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政治教案

  初二政治教案的實質是設計態的教學系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政治教案

  做誠信的人

  教學目標:

  知道誠信的智慧和誠信守則;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能自覺遵守誠信守則的道理;能運用誠信的智慧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教學重點:誠信守則;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能自覺遵守誠信守則的道理。

  教學難點:誠實做人,講究信用。

  匯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什麼是誠信,知道了誠信是我們的立身之本。那麼,怎樣做一個誠信的人哪?今天我們學習

  二、做誠信的人。***板書***

  1、誠信守則***板書***

  解讀生活:源自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1***王婆賣瓜,該不該誇?

  ***2***考試作弊,已矇混過關,合適的態度是什麼?坦白?不坦白,但下不為例?總結經驗,下次作弊手段更高超?

  ***3***小明的媽媽撿到一個錢包,看看周圍沒人發現,於是叫小明別說,你認為小明該怎麼辦?

  ***4***誠信做人,是實事求是,還是虛虛實實?

  ***5***你對“逢人之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怎樣看?

  ***6***要“以誠待人,以信交友”的道理是什麼?

  教師出示以上問題,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明確:誠信的品德是高尚的,誠信的要求是確定的。但講誠信的條件又是非常複雜的,要結合具體的情境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師小結:堅持誠信,就贏得的信任,誠實和信任是一顆並蒂蓮,信任的基礎永遠是誠實。實事求是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誠信做人的守則之一。誠信的基礎是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表達事實的本來面目,是誠實守信的出發點。

  提問:實事求是是誠信做人的守則,那麼,它具體要求我們怎樣做哪?

  學生看書學年找答案,教師根據教材簡要講解:一是要求我們在涉及利益衝突的問題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多數人利益一邊。二是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衝突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長遠利益一邊。三是在情與法的衝突中,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法律一邊。

  二、誠信智慧***板書***

  活動:小健班長的困惑

  目的:讓學生明白對誠信的理解應與具體情景聯絡起來,在現實生活中做出誠信的正確的選擇。

  要求:閱讀課文中的故事,分析討論:

  1、小健如果告訴老師實情,結果會怎樣?

  2、小健如果履行對小奎的諾言,結果又會怎樣?

  3、如果你是小健該如何辦?為什麼?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辦法是可行的。小健可以告訴老師,也可以先給老師說自己先找小奎談談,如果沒有效果,在請老師幫助。只要是真心幫助朋友,我想小奎是可以理解小健的。

  誠實和隱私,是我們經常碰到的一對衝突,我們來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引導學生分組分析與討論P122頁的觀點,教師結合第一自然段的內容進行講解和點評,並指導學生劃書。

  活動:善意的謊言

  目的: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複雜性,與人交往時有時要隱瞞事實的真相。

  要求:閱讀課文中的材料,回答:

  1、醫生該不該告訴病人實情?

  2、病人有沒有權利知道自己的病情?

  3、假如醫生告訴病人實情,病人可能有什麼反應?

  4、醫生的“謊言”是否違反職業道德?

  5、什麼是“善意的謊言”?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誠實和說謊是水火不相容的,做誠實的人就不應該撒謊。然而,生活中卻需要“善意的謊言”,這些謊言之所以被人們接受、提倡,最主要的原因是出自善心,它不是出於私利,而恰恰是為了維護對方的利益,“善意的謊言”不違反誠信原則。

  課堂小結:誠信的核心是善。儘管誠信問題上有各種複雜的情況,但是,只要我們正確理解誠信原則,與人為善,出於公心,用不自欺,我們就能擁有誠信的智慧,做一個誠信的人。

  課堂練習:

  見練習冊。

  愛國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恆主題

  【內容提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政治、道德涵蓋的內容都會發生質的變化,但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愛國主義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恆不變的主題。愛國主義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基本內容,發揚愛國主義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動力。

  【摘 要 題】愛國主義教育

  【關 鍵 詞】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主題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歷史限定。江澤民說:“愛國主義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在今天,我們講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的理想和事業融匯於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1]不同的時代愛國主義的時代特性不盡相同,但它作為一種正義的、極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脈相承的。

  一、愛國主義是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愛國主義是我們祖國的優良傳統美德。歷史上的一些道德規範在今天已失去存在的價值,如“一女不嫁二夫”、“不孝有三,無子為大”等已被當作封建禮教而摒棄,而愛國主義卻始終是基本的素質要求。愛國情素的形成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從遠古時代開始,先輩們生於斯,長於斯,利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瞭解、熟悉著祖國的地理環境,並不斷受惠於祖國的物質資源,創造了文化,積累了文明。他們一代又一代享受著祖國文化的薰陶,又為促進文明奮鬥著。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祖國的愛戀之情,並通過演化、提煉、昇華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對民族對祖國真摯而深厚的愛。

