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課文散文

  小學六年級我們也學過不少散文,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山中雜記

  拔草餵馬是第一樂事。看著這龐然大物,溫馴地磨動它的鬆軟的大口和齊整的大牙,在你手中吃嚼青草的時候,你覺得它有說不盡的嫵媚。

  每日山後牛棚,拉著滿車的牛乳罐的那匹斑白大馬,我每日餵它。乳車停住了,駕車人往廚房裡搬運牛乳,我便慢慢地過去。在我跪伏在櫻花底下,拔那十樣錦的葉子的時候,它便側轉那狹長而良善的臉來看我,表示它的歡迎與等待。我們漸漸熟識了。遠遠地看見我,它便抬起頭來。我相信我離開之後,它雖不會說話,它必每日地懷念我。

  還有就是小狗了。那隻棕色的,在和我生分的時候,曾經嚇過我。那一天雪中游山,出其不意在山頂遇見它,它追著我狂吠不止,我嚇得走不動。它看我嚇怔了,才住了吠,得了勝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我看它走了,一口氣跑了回來。一夜沒有睡好,心脈每分鐘跳到一百一十五下。

  女伴告訴我,它是最可愛的狗,從來不咬人的。以後再遇見它,我先呼喚它的名字,它竟搖尾走了過來。自後每次我遊山,它總是前前後後地跟著走。山林中雪深的時候,光景很冷清。它總算助了我不少的膽子。此外還有一隻小黑狗,尤其跳蕩可愛。一隻小白狗,也很馴良。

  我從來不十分愛貓。因為小貓很帶狡猾的樣子,又喜歡抓人。醫院中有一隻小黃貓。我進院的第二天,早起剛開了門,它已從門隙鑽進來,一躍到我床上,悄悄地便伏在我的懷前,眼睛慢慢地閉上,很安穩地便要睡著。我最怕小貓睡著時呼吸的聲音!我想推它,又怕它抓我。那幾天我心裡又難過,因此愈加焦躁。幸而護士不久便進來!我皺眉叫她抱出這小貓去。

  以後我漸漸地也愛它了。它並不抓人。當它仰臥在草地上,用前面兩隻小爪,撥弄著玫瑰花葉,自驚自跳的時候,我覺得它充滿了活潑和歡悅。

  小鳥是怎樣的玲瓏嬌小啊!在北京城裡,我只看見老鴉和麻雀。有時也看見啄木鳥。在此卻是雪未化盡,鳥兒已成群地來了。最先的便是青鳥。西方人以青鳥為快樂的象徵,我看最恰當不過,因為青鳥的鳴聲中,婉轉地報著春的訊息。

  知更雀的紅胸,在雪地上,草地上站著,都極其鮮明。小蜂雀更小到無可苗條,從花梢飛過的時候,竟要比花還小。我在山亭中有時抬頭瞥見,只屏息靜立,連眼珠都不敢動。我似乎恐怕將這弱不禁風的小仙子驚走了。

  此外還有許多毛羽鮮麗的小鳥,早起朝日未出,已滿山滿谷地響起了它們輕美的歌聲。在朦朧的曉風之中,倚枕傾聽,使人心魂俱靜。春是鳥的世界,“以鳥鳴春”和“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兩句話,我如今徹底地領略過了!

  我們幕天席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鳥最相親愛。玫瑰和丁香叢中更有青鳥和知更雀的巢。那巢都是築得極低,一伸手便可觸到。我常常去探望小鳥的家庭,而我卻從不做偷卵捉雛等等破壞它們家庭幸福的事。我想到我自己不過是暫時離家,我的母親和父親已是這樣牽掛。假如我被人捉去,關在籠裡,永遠不得回來,我的父親母親豈不心碎?我愛自己,也愛雛鳥;我愛我的雙親,我也愛雛鳥的雙親。

  而且是怎樣有趣的事,你看小鳥破殼出來,很黃的小口,毛羽也很稀疏,覺得很醜。它們又極其貪吃,終日張口在巢裡啾啾地叫,累得它們的母親飛去飛回地忙碌。漸漸地長大了,它們的母親領它們飛到地上。它們的毛羽很蓬鬆,兩隻小腿蹣跚地走,看去比它們的母親還肥大。它們很傻的樣子,茫然地只跟著母親亂跳。母親偶然啄得了一條小蟲,它們便紛然地過去,啾啾地爭著吃。早起母親教給它們歌唱,母親的聲音極婉轉,它們的聲音,卻很憨澀。這幾天來,它們已完全地會飛了,會唱了,也知道自己覓食,不再累它們的母親了。前天我去探望它們時,這些雛鳥已不在巢裡,它們已築起新的巢了,在離它們的父母的巢不遠的枝上。它們常常來看它們的父母的。

  還有蟲兒也是可愛的。藕荷色的小蝴蝶,揹著圓殼的小蝸牛,嗡嗡的蜜蜂,甚至於水裡每夜亂唱的青蛙,在花叢中閃爍的螢蟲,都是極溫柔,極其孩子氣的。你若愛它們,它們也愛你,因為它們都喜愛小孩子。大人們太忙,沒有工夫和它們玩。

