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非選擇題答題技巧

  政治主觀題是獲取高分的關鍵,很多高中學生在主觀題的應對上顯得比較吃力,因此掌握答題技巧尤為重要。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應對策略

  1. 加強記憶,重視知識的積累和知識網路的構建。

  記憶能力是最重要的學習能力,無記憶能力,理解、運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中考試題雖高於教材,但源於教材,因而必須把握教材。只有注重記憶教材知識、積累知識,我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答案時,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知識供選擇使用。如果大腦之中一片空白,要想提高分析歸納是不可能的。試題內容綜合性強、跨度大,這要求在記憶的同時,要抓住知識的聯絡與區別,構建知識網路。

  2. 關注熱點,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培養自身能力。

  中考試題,注重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因此中考試題題目在書外,答案在書內。因此需要我們多關注時政社會熱點,要求我們在平時多看報、多看電視、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閱讀與活動中,多分析、多思考,找出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同時面對材料,試著多角度設問、多角度解答,使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與訓練中不斷增強。

  3. 答卷要注意“意在筆先、先易後難、多引少編”。

  所謂意在筆先就是要求我們在答題時要先審清題意,找試題與教材的結合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寬口徑提取知識,構思好答案,把握好邏輯關係再做答,以避免答非所問、顧此失彼,遺漏等問題出現。所謂先易後難就是指通過審題,結合自身實際,根據試題的難易程度,先做易的再做難的,從而節省時間,提高解題效率。“多引少編”就是要求我們儘量運用教材中的觀點,恰當運用政治術語,解決問題,力求在知識的運用中有所創新,而不能東拼西湊、生搬硬套,隨心所欲。

  :解題思路

  在中考試題中,經常進行“青少年應該怎麼做?”這樣的設問,這類試題發展的空間很大,沒有固定的答案,具有很強的的開放性,因此,許多同學答題時無從下手。其實此類試題是有規可循的,下面將結合幾類試題進行簡單的講解:

  1成才報國方面

  設問舉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青少年應該怎麼做?我們青少年應怎樣立志成才?

  參考答案:我們要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專業技能,成為祖國建設需要的人才;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培養創新能力。

  思路點撥:此類問題一般從樹立理想、努力學習、艱苦奮鬥、創新、社會責任等方面做答,注意答案要全面。

  2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方面

  設問舉例:針對臺獨的言論,青少年應該怎麼做?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中學生該做些什麼?

  參考答案:堅決擁護黨和國家制定的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維護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增強愛國意識;樹立高度責任感,敢於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行為作鬥爭,承擔保衛祖國的重任。

  思路點撥:此類試題一般從公民的義務、宣傳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敢於鬥爭等方面作答。

  3人口、資源、環境方面

  設問舉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青少年應該怎麼做?

  參考答案: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樹立人口意識,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環保行動,注意節約資源;敢於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鬥爭;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思路點撥:此類試題有兩類不同的設問,若概括提問青少年應怎麼做,可結合資源環境問題、我國的國情國策進行回答。

  若問現實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注意答案一定要具體,回答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如不亂扔垃圾、節約用水等。

  4守法護法方面

  設問舉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中學生應該怎麼做?

  參考答案:青少年要認真學習憲法知識,瞭解憲法的基本內容;從小樹立憲法意識,自覺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尊嚴;要學法守法護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範自身行為;敢於同違法的行為作鬥爭;依法自律,法律不允許的堅決不做;依法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思路點撥:解答法律試題,應包括學法增強法律意識、守法依法規範自己的行為、同違法行為鬥爭幾個方面。

  5維權方面

  設問舉例:青少年的受教育權受到侵害時,應該如何做?

  參考答案:向家長宣傳《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勸說父母讓孩子返校;如父母仍不讓返校,應該向有關部門尋求幫助,也可向法院起訴。

  設問舉例:作為消費者,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該怎麼做?

  參考答案:與經營者協商;可以向消協反映;可以向有關部門投訴或根據與經營者達成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關仲裁。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思路點撥:維權類試題一般按簡單到複雜的順序進行,能協商解決的就協商解決,必要的情況下再起訴。

  :看法、認識、啟示

  題型特點:看法、認識、啟示類題型往往通過一個或幾個,案例、一組或幾組資料、一段或幾段材料的展現,重點考查學生能否從提取的資訊中悟出道理,得出體會,受到啟迪。

  設問方式:①“這給我們什麼啟示、啟發”;②“談談你的看法、體會、認識”;③“你從中悟出什麼道理”;④“如何認識……、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這一現象”等等。

  例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雲以其對“炭/炭複合材料”發明的傑出貢獻,榮獲了連續6年空缺的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這個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週末和節假日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當實驗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時,他不退縮。在科研經費有限和裝置落後的情況下,肯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他從心裡迸發出一個誓言:“中國人不僅應自行研發新產品,而且在技術上要爭第一。”凝聚20年的心血,中國飛機依賴進口剎車片才能“落地”的歷史被改寫。

  1、請你列舉黃伯雲艱苦創業的兩個表現。

  2、請你談談對上述材料中“誓言”的認識。

  3、你打算怎樣用實際行動向黃伯雲學習?

  解題思路:理解、認識、啟示類的題目可按照“示—理—啟”的解題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解題思路作答。

  1、“示”即展示是什麼。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點,也就是“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主要通過“讀”來完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讀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確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現象和問題;二是讀懂設問的指向和規定,明確設問要求回答的啟示。

  2、“理”即道理為什麼。即“材料反映的內容”的依據、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做的危害性等。

  ①依據。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的理論根據包括路線、方針、政策、國策、戰略、原則、原理、法律、法規等。

  ②重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的作用、意義、目的、目標等。

  ③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現象存在的客觀實際,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④危害性。是做或不做這件事將導致的消極後果。

  3、“啟”即啟發怎麼辦。即政府、社會、學校、公民、青少年等準備怎麼做、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主要通過“提”完成。“提”就是根據所找出的現象或問題的原因:提出今後在這方面應該怎麼做。這是解好試題的落腳點。

  解答時,應注意運用“應”、“要”、“堅持”、“必須”等詞語,以體現答題的針對性。

  按照這樣的解題思路,在回答本題第一問時應注重“示”是什麼,分析黃伯雲艱苦創業的表現;第二問注重“理”為什麼,應找出黃伯雲發出自行研發新產品“誓言”的依據;第三問從“啟”的角度談青少年應該怎樣做。

  參考答案:1黃伯雲艱苦創業的精神表現在:

  ①週末和節假日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

  ②當實驗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時,他不退縮。

  ③科研經費有限和裝置落後的情況下,肯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2從“誓言”可看出:

  ①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②科技創新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標誌,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④增強民族創新能力關係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

  3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使自己成為創造型人才。

  ①要刻苦學習,努力探索,實踐創新,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②要勇於質疑,勇於向傳統挑戰、向權威挑戰,樹立“敢為人先”的精神。

  ③要培養創新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觀察能力和創新的思維能力。④牢記歷史使命,承擔社會責任,從祖國的需要出發,選擇成才目標。⑤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和祖國興衰榮辱聯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