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本作文素材集錦

  做好課本素材的積累與運用,堅持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堅持積累與訓練的結合,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文字本身包含的豐富意蘊、深刻思想,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課本作文素材:恆心毅力

  1.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在雙腿癱瘓的厄運降臨後,他曾彷徨,但最終憑著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病魔,戰勝了自己,成為一名著名作家。***史鐵生《我與地壇》***

  2.貝多芬能扼住命運的咽喉,在失聰之時,憑著堅強的意志力,最終創作了《生命交響曲》等諸多世界名曲。***羅曼·羅蘭《〈名人傳〉序》***

  3.越王勾踐在失敗之後沒有喪失信心,而是不忘國恥,臥薪嚐膽,暗中積蓄力量,最終打敗了吳王夫差,吞併了吳國。***《勾踐滅吳》,選自《國語》***

  4.“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5.後唐莊宗李存勖勵精圖治,取得了一時之盛;但他在興盛之時,寵幸伶人,驕奢無度,最終身死國滅。***歐陽修《伶官傳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遭宮刑而成《史記》。***司馬遷《報任安書》***

  高中語文課本作文素材:仁義英勇

  1.燭之武憑藉他的智與勇,說退秦軍。***《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

  2.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婦女他們為了保衛家鄉,毫不畏懼,拿起槍桿打擊日本鬼子。***孫犁《荷花澱》***

  3.劉邦明知去鴻門赴宴有生命之憂,但他義無返顧赴宴了,最終憑著膽識和機智得以在鴻門宴上脫身。***司馬遷《鴻門宴》***

  4.、劉和珍、張靜淑、楊德群等能為中國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請願,在彈雨中相互救助,殞身不恤。***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5.在明末閹黨橫行之時,顏佩韋、楊念如等五人激於周公被捕的義憤,而與閹黨發生衝突,為了保護其他群眾,他們挺身而出,英勇就義。***張溥《五人墓碑記》***

  6.柳毅面對不幸的龍女,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冒險為龍女走訪洞庭龍宮。***李朝威《柳毅傳》***

  7.藺相如面對秦王毫不畏懼,願與和氏璧共存亡,最後完璧歸趙。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以他的機智與英勇保護了趙王的顏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高中語文課本寫作素材積累

  1、《廉頗藺相如列傳》:

  1、儘管後世對藺相如“完璧歸趙”有各種議論,但不可否認,藺相如隻身入強秦,完成了一項很難完成的任務,沒有過人的膽識,怎可成功?***可用於“膽識”等話題***

  2、忍讓並非懦弱,並非無能,而恰恰是自信、堅強和識大體的表現。以藺相如後來“位在廉頗之右”的官職,不一定鬥不過廉頗,但是,他深知“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的道理,於已於國都不利,因而處處忍讓,最後得到“將相和”的可喜結局。這故事,實在很值得一再提到的。***可用於“團結合作”“忍讓”等話題***

  2、《蘇武傳》素材運用舉隅:

  話題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材料加工:快樂的人生,也會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卻常常誇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樣的選擇,不一樣的人生之旅,要讓我們心裡的戈壁荒原開滿鮮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當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時,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著,似在歡迎這位堅貞不屈的大漢臣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如果可以當作是一次挫折,那麼這次挫折無疑是痛苦的,可是這位放羊老人卻未曾放大痛苦,於是十幾年後,大漢的丹青上書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

  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2004年高考滿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節選***

  話題2:相信自己和聽取別人的意見材料加工:蘇子卿在貝加爾湖湖畔。他披著一件白羊裘,氈履,氈裳,氈巾覆首,獨立在蒼茫無際的西伯利亞荒原當中,有雪潮一樣的羊群在他背後。他在孟春的黃昏時分,待要歸返穹廬,背景中貝加爾湖上的冰濤,與天際的白雲波連山豎。

  他向著東行,遙遙地望南翹首:眼陣中含蓄著無限的悲哀,又好像燃著希望一縷。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國。

  他的心裡只有大漢。衛律的勸說他不聽,李陵的意見他當耳旁風。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他的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誰的話都不聽,他用他的堅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個野花爛漫的碧綠的大平原,平原中立著一個持杖的女人,背後也湧著一群歸羊。那是蘇武歸國後的風光,他的棄妻,他的群羊無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憤?還是淒涼?***《女神》節選***

  話題3:心靈的選擇材料加工:荒涼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著,不遠處坐著一位手持漢節的人,從黑髮到白頭,用半生的心血續寫著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誰也不記得,遙遠的北海上,立著一座漢朝不倒的豐碑。

