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化生活知識點

  《文化生活》是新課改增設的一門科目,與《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哲學與生活》一起共同承擔著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有用。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1.傳統文化的繼承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性。

  ***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築的繼承。建築,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築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傳統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2.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

  ***1***傳統文化的特點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2***傳統文化的影響

  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注意: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

  3.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1***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留和發展。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

  ***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①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②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4.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1***關係:繼承和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繼承對傳統文化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同時,又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文化傳承***。

  ***2***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關係的意義

  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側重於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側重於對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創造新文化、發展新文化的過程。

  4.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制度的更替,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推動的。每當社會制度發生新舊更替時,文化也會以一個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過程。代表新的政治、經濟力量的新文化,通過反對代表舊的政治經濟力量的舊文化節的鬥爭,有力地促進文化的進步。

  ***2***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代資訊科技進步和運用,使得收集、選擇、傳遞等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革,極大促進文化的傳播、繼承和發展。

  ***3***思想運動的變革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撞擊,從而催生社會變革,也促進文化的發展。

  5.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①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②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2***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文化創新

  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

  ***2***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離開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③新的文化形態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

  2.文化創新的意義

  ***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建立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更好地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不斷繁榮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斷前行的文化創新之旅。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3.文化創新的途徑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1***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過程。

  ②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1***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交流、借鑑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採眾長。

  2***文化的交流、借鑑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鑑,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鑑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注意:在文化交流、借鑑融合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在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植根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4.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1***克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的錯誤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傾向。

  ***2***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即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創新,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向前發展,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我們的中華文化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1***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

  ***2***中華文化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

  春秋戰國時期經過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的統一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代確立了儒家學說的至尊地位。隋唐時期進入了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宋元明延續著隋唐文化的輝煌,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產生了宋明理學。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開始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

  ***3***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學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在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

  2.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表現在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

  ***1***獨特性 ***突出表現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上***

  ①文學藝術。文學藝術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我國的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重要的地置。

  ②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古代,中國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區域性

  ①成因: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②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係: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②中華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是: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能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注意: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中華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

  ***4***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

  ①原因: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文化包容性的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