  在歷史長河中,面對異族的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奮爭,湧現出岳飛、文天樣、鄭成功等無數可敬可愛的民族英雄,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業績。近代中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每一次戰爭都使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歷史深淵。同時,每一次戰爭也使中國人產生震驚和民族危機感,愛國主義的精神日益增強,“救亡圖存”之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近代中國出現的一切問題無不與這一主題息息相關。無論是鄭觀應等提倡的“實業救國”、蔡元培等倡導的“教育救國”、“科學救國”,還是鄒容等追隨的“革命救國”,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從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秋瑾的“拼將十萬頭顱血,敢把乾坤力挽回”,皆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中日近代史昭示我們,要改變貧弱受欺、落後捱打的歷史命運,就必須奮起抗爭,奮發圖強,從列強侵略中國的那一天起,中國人民就舉起了團結禦侮、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旗幟。從太平天國起義到義和團運動,從戊戌變法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無數中華兒女和愛國志士,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道略,前仆後繼,歷盡艱辛。”[2]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凱歌。正是愛國主義產生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嚴感,才有了新中國的建立。

  新中國建立後,熱愛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富強、民主、統一的國家是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內在要求。20世紀50-80年代,中國人民在曲折中前進,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任務,渡過60年代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在十年“***”之後,迅速走上撥亂反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無論是克服困難的毅力,還是糾正錯誤的勇氣,都是以愛國主義為動力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意氣風發,越來越自信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奮鬥著,我們的綜合國力從1949年的世界第13位到目前的第5位。20年風雨征程,20年滄桑鉅變,我們取得了世界發達國家100多年才能取得的巨大成就。被國際社會稱為“中國奇蹟”。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20年中,以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兩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頂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國內的衝擊;沉著應付了1997年以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抵禦了1998年夏秋之際洪水的衝擊;同時喜迎香港、澳門迴歸祖國,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這些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與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熱愛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密不可分的。難忘香港、澳門迴歸時。全國人民高舉國旗翹首期盼鐘聲敲響的時刻,難忘申奧成功時熱淚盈眶歡慶的狂熱。這種情不自禁就是愛國主義的流露。

  二、發揚愛國主義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動力

  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常常是總結過去,瞻望未來。回首剛剛過去的100年,我們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不可否認的差距,成績使我們為祖國自豪,差距使我們為祖國奮發。在新世紀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的偉大旗幟,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把阻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所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面對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科技水平發展較低,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有限,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夠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還不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還不健全等一系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狀況,如果沒有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如果沒有熱愛祖國、建沒祖國的責任與熱忱,我們便只能臨陣退卻,只能自暴自棄,只能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為附庸。只有發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才能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開拓進取,對祖國的繁榮富強、社會的文明進步有強烈的責任感,併為此而傾注全部心血、貢獻全部智慧。這是建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竭的動力。

  三、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是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3]革命時期,需要我們為祖國的獨立出生入死,建設時期,需要我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添磚加瓦。那麼,如何做一名新時期的愛國者呢?

  首先,每個公民必須要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時期任何愛國者必須具備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們自立向上的恆心,自豪感能樹立我們建設祖國的自信。鄧小平曾說:“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4]

  要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就必須反對民族虛無主義。近代史上,面對列強的分割,面對祖國的落後,部分激進分子主張一切採取“拿來主義”,甚至走向民族虛無主義的極端。民族虛無主義既否定我們的民族精神和獨立品格,也徹底否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備受人們推崇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種偃息民族自尊心的觀點。我們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一度領導世界潮流,直到中國已走向衰落的20世紀。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做出高度的評價:“中國的文明是世界上幾大古國文明唯一倖存和延續下來的文明。自孔子時代以來,埃及、巴比倫、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的文明都相繼消亡,但中國文明卻通過持續不斷的改良,得以繼續下來。”又說:“平心而論,我認為中華民族是我們遇見的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他還斷言:“他們將在科學上創造世人矚目的成就。他們很可能超過我們,因為他們具有勤奮向上的精神,具有民族復興的熱情。”這些論述對於我們消除民族自卑感是大有裨益的。事實上,民族虛無主義只是部分激進分子們倡導的,而大多數愛國者還是尊重我們祖國的主權,堅信我們民族的文明。事實證明,民族虛無主義並不會給中國帶來好的出路,只能帶來自卑與自殘,“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區分精華和糟粕,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文明成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3]

  其次,要從思想上、知識上充分裝備自己,為祖國的繁榮穩定貢獻力量。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WTO的認可與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已成為世界舞臺上不可或缺的一員。在這個舞臺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於不敗之地,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我們必須先從思想的高度上認識我們面臨的局勢:我們雖有輝煌的文明,但仍處於落後的狀態;我們雖已取得了成就,並得到世界的認可,但仍有部分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制度十分仇視,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維護已取得的革命成果與建設成就,維護祖國的穩定統一。目前,世界已進入以智力和知識作為資源和生產力要素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這一機遇與挑戰。我們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廣泛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更新學習知識的方法與理念。

  綜上,愛國主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它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歷史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內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礎和不斷追求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5-06-05.

  [2] 江澤民.在首都各界慶祝香港迴歸祖國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7-07-02.

  [3] 江澤民.愛國主義和我國知識分子的使命[N].人民日報,1999-05-04.

  [4]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1.

  [5] [英]羅素.中國人的性格[A].王正平主編.羅素文集[C].北京:學林出版社,199***6,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