  漢節上的漆一層層褪去,老人的眼裡卻始終燃著一絲火光。匈奴的可汗懼怕:"怎麼還有這麼固執的人?"他更無法理解,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華民族永世的驕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選擇個人的榮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選擇個性的無礙釋放,國家的繁榮太平,民族的堅貞氣節。而往往是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緊握永恆的繩索,在生命與永恆的拔河中,探到永恆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優秀作文《與永恆拔河》節選***

  話題4:自尊與他尊材料加工:《蘇武傳》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蘇武與其副使張勝同被單于抓獲後,面對單于的誘惑和威逼,蘇武選擇了精忠報國,而張勝最終選擇了投降。以常理推斷,對蘇武的寧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殘的單于不可能不殺他。但正是由於蘇武的這種節操,卻贏得了單于的尊敬和歷史上的美名。而張勝、李陵乃至衛律,則被永遠地釘在了恥辱柱上。事實上,歷史上由於自尊而獲得他尊的例子不勝列舉。***《蘇武的尊嚴》節選***

  話題5:道德與名節材料加工:中國人歷來看重道德與名節。舊時高潔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頓之中,依舊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潑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斷手,以致留下烈節牌坊。漢代蘇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飲雪,飢吞氈",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凜然持漢節而不改其志。“時窮節乃現,一一垂青史”。所有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佳話。***《道德與名節》節選***

  話題6:信念材料加工:在蘇武出使匈奴時,因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人的叛亂而被扣留。在危難之中,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既表現了對匈奴的修好之願,又抱定必死的決心,決不"屈節辱命"。面對衛律始而威脅,既而利誘,最終又以斷水絕糧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從容處之。在受審時,他甚至以自刎來避免受辱。後來的審訊中,衛律當場"劍斬虞常"以此脅迫漢使,副使張勝在此情況下投降了,而蘇武面對衛律之劍,巋然不動。衛律又以富貴勸誘,蘇武則直言怒斥,更以兩國安危責之。在匈奴將他置於凍餓之境時,蘇武仍然沒有屈服,憑藉頑強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還是"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漢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來勸降,企圖打消他對漢朝的眷戀之情,蘇武不作正面的交鋒,只是以君臣和國家的大義自剖心跡,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無言以對。***《信念》節選***

  話題7:選擇材料加工:悠悠歲月,歷盡多少冷暖:滾滾浪花,淘盡多少英雄,但偉人之風永存。

  那是蘇武牧羊的北海吧!蘇武選擇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節,發揚了華夏文明的優良品德。這樣的選擇崇高、無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雖死猶榮。他們或是崇高無私,或是明智無悔,或是崇高質樸。正是他們所做出的無上光榮的選擇,使得我們的民族摺焰生輝,使華夏文明萬古流芳。

  歷史選擇了蘇武,蘇武選擇了崇高無私,選擇了明智,選擇了質樸。那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是歷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領著後來者在暗夜裡找尋生命的座標,勇往直前而不迷失。***《無尚的選擇》節選***

  話題8:堅持材料加工:當蘇武牧羊於北海時,單于派降將李陵到北海勸說蘇武投降。李陵說:"單于誠心誠意等待您歸順,看來永遠不會讓您回大漢了。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罪,有誰知道您對朝廷的忠義呢?"李陵歷數蘇武出使匈奴以後一家的悲慘遭遇***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殺,母親去世,妻子改嫁,兒女不知去向***,妄圖動搖蘇武歸漢的決心。但是,蘇武卻堅定地說:"我平時就希望為朝廷拋頭顱、灑熱血,如今有了捨身報效的機會,就是挨刀斧、下湯鍋,也是甘心樂意的。"他始終不受誘惑,為後人所頌仰。***《熱愛祖國堅貞不屈的使者》節選***

  3、《歸去來兮辭》:家,是安樂窩,是避風港,那裡有天倫之樂,有濃濃親情。不管你到了天涯海角,家都使你魂牽夢繞。當年,陶縣令擺脫了官場的束縛,急急往家裡奔去,“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可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可用於“家”“親情”等話題***

  4、《滕王閣序》:勇於並善於表現自己,是當代青年應該具備的一項素質。無必要的謙虛反而是虛偽和懦弱的行為。毛遂自薦,成就了大業;王勃路經騰王閣,毫不推辭,一揮而就,寫下了四座驚歎的美文《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些精彩的語句,使得他在文學史中佔有光輝的一席。***可用於“表現自己”“勇氣”“勇氣與才氣”等話題***

  5、《陳情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使對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遺臣,拒任當朝的官,是會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陳情表》,寫得入理入清,如“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讚嘆他的孝心。***可用於“情與理”“說話藝術”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