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道德教育故事
孩子的世界純白無暇,他們對未來世界充滿憧憬和幻想,喜歡小故事,也愛一些道德教育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戰國時代有個哲學家名叫巫馬子,他有一次對墨子說:“您提倡兼愛哲學,主張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當團結友愛、平等相待,可是卻沒能給別人帶來什麼直接的好處;我主張各人顧各人,人人自行其是,獨來獨往,也沒聽說傷害了誰。我們兩人迥然不同的哲學主張,目前都還沒有顯示出其應有的社會效果來,可是為什麼您總是認為只有自己的理論是對的,而要全盤否定我的理論呢?”
墨子並沒有正面回答巫馬子的提問,而是另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假如現在有人在這裡放火,一個人看到後趕緊去提水,準備把火澆滅;而另一個人則打算往火裡添柴,希望這火勢越燒越旺。不過,這兩個人現在僅僅只是在心裡這樣想,一時還未付諸行動。那麼請問,您對這兩個人作何評價呢?”
巫馬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當然認為那個準備提水滅火的是好人,而想在火上添柴的人則是居心叵測、需要提防的。”
墨子於是笑了,他說:“對呀!這就說明我們議人論事不能忽視其動機。而今,我主張兼愛天下的動機是好的,所以我肯定它;而您主張不愛天下的動機則令人費解,所以我當然要否定它。”
墨子與巫馬子的這場論辯證明: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判斷一件事的好壞,當然主要是看其所產生的社會效果。但有時當某人的計劃、打算尚未付諸實行時,我們也可以從他提出的這一計劃、打算的動機出發,推斷其效果的好壞。這就是哲學上的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論。
篇二
在春秋時代的魯國,有個人非常喜歡釣魚,他在自己的釣具和餌料上花了不小的功夫:他用馥郁芬芳的名貴香料肉桂製成魚餌,用黃金打造出極其精緻的魚鉤,並且在魚鉤四周鑲嵌上白銀絲線和青綠色的美玉,而釣魚繩則要用極其珍貴的翡翠鳥的羽毛來裝飾一番。
每當釣魚的時候,他總是早早地來到小河邊,找好一個位置,擺好架勢,正襟危坐。如果單從他手持釣竿的姿勢和選擇的釣魚位置來看,毫無疑問都是極其標準規範的,甚至還能顯示出釣者的某種優雅和閒適來。然而他即使這樣坐上一天,直至傍晚收竿時,別人往往都能滿載而歸,而他釣得的魚卻沒有幾條,有時甚至空手而返。
魯國人釣魚的故事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將注意力單純放在外在的形式上,而忽視了其實際的效用,過分追求搭花架子裝點門面,這是很難有所收穫的。
篇三
有一次齊桓公騎馬出遊,來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見遠處有一隻老虎擋道。齊桓公正打算繞道前行時,不想那隻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動也不敢動。於是,齊桓公一行得以從老虎身邊飛馳而過,打獵滿載而歸。
齊桓公回宮後,便問管仲:“今天我騎馬外出,老虎見了我竟嚇得不敢往前走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騎的是一匹毛色駁雜的高頭大馬,迎著正在升起的太陽奔跑吧?”
齊桓公趕緊點頭:“正是這般情景。”
管仲於是分析說:“這種馬飛馳起來很像一種叫做‘駮’***bo***的猛獸,而駮是專以虎豹為食的。那隻老虎以為您騎的是駮,它又怎麼能不害怕呢?”
這則故事說明,老虎被像駮之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於是將自己給嚇住了。聰明的人類則應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使自己的認識一步步地接近於客觀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