  :索橋的故事

  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有一座索橋,叫做“安瀾橋”。橋身有一里光景長,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鋪著一塊一塊的木板,木板鋪得不整齊,中間還露縫。木板不寬,也不長,三個人並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斷折。人走在橋上,看得見木板下面岷江的綠水,也看得見橋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橋顯得更高,要是人在橋上走,眼睛只顧穿過縫隙望下面,就會看得頭暈眼花。幸好橋兩旁有竹索編的欄杆,即使人失了腳,也不會落到水裡去。索橋並沒有橋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它們。架子比欄杆高,還有一個頂蓋,在豎立架子的地方,橋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來,過了頂蓋下面,橋身又往下斜,然後再向第二個頂蓋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參觀的人都要來看看索橋。那天我從山上二王廟下來,在索橋上來回走了兩次。橋身微微地擺動,我往前走,橋也好象在往前走。一個鄉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橋一下子動得厲害了。我走過他身邊,加快腳步往高處去。忽然起了一陣笑聲,兩個小孩從高處跑下來,橋接著大大動了一會兒。我連忙走上高處,又繼續往下走。我剛走了—半路程,就停下來,站在欄杆前埋頭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魚嘴”上。我起初看不出來這個光滑的、魚嘴般的“石頭”是什麼東西,後來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的工程。這個“魚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築的一條大堤。二王廟就是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魚嘴”,看看“魚嘴”兩旁數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來的時候,我把“魚嘴”再一陣。“魚嘴”依舊擺在那裡,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麼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那許多用手建造了這個“魚嘴”的人,雖然沒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們的心。就在離這裡九公里的紫坪鋪,在將近一公里長的河谷的兩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的心不是跟兩千兩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樣的麼?大的水電站就要在那裡動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橋,同來的友人剛看過山腳的一塊石碑。他告訴我,這索橋又叫做“何公何母橋”,是清朝初年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設計修建的。那個時候人們沒法在這麼寬的兩岸上修一座橋。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橋造成了,人們來來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橋上沒有欄杆,在搖擺的木板上走起來,並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腳從橋上摔下去,死了。不滿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責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將他逮捕處死。何先生的妻子決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實現丈夫的真正的願望,她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辦法,用竹索在橋兩旁編上了欄杆,從此,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一陣陣的笑聲。

  我不能說這個故事是千真萬確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讓我們看見了那一對夫婦的心。我走下索橋,滿頭大汗,不用說,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腳也開始發熱。可是三百年前人們的心也給我帶來溫暖。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就像高爾基在一篇故事裡所描寫的“燃燒的心”那樣。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燒、發光,給人們帶路。“何公何母”的心給每一個走過索橋的人添一些溫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後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橋頭還會揭下帽子當團扇來扇。

  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麼一點,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講不完的,誰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誰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他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白鶴梁的沉浮

  涪陵白鶴梁的石魚還能浮出水面嗎?三峽工程開工以後,人們就一直關心著這個問題。

  白鶴梁是一座天然石樑,位於靠近涪陵長江南岸的大江中,是一個長約1600米、寬約15米的袖珍小島,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三峽大壩蓄水後,它就沉入幾十米的水底,再也不能露出水面了。

  古人認為,冬天長江的水位回落到一定位置時,第二年一定是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於是人們就用“刻石魚”的方法記錄長江枯水水位。這一做法從唐朝延續至近代,每當石魚露出,就成為一件盛事,人們在長江上聚會,在白鶴梁上刻石記載,文人墨客也賦詩填詞。

  歲月相積,白鶴梁刻上了十幾尾石魚,題刻170多段,計3萬餘字。與水文有關的題刻100多處,記載了唐代之後共千餘年間的70多個枯水年份。白鶴梁題刻是世界江河水文的最早記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儲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石樑上還刻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白鶴、彌勒佛以及風格不同、甚為寶貴的歷代文人的詩文、書法和繪畫作品,因此,白鶴梁又被稱為“中國書法繪畫藝術的水下博物館”。1988年國務院將白鶴梁題刻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鶴梁一定要保護,這樣的共識不難達成,但困難的是如何保護。

  第一個保護方案是水下博物館方案。它的基本思路是在白鶴梁題刻段上面建一個橢圓形的密封罩體,罩體兩端各開一個隧道通到岸上,人們可以通過隧道進行維護和參觀。這個設想的長處是方便人們參觀,但白鶴梁會長年暴露在空氣之中,不利於保護,並且要建一個能頂住水下30米處水壓的巨大密封罩體,工程難度大、花費高。因此這個方案被否定了。

  第二個方案是岸上博物館方案。它的基本思路是讓白鶴梁淹沒水下,自然保護。在岸上建立博物館,複製白鶴梁題刻陳列其中。這個方案簡單可行,所需資金相對也少。但複製品的價值,怎能和白鶴粱本體相提並論!

