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測定是有哪些具體的方法,成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什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原標題:為什麼說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近年來,在發達國家,“心理學治療法”提倡不積累“感情勢能”,即心理上受到的外界刺激,一定要與承受力保持平穩。因為感情的激升或失落,會使人處於失調狀態,造成“感情勢能”,其潛在的能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造成生理代謝紊亂,免疫功能降低,勢必引發或加重某些疾病的病情。因此,在工作或生活中,你要學會感情釋放,懂得拒絕與取捨。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關聯絡。如果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相反,則會降低或破壞這種功能,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還能導致各種疾病。面對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你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可以從以下四點做起。

  心存善良:是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有欣慰之感。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有愉悅之感。心善之人,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有輕鬆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處之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集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階營養素。

  樂天主義: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處事寬容:人在工作、人際交往中,吃虧、被誤解的事總是不可避免的。面對這些生活中的小挫折、“小插曲”,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人不會寬容,只知一味地苛求別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生理和心理進入惡性迴圈。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按上了調節閥。

  淡泊是福: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句是“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恬淡寡欲是一種崇高的養生境界。有了淡泊的心志,就不會在名利場中隨波逐流,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也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頤養天年。

  所以說,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擁有一個良好心態,就額可以預防很多疾病的發生。養生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心態好,是最簡單有效的養生方法。注意自己心理的調經,讓自己可以心情放鬆,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老人標準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於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制定了10條心理健康的標準: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瞭解自己。

  ③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④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⑤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⑥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⑧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

  ⑨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⑩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中年人標準

  ①感覺、知覺良好。判定事物不發生錯覺。

  ②記憶良好。能夠輕鬆地記住一讀而過的七位數字電話號碼。

  ③邏輯思維健全。考慮問題和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楚明確。

  ④想象力豐富。善於聯想和類比,但不是胡思亂想。

  ⑤情感反應適度。碰到突發事件時處理恰當,情緒穩定。

  ⑥意志堅強。辦事有始有終,不輕舉妄動,不壓抑傷悲,並能經得起悲痛和歡樂。

  ⑦態度和藹,情緒樂觀,能自得其樂,能自我消除怒氣,注重自我修養。

  ⑧人際關係良好。樂意助人,也受他人歡迎。

  ⑨學習愛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關心各方面的資訊,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⑩保持某種業餘愛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⑪與大多數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倫理觀念。

  ⑫保持正常的行為。生活自理能力強,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青少年標準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④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⑤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⑥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個性特徵。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兒童標準

  一、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二、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佔優勢。儘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係。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關鍵

  1.首先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容易出現孤獨,孤僻,不與人交往等現象,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儘量多帶孩子去公共場合走動,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正確引導孩子與人相處。

  2.不健康的心理孩子容易產生厭世心理,愛哭,怕事,結果就是影響孩子的一生,使其無法面對困難和挫折。孩子如果對做事沒有積極性,那麼他們將很難有機會取得成功。

  3.不健康的心理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一個孩子沒有一個好的心理,那麼他們的童年,青少年時期會有陰影,所以很多孩子出現自殺,承受不了壓力而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的錯誤行為

  4.所以培養青少年和兒童一個良好的心理是很重要的,關係到他們的成長和以後的人生之路。家長們不要覺得這個不重要,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是關鍵。

  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標準。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準。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準: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準: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係,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係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為30分鐘,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徵。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心理健康的內容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瞭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八、能適度地發洩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不健康的標準

  1.憂鬱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狹隘 表現為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洩內心的嫉妒。

  4.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洩,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 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心理健康錯誤的型別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異常原因

  時效波在《需求鬥爭獎賞與精神疾病》一文中,從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科學地論述了正常心理轉向異常心理的原因,摘錄如下: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生命與環境長期進行矛盾鬥爭的產物,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鬥爭,形成了“需求—鬥爭—獎賞”這一人類特有的心理、行為活動規律;作為個體的人,其一切為滿足需求的鬥爭活動和相應情緒,都是在腦的指揮、控制和感受下產生的,都遵循著需求鬥爭獎賞規律。

  1.需求鬥爭獎賞規律

  需求鬥爭獎賞規律是:人為了滿足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

  “需求—鬥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鬥爭,沒有獎賞,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同理,進化發展到現在的人類,如果迷失鬥爭方向,喪失了需求動機和鬥爭熱情,不願再進行鬥爭;或者違背規律,選錯鬥爭物件,鬥爭了而毫無進展,不能獲得愉悅獎賞,就必然要產生副面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2.需求鬥爭獎賞與人類精神疾病

  1.有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正常人

  2.無主導需求,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抑鬱症

  無主導需求,並不是沒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患者沒有了更高層次的能提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迷失了鬥爭的方向;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鬥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產生不了鬥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總提不起精神,缺乏鬥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了主導需求,他們長期進行著一種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即便有時也有進展或成果,但患者卻沒有渴望進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體驗不到應有的愉悅獎賞,形成不了“需求—鬥爭—獎賞”的良性迴圈。這種消極麻木、渾渾噩噩的鬥爭方式同樣違背了需求鬥爭獎賞規律,因此,這種沒有主導需求、沒有動機興趣的鬥爭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鬥爭。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和焦慮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觀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向,選錯了鬥爭的物件,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神經質症的症狀。如初次在眾人面前演講,會感到緊張;經過辛苦努力,學習成績仍不理想,會感到自卑;聽說別人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後總覺得自家煤氣閥口沒關好,不反覆檢查就放心不下等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緊張和不安的感覺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事過之後就會消失。但是,對於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則會主觀上把那些正常的反應和感受視為逆端,會威脅到自我個體的成長髮展,因此,總想拼命消除之,否則就會心理不安,就會有危機感;而這種無能為力、無進展獎賞的鬥爭,只能進一步產生焦慮和自卑,使人更加註意不適情感,更加過敏,從而形成精神互動作用,陷入惡性迴圈惡智,使這種不安感被病態地固定下來,從而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經質症。因此,神經質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其結果卻是不斷地創造著神經質症狀,並使其遷延不愈。

  4.雖有主導需求,卻逃避鬥爭,獎賞自然也無從談起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鬥爭的方式,轟然倒地,聽天由命。試想,在遠古,這種人要是遇到了虎、狼之類的猛獸,自然要一命嗚呼,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

  5.無法正常鬥爭精神病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精神病患者的大腦出現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因而也無法正常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