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道德教育故事

  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伯樂是我國古代最善於識別馬的人,他擅長相馬的名聲家喻戶曉。

  有兩個人慕名從很遠的地方來到伯樂身邊,拜伯樂為師,專門學習相馬的本領。伯樂將自己識別馬的訣竅講給他們聽,同時又帶他們四處實踐,觀察、識別各種各樣的馬。

  這一天,伯樂帶著這兩個人一起到趙簡子的馬廄裡去看馬,要他們說出其中愛踢人的馬來。其中一個人仔細觀察了一會兒,指著一匹馬說:

  “這就是一匹愛踢人的馬。”

  另一個人則用手去摸馬的屁股。他連續摸了三遍,這馬依然站在那裡,不僅沒有踢人,甚至連一點焦躁不安的反應也沒有。

  那個人見馬很馴服,覺得很難為情,他以為自己看錯了。摸馬的人見他對自己正確的看法產生了動搖,便對他解釋說:“其實你並沒有看錯。這匹馬的確是一匹踢人的馬。我摸它的時候,它沒有踢我,是因為這馬受了傷。它的肩部疲塌,是筋骨勞損的表現;前腿膝關節腫脹說明這馬失過前蹄。而馬在踢人的時候,通常要舉起後腿,這時,馬全身的重量全部落在前腿上。一匹肩部和前腿膝關節受了傷的馬難以承受自己身體的重量,所以後腿抬不起來,它也就難以踢人了。你善於識別踢人的馬,可是卻不善於發現馬身上的傷痛。”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是相馬、看人,還是判斷其他事物,都要全面地瞭解情況,注意分析各種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絡,否則將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篇二

  齊國有一個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願與達官貴人為伍而隱居鄉間,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國有個叫屈谷的人到田仲那裡去見他,對他說:

  “我聽說過先生的大義,您是不願仰人鼻息的人。我沒有什麼別的本事,只會種莊稼蔬菜,特別是種葫蘆很有方法。現在,我有一個大葫蘆。它不僅堅硬得像石頭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致於葫蘆裡面沒有空竅。這是我特意留下來的一隻大葫蘆,我想把它送給您。”

  田仲聽後,對屈谷說:

  “葫蘆嫩的時候可以吃,老了不能吃的時候,它最大的用途就是盛放東西。現在你的這個葫蘆雖然很大,然而它不僅皮厚,沒有空竅,而且堅硬得不能剖開,像這樣的葫蘆既不能裝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麼用處呢?”

  屈谷說:“先生說的對極了,我馬上把它扔掉。不過先生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您雖然是不仰仗別人而活著,但是您隱居在此,空有滿腦子的學問和渾身的本領,卻對國家沒有一點用處,您同我剛才說的那個大葫蘆不是一樣的嗎?”

  篇三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kun***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麼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麼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裡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窪潮溼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裡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

  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我們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