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機械能教案

  機械能是動能與勢能的總和,這裡的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機械能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理解動能、重力勢能,知道彈性勢能。

  2. 能用例項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的轉化,知道在相互轉化的過程中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3. 瞭解水能和風能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 學生通過觀察物體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一系列物理實驗,學習觀察物理實驗現象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機械能可以相互轉化的實驗探究活動,初步掌握簡單實驗探究的方法,學會從實驗現象中分析、歸納、總結簡單的科學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有關動能、勢能及其相互轉化知識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觀念。

  2. 通過學習機械能及其相互轉化的知識,使學生逐步認識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和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影響因素,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

  難點:學生設計完成探究試驗,並交流評估各自的實驗方案

  【教學儀器】

  分組實驗器材***每組***:乒乓球三個、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腳桌一個、海綿一塊、自制滑軌一組、紙盒一隻、大、小鉤碼、銅、鋁圓柱體及小木塊個一個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1. 觀看多媒體視訊:

  ***1***.風暴的肆虐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場景?

  學生回答:看到龍捲風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樹,掀翻了路邊的車輛……

  教師提問: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識呢?

  學生回答:龍捲風是運動的,龍捲風具有很大的能量,龍捲風能夠對其他物體做功。

  ***2***.劉翔 110米欄的衝刺

  教師提問:誰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這是劉翔在奧運會110欄比賽中奮力衝刺,勇奪金牌的場景。

  教師評述:對!劉翔用他的速度征服了全世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這裡你又能發現哪些物理知識呢?

  學生回答:劉翔也是運動的,具有動能。

  2. 活動:投擲乒乓球

  教師:請每一位同學從實驗盒中拿出一個乒乓球——全體起立!——目標,老師手中的氣球,我們比比看,哪一位同學能夠準確命中!預備——發射!

  好,請認為剛才命中目標的同學舉手。請你來談一談,你是如何判斷你的乒乓球命中氣球的?

  學生回答:我看到氣球被乒乓球推動了。

  教師提問:從物理學的角度考慮,又可以如何來描述呢?

  學生回答:乒乓球對氣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動能。

  教師提問:從以上三個事例中,你能歸納出它們具有的共同點嗎?

  學生回答:物體都對另一物體做了功,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

  學生討論事例的共同點,引出探究的主題——各種形式的機械能

  ***二***、新課講述

  1.板書***投影***:一個物體如果能對另一個物體做功,那麼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運動的物體所具有的能量,我們稱之為動能。

  由學生的討論,引導至對動能及勢能影響因素的探討。

  教師提問:關於動能,你能提出一些我們可以研究的問題嗎?

  學生回答:動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是什麼呢?……

  學生活動1: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由學生使用現有的器材自行設計並完成實驗的科學探究。

  探究實驗完成後,由學生上臺展示他們的實驗過程,並講述實驗方法。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對他的實驗操作過程及方法有什麼看法嗎?

  引導其他學生對這種方法進行評價,分析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形成辯論式的探討氛圍,以尋求更科學的探究方案。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形成共識。

  教師總結: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充分運用控制變數法。在研究動能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時,應保證兩物體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動能大小與物體的速度有關時,又要保證兩次實驗物體的質量保持一致。

  板書***投影***: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物體的質量和運動的速度

  教師提問:之前的活動中,扔出去的乒乓球落到地面後又會彈起,請同學們想想,除了動能,還有哪些形式的機械能呢?

  學生回答:還有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學生活動2:探究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由學生自主挑選所要探究的命題,將全班同學分為兩部分,分別進行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大小影響因素的探究實驗。

  探究實驗完成後,由學生分別上臺展示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結果。教師繼續發動其他同學對此做出相應的評判,重點突出控制變數法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的運用。

  板書***投影***: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物體的質量和被舉高的高度

  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物體形變的程度

  教師提問:操場上飛來的足球可以用腳去踢,飛來的鉛球可以用腳去踢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不能。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運動速度有關,飛來的足球和鉛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鉛球的質量大,所以動能也大,能對人做的功也多,將造成的傷害也大。

  學生列舉生活中有關能量的例項。

  教師提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嗎?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把課堂知識應用到對實際生活中去。

  2.我們來研究一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1***.指出演示小球豎直上拋過程中,動能轉化成勢能***上升***,勢能轉化成動能***下落***。

  ***2***.演示單擺實驗***演示視訊***。

  A.學生觀察並分析單擺來回擺動過程中能的轉化.

  B.歸納:下降:高度↓,速度↑,質量不變,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上升:高度↑,速度↓,質量不變,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3***.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如自行車下坡、盪鞦韆、高空擲物、盪鞦韆、人造地球衛星等。

  2.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1***演示實驗:小車的動能與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A.學生觀察並分析小車運動過程中能的轉化.

  B.歸納:彈簧壓縮:小車速度↓,彈簧形變↑,是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

  彈簧恢復:小車速度↑,彈簧形變↓,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

  ***2***演示實驗:分析乒乓球從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彈的過程中能的轉化情況。

  分析:乒乓球從手中下落到剛接觸地面是重力勢能轉化成動能,從接觸地面到發生到最大形變是動能轉化成彈性勢能,從恢復形變到離開地面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動,從離開地面上升的過程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3***舉例動能與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

  3.學生討論“想想議議”。

  4.練習

  5.小結。

  初中物理機械能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要求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物體物體下落時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變化,聯想到它們的轉化。通過實驗探究擺球擺動時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彈簧振子振動時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知道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再通過其他一些機械能轉化例項的分析,進一步理解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規律和意義。最後自主學習有關風能和水能的利用,瞭解動能和勢能及其轉化的綜合應用。

  二.學生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能”,認為“能”是一種很有用的東西,對“能”很有神祕感。通過上一節“動能和勢能”的學習,對“能”的概念和“能”的分類有一定的認識,知道各種機械能的概念以及各種機械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對學習機械能的應用以及有關“能”的深入學習有很高的期待。這一節課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物體動能和勢能的變化聯想到它們的轉化,再由轉化到綜合應用,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習難度不大。

  三.教學目標設計:

  ⑴知識與技能:理解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並能舉例說明;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瞭解動能和勢能及其轉化的一些應用。

  ⑵過程與方法:經歷動能和勢能的轉化的實驗探究過程,經歷根據實驗現象進行聯想、分析、推理的思維過程,經歷利用網路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進一步掌握實驗探究和收集整理資訊的方法。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培養自主學習、協作探究的精神。體會物理知識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價值。

  四、課後體會:

  能量的學習在初中物理階段,具體的學習內容首先從機械能知識出發,機械能的知識較為淺顯,易於被學生理解、接受、吸收。

  機械能跟生產實際聯絡十分密切,學生在生活常見到關於機械能的事例,教師在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時,學生直觀地觀察或隨時就能做出演示實驗。這樣,分析能量轉化時,就不再抽象,而是直觀再現。把抽象的能一下子變成了信手拈來的貼切的知識。使得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從科學的角度,學生學懂了新知。從德育教育方面,學生受到了價值觀和情感的薰陶。培養了學生從青少年階段懂得節能,懂得愛護環境,有了低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