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知道什麼是嗎?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歡迎大家參閱。

  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

  生產力對生產力具有決定作用,它決定了生產關係的性質、形式和變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體現在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相對獨立性、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能動作用兩個主要方面。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只有那些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才構成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兩個部分。政治上層建築,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機構、黨團、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制度和設施。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文藝思想等意識形態諸種形式。

  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上層建築的性質,直接受經濟基礎的決定,間接受生產力的制約。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並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程序,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社會基本矛盾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對抗性的矛盾通常通過階級鬥爭甚至社會革命來解決,非對抗性的矛盾通常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

  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建立起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從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看,社會基本矛盾適合的方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適合的方面是非主要的;另一方面,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存在著種種相互聯絡的矛盾,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生產關係不完善,上層建築不成熟,特別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突出,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從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上說,這些矛盾主要是非對抗性的矛盾,應當而且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自我完善發展即改革來解決。為此,我們黨制定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並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堅持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使中國社會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社會基本矛盾如何運動

  第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含義.社會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

  第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基本矛盾是兩對矛盾,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生產關係對於上層建築來說是經濟基礎,對於生產力而言它是生產關係.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產關係發生衝突,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隨著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的變革,整個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也要發生變革,社會就將由一種形態或制度發展到另一種形態或制度.由此可見,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第三,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首先,它是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然後利用政權的槓桿建立起來的.其次,社會主義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生產關係是公有制的生產關係.再次,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基本上是適應的,因而使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有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也有矛盾.不過這種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來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