  苦苦尋覓中誕生了第三個方案。這個方案充滿想象:運用現代技術,對白鶴梁題刻進行修復和加固,讓它能在江底長久留存;而在白鶴梁近旁高處選擇一個地點,把原樣複製的白鶴梁碑林放置其上。這個方案的設計者期望當三峽工程完成之後,在三峽庫區依然可以重現白鶴梁隨水隱現的自然景觀。

  此後的兩年裡,再沒有人提出比這個方案更理想的新方案了。經過反覆的論證和實驗,至2000年末,一部分設計書已經做了出來。國家文物局決定召開專家評審會,邀請工程院院士葛脩潤擔任專家評審組組長。

  評審會前,葛脩潤從上海出差到北京,特意去了一趟國家文物局,瞭解這個方案。他快速地翻閱著資料,大腦也在快速地轉動。看完,他抬起頭來,正碰上國家文物局同志期待的目光。

  他說:“我認為這個方案也不理想。”

  “為什麼?”國家文物局的同志顯然沒想到。

  “因為這個方案,也是把文物淤埋掉。”

  “那您有什麼辦法使文物不被淤埋掉呢?”

  “我想我有辦法改變這個狀態。”

  葛脩潤想了約5分鐘。這5分鐘裡,他調動了一生積累的豐厚的力學知識。一個設想浮出了腦海:“我們可以運用‘無壓容器’的原理,把白鶴梁本體在水下保護起來。”

  他講了自己的設想,國家文物局的同志聽了半信半疑。

  告辭時,他說:“請把這些資料借給我,我要再看看。”

  從北京返回上海的火車上,他一夜未眠,把借來的資料從頭到尾細讀了一遍,反覆想:“那些方案不行,我的方案是可行的嗎?”隔了一天,他從上海赴重慶,在火車上仍然沒有睡覺,反覆思考自己設計的方案。

  評審會按既定程式一項一項進行。葛脩潤一面聽,一面思想激烈地鬥爭:第三個方案的設計者做了那麼多的工作,自己還要不要提出不同意見?

  會議進行中,涪陵博物館的同志給大家播放白鶴梁的錄影片。

  葛脩潤又一次被白鶴梁的風姿深深打動。長江在螢幕上翻騰,他的心也在翻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何等的神奇!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在這段石樑上的創造,何等的豐富和美妙!大自然和我們的祖先把這樣寶貴的財富留給我們,難道我們只能把複製品留給後人?葛脩潤院士又一夜未眠。

  第二天,專家們繼續審議方案。上午的會議即將結束,會議組織者請葛脩潤發言。

  葛脩潤站起來:“我想耽誤一會兒大家的吃飯時間,再談談白鶴梁的保護問題。”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鑠的老人,此刻面容極其凝重。“迄今為止,我們提出的白鶴梁保護方案,包括即將通過的這個方案,都不能改變白鶴梁被淤埋的命運。”他的語氣沉重起來,“作為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原地保護白鶴梁責無旁貸。如果不能這樣,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失職!”

  最後一句話,震撼了在座所有人的心。然後他就用投影儀一邊放昨天夜裡準備的透明膠片,一邊講解他的新方案思路。他認為:白鶴梁題刻歷經1200多年還很完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白鶴梁絕大多數時間是在水裡。因此,我們可以運用“無壓容器”原理,在白鶴梁原址修建一個充水的透明殼體,定期從長江抽水過濾後注入殼體,以清水來抵消殼體外江水的巨大壓力,並使白鶴梁題刻免受風浪和泥沙礫石的銷蝕。再建一條透明水下管道,讓人們透過管道欣賞白鶴梁題刻。這樣,既能保護白鶴梁,又能讓人觀賞,而且花費也少。

  葛脩潤講完,會場一片寂靜。領導們面有難色地說:“葛院士,您的方案好是好,可惜晚了。2003年6月,三峽水庫就要開始二期蓄水了呀!”

  葛脩潤深深感到形勢嚴峻、時間緊迫。考慮再三,他給寫了一封信,談了自己對白鶴梁保護的看法和方案,信裡還附了一張圖。接著,葛脩潤又給當時的中國工程院院長寫了一封信。院長把信批轉給了有關部門,並寫了一句話:請聽聽院士的呼聲。

  葛脩潤保護白鶴梁的建議終於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支援。

  從此以後,葛脩潤院士放棄了節假日的休息,帶領一批專家,近四個月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一個完整的設計方案問世了。國家有關部門對這個方案非常重視,請八位院士參與評審。經過嚴格審查和反覆論證,設計方案獲得通過。

  2003年2月13日上午,一個隆重的開工儀式在涪陵長江南岸舉行。歡樂的鞭炮在半空炸響,宣告了白鶴梁水下保護工程施工的開始。

  得到這個訊息,那些世代守望著這座珍貴的水下碑林的涪陵人,那些像熱愛自己生命一樣熱愛白鶴梁的文物工作者,那些為白鶴梁的保護付出了巨大心血和智慧的科技工作者,都感到欣慰,都為白鶴梁終於可以在三峽水庫建成後仍然留存於人類社會中,供人類一代代觀賞下去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