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福字倒貼的由來是什麼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春節倒貼福字的由來,歡迎大家閱讀。
倒貼福字的由來是什麼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我國傳統春節的介紹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 春節福字倒貼的由來是什麼
- 小學生學習英語有哪些好方法
- 冀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試卷
- 安全教育書法圖片
- 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內容
- 什麼是牛皮蘚要怎麼治療
- 語文古詩詞手抄報
- 小學生成債差學生評語
- 結冰路面安全開車技巧解析
- 教你如何去黑頭輕鬆去黑頭的小妙招
- 茯苓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 公司註冊資金不到位辦登出
-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
- 王羲之的繁體書法字型圖片欣賞
- 傷感心痛的個性簽名女生
- 高考歷史第一輪複習策略
- 立春節氣怎樣養生
- 大學生學生會申請書範文精選推薦
- 肝炎病人有什麼飲食原則
- 感恩節晚會領導致辭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