秋的關係,挖掘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文化、價值取向和審美功能,並要求學生將讀的“感悟”變成寫的“感悟”,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趣味,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具體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重點: 1 、賞析故都秋景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體會作品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感受文中獨特的生命體驗;

  2 、拓展閱讀,探究中國文人與秋的關係。

  難點:通過對畫面的賞析,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文中的獨特的生命體驗。

  *** 4 ***教學方法與策略

  《故都的秋》一文可謂景美、情美、言美。語言美在清新典雅,美在自然灑脫。尤其是作者將這清新典雅、自然灑脫的文風與其清靜閒適的生活情趣、悽寂悲涼的人生況味融為一體,天衣無縫,爐火純青,值得稱道。因此本文是一採用誦讀法和評析法進行教學,以啟發學生由言入情,據言會意,熟讀一些優美、精警的句段,甚至成誦;同時,提出問題或佈置任務的形式鑑賞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在誦讀、鑑賞、探究的過程中補充和完善自己的閱讀感悟,加強文化的浸潤;最後,採用拓展閱讀,以讀促寫的教學方法,打通課內與課外的壁壘,引領學生探究文章的文化內涵。

  *** 5 ***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方案***

  一、課前

  1 、朗讀課文,標出段落序號,圈畫呈現色彩、味道、聲響以及表達情感的詞句。

  2 、完成《課前預習專用表》***見前***。

  二、課上

  *** 一 *** 本文是寫景的文字,為什麼文章主體部分的結尾要插入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的闡釋與評論?

  說明:啟發學生髮現作者這個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對賞秋文化的珍愛之情,感悟“秋”在中國文人心中除了自然氣息之外又添了一重文化氣息,為引導學生解讀“文眼”並從文化的視角解讀故都的秋景與秋意作鋪墊。

  1 、郁達夫先生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了”。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理由是什麼?

  說明: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的解讀智慧,引導學生通過聯絡以往學過的賞秋的詩文去感悟:秋思已經成為古今文人生活情緒的感觸點,人生況味的寄託處。

  2 、既然秋味在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人的心中除了自然氣息之外又添了一重文化氣息,那麼作者認為這濃重雋永的“秋的深味”在哪裡才能感受到底呢?為什麼?

  說明:引出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區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區別本來用“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 一句話就說明白了 , 為什麼作者還要用四個比喻句通過四級對比來反覆地表達 ?

  明確 : 作者通過四級對比來形象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 表達了對故都的秋的無限珍愛 , 這樣寫使內容更加充實生動 , 內涵更加豐富深沉 , 情感更加真摯強烈 , 令人回味悠長 , 而且讀起來極富韻律 , 朗朗上口 .

  4 、如此絕妙的句子,怎能不再次吟誦呢?

  說明:朗讀、背誦。

  ***二***這讓作者魂牽夢繞的以故都的秋為代表的北國之秋到底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說明:回到文章開頭的總寫部分,引導學生抓住“文眼”並解讀“文眼”的內涵,為學生進一步體會寫景抒情的妙處打牢基礎。

  1 、我們能不能把“可是啊,……來得悲涼”改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靜、悲涼”?為什麼?

  2 、能不能顛倒順序?為什麼?

  說明:通過品位語言,啟發學生理解作者情感表達的層次,並在文化的視角下解讀“文眼”的內涵,尤其是引導學生體會“悲涼”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傳統文人的賞秋的文化氣息。如學生理解有困難,可以簡要地提示背景知識。

  ***三***既然作者說只有在故都才可以飽嘗到這“秋”的味道,才能夠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玩賞十足,那麼,我們不如順著郁達夫先生的指引來找一所他所珍愛的“故都的秋”在哪裡 ?

  說明: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的語言世界之中去尋秋景,品秋味,體會作品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感受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生活情趣、秋意的人生況味、賞秋的文化氣息。

  這一教學環節可分解為以下兩個教學步驟:

  第一步:賞秋景。

  1 、朗讀第 3 段的前三句,說說作者運用“即使……就是……也……”的句式來表達情感有什麼意圖。

  2 、作者寫了哪些平常的秋景?突出了怎樣的特點?

  說明:學生可能這樣概括***板書***: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我們能不能給這五幅秋景圖起一個更加優美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是四字短語。而後歸納板書:

  庭院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佳日秋果。

  第二步:品秋味。

  3 、談談作者是怎樣在故都的秋景裡品出“清、靜、悲涼”的“秋味”的。

  說明:可以依據學生交流中的具體情況,繼續設計子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如“庭院靜觀”一段可以通過設定這樣的問題來做進一步的探究:提到牽牛花,作者還要繼續以牽牛花為話題,評說它的顏色並且設想它與秋草的映襯,這是否多餘?為什麼?

  “秋槐落蕊”一段可以通過設定這樣的問題來做進一步的探究:為什麼“灰土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要怎麼看才能夠有如此的感覺?

