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認知障礙
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一個現代人能否適應開放社會的標準之一。許多大學生都存在人際交往的認知障礙。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
: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關注的實質是想受人關注,獲得他人的尊重和關心,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際交往的功能之一。但是當自我關注這種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變得過度時,就容易產生人際關係問題。一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過分關注自我,在交往中過多地考慮自己的需要,過分注重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地位,而忽視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變成了自我中心者,矛盾和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自我中心是自我關注的必然結果,而在人際交往中,越是以自我為中心,越是想要別人成為滿足自己的工具,其結果越會適得其反。
現在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比例較高,相當一些人難以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難以協調人際關係,長期的以自我為中心是一個主要原因。有些大學生過分注重人際交往中自我的需要和形象;有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不被重視,不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物件,變得自卑;有一些大學生因為過分關注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表現,對自己的交往行為過分挑剔和敏感,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不能表現自如,總覺得自己生活在眾目睽睽之下,旁人隨時都在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於是變得十分緊張、不自在。這些人原本自我關注慾望很強,由於自信心不足、自卑或人際交往的挫折,變得害怕被他人關注,難以與人正常交往。
:極度追求完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然而,現實中卻有不少大學生在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和他人,從而總是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處於一種尷尬、被動甚至孤立的境地。過分追求完美的認知表現在對自我的評價上,就是不少大學生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一些大學生或因外貌、身材、家庭、專業等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識稍有欠缺而不敢與人交往;並因此貶低自我價值,在人際交往中變得萎萎縮縮或敏感多疑。筆者在對廣西工學院24名在校大學生的訪談中,80%的同學有過因為一次考試失敗,或當眾說錯了一句話,就以為別人瞧不起自己的感受。自我的不完美使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躊躇不前,不敢嘗試,陷入一種假想的失敗困境之中。
過分追求完美還表現在對他人的認知態度上。在訪談中,當讓24位同學寫出最不喜歡交往的一位同學的缺點和優點時,所有的同學都列舉出至少三個缺點,只有1個同學寫出了一個優點,其他23位同學沒有看到對方的優點。從這個調查資料上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對交往物件既挑剔又缺少寬容和理解。他們或者因對方的某些缺點而不願與其交往,或者因對方的某些觀點與自己不和而產生排斥心理。即使是很好的朋友,當對方的某一點失誤不令人滿意時,要麼上綱上線,全盤否定,認為對方一無是處,不值得交往;要麼一味地責備他人,乃至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彼此之間變得冷漠疏遠,關係僵化,人際交往中斷。
:過分關注理想
理想化色彩較濃是青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徵,而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大學生理想化的人際交往認知主要表現為對人際交往的期望值較高和用理想化的尺度來衡量現實。許多同學將心目中的大學校園描繪成一方淨土、一方樂園,他們對大學生活的理想化的憧憬包括了大學裡和諧、溫馨的人際關係。他們賦予大學人際關係以理想、完美的色彩,這使得他們對校園裡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一接觸到大學人際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與自己的理想相去甚遠,產生了失望與不滿的情緒。把本屬於正常的矛盾視為異常,把自己交際能力的不足、處世的單純所帶來的人際不適也歸因於人際關係的複雜,現實與理想的衝突積壓在心裡,導致心理障礙的出現。其次,過分理想化的認知,也把複雜的人際關係簡單化了,“應該怎樣”或“不應該怎樣”成了衡量人際關係的標準。
在人際交往順利的時候,認為人與人之間充滿溫情,周圍都是好人,大學裡的人際關係很美好。而一旦在人際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把周圍的人都看成了壞人,覺得人與人之間關係險惡,爾虞我詐,不可信任,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正常人際關係,而且若形成一種不良的心理定式後,還會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的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