  “秋蟬殘鳴”一段可以通過設定這樣的問題來做進一步的探究:在寫了聽“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之後,為什麼還要說明在北平秋蟬“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養”字有什麼意味?

  “秋雨話涼”一段可以通過設定這樣的問題來做進一步的探究:從那“熟人”間“微嘆著互答著”的有腔有調的閒聊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佳日秋果” 一段可以通過設定這樣的問題來做進一步的探究作者說棗子“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勝時期”有什麼寓意?

  師生共同總結:通過賞秋景、品秋味,我們體會到“故都”的“秋味”就是一種客體與主體的交匯、形與神的融合。客體就是故都的自然景緻、平常景物,主體就是這個故都秋景的發現者與表現者,交匯處就是“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可以說,“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並且我們從中既品出了清淨、清閒、悠閒、閒適的生活情趣與落寞、悽寂、悲涼的人生況味,又品出了這個舊中國顛沛流離的文人對中國傳統的賞秋文化的珍愛。這種景與情、情與理、形與神的相互依存,就形成了“故都的秋”的特有的神韻。

  ***四***拓展閱讀,以讀促寫,探究文化

  郁達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寫了這樣一段話:“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了。“這段文字至少給我們留下了兩處“空白”:一是“秋士”出自哪裡?它為什麼會成為成語?歐陽子的《秋聲賦》與蘇東坡的《赤壁賦》這兩篇賞秋文字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有關賞秋的詩文還有哪些名家名篇?二是中國文人與秋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呢?

  說明:學生整理已經學過的賞秋的詩文,蒐集有關賞秋的名家名篇。教師印發《秋聲賦》與《赤壁賦》等文章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並對“中國文人與秋的關係”進行深入思考。要求學生將讀的“感悟”變成寫的“感悟”,然後在全班交流讀書心得。

  ***五***佈置作業

  *** 5 ***教學資源

  《故都的秋》相關資料

  ***一***關於郁達夫生平

  郁達夫 ***1896 ~ 1945***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鬱文 , 浙江富陽人。

  郁達夫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在日本留學期間又廣泛涉獵了外國文學 , 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薰陶,從而促使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1921 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時創作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 1923 年又完成第 2 本小說集《蔦蘿集》。兩部小說的出版 , 震驚了國內文壇。

  1930 年 2 月 , 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郁達夫是發起人之一; 3 月 , 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3 年初又加入宋慶齡、蔡元培主持的民權保障同盟。在蔣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懾下 , 同年 4 月他舉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過著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消沉。

  1936 年 2 月,就任福建省參議兼公報室主任。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 郁達夫又振作起來 , 重新投入時代的洪流。 1945 年日本宣告投降後 , 在 9 月 17 日 被日本憲兵部祕密殺害。

  ***二***郁達夫性格及藝術特徵

  郁達夫三歲喪父。 17 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鬱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 " 靜的文學 " ,寫的也是 " 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 。

  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國留日學生身在異鄉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國後又遭到社會歧視,為個人生計備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寫了當時青年處於軍閥統治下在黑暗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心理。《沉淪》、《茫茫夜》、《蔦蘿行》以及《採石磯》等小說問世後,引起廣大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

  以後,除在 1935 年發表最後一篇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為背景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小說《出奔》外,他主要以寫作遊記、隨筆等散文小品為主 , 如《釣臺的春晝》、《移家瑣記》及《寂寞的春潮》等,以閒適的筆調寄託自己感時憂國的心情。和小說一樣,他的散文表現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 , 宛如行雲流水 , 很有藝術魅力。

  晚年則主要寫舊體詩抒發愛國的情感,其中《毀家詩紀》、《離亂雜詩》曾被海內外文壇傳誦。在新文學作家中,他是以擅長寫作舊體詩著稱的。

  ***三***相關作品

  故宮的國寶,都已被外國的收藏家收藏去了,這也是當局者很好的一個想頭。 ……

  倫敦的庚款保管購辦委員會,因為東三省已被日人佔去,築路的事情擱起,鐵路材料可以不必再買了,正在對餘下來的錢,想不出辦法來。而北平的小學教員,各地的教育經費,又在各鬧饑荒。 ……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想再寫了,來抄一首辛稼軒的《醜奴兒》詞,權作尾聲: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 郁達夫《天涼好個秋》 1932 年

  父親一生短短的 49 年中從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 1936 年***中吐露了對古都的感情:

  “中國的大都會,我前半生住過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數;可是當一個人靜下來回想起從前,上海的鬧熱、南京的遼闊,廣州的烏煙瘴氣,漢口武昌的雜亂無章,甚至於青島的清幽,福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著,總歸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裡的時候,當然還是北京——的典麗堂皇,幽閒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無一不可愛的,就是大家覺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聯合上一起,在我也覺得是中國各大都會中所尋不出幾處來的好地。……

  “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

  在國難深重的當年,父親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沒有重踐斯土,卻這樣遙祝故都的無恙。

  ——鬱 飛 《 關於我父親的〈故都的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