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樓宇烈先生講中庸

  《中庸》的成書年雖無確考,但自宋以來卻是儒家學派,特別是新儒學即道學的最為重要的經典。那麼下面小編帶你來了解下吧。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一大智慧,也是一大品德,然而就連孔夫子也感嘆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說明,在生活中,按照中庸之道去為人行事並非易事。那麼,中庸之道是否如我們日常所說“沒有原則”呢?我們又該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中庸的智慧?本系列中,國學泰斗樓宇烈先生將為我們講述中庸的魅力,探索中庸之道的奧祕。

  “折中”並不是一個壞詞,“折中主義”就有點問題了,把折中絕對化了。

  《史記》中說:“六藝折中於孔子”,意思是說,我們要以孔子對六經的闡釋作為標準。所以“折中”是一個標準,“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不走極端。“折中”本身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個褒義詞,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標準。就像我們講六經,那就要以孔子所講的為標準。折中主義於現代恰恰是儒家最反對的,這叫“鄉愿”。中庸跟鄉愿是相對的,鄉愿就是不講原則、沒有標準,隨風倒。這是孔子所批判的。

  中庸原則不是一個僵化的原則,而是根據不同場合、不同事情有不同的標準,這不是折中主義,不是不講原則。“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是孔子的感嘆。中庸作為一種德行它是最高尚的,但是百姓能夠按照這樣去做的很少,而且很久以來沒有人按照這樣的原則去做了,這說明在現實生活中按照中庸哲學去做很難。也有的人對中庸這個詞到底是一種品德還是一種原則產生疑問。實際上,中庸首先是一種原則,儒家的實踐原則就是中庸,不光是儒家,可以說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以中庸作為實踐原則的。

  張三丰有一句話“夫道者,中而已矣。”道就一個“中”字,天下之道就是“中”,所以:“儒曰致中,道曰守中,釋曰空中”,都講“中”,整個中國文化都是圍繞著“中”。中庸作為一個實踐原則,我想是毫無疑問的,是大家都很容易接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我們不能吃得太飽,也不能餓著,這就是個中的問題;對待子女不能不愛,也不能過分地愛,也要掌握中;不能從早睡到晚,這要掌握個分寸,也是中。生活中處處碰到“中”的問題,我們要以“中”的原則處理各種問題,太嚴厲了不行,太放鬆了也不行,要寬嚴結合。

  人們經常說孔子看不起女人,藐視女人,因為他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其實是有原因的:“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你對她太親近了,她不聽你的了,爬到你頭上去了;你離她遠一點,她到處散佈對你的不滿,你受不了。所以孔子不喜歡的實際上是違背中庸道理的女人。人際交往要掌握分寸,既不能離得太近,也不能離得太遠,對待別人既不能太嚴厲了,也不能太寬容了,做事不能太剛了,也不能太柔了。

  中庸也是一種品德,一種德行。為人處事既不能太嚴也不能太寬,這不就是一種品德嗎?所以,它既是一種實踐原則,同時也是一種品德,有了這樣的品德才會這樣行動。《莊子》裡面這樣解釋“庸”字:“庸者,用也”,用就是“運用”的“用”,所以中庸的意思就是“用中”,要用這個“中”。

  什麼叫做中庸

  1、中庸之道,是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會裡,她一直是我國儒家學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學的方法論,其中的一些思考和理念是很科學的,需要我們辯證地認識、看待,從中正確地汲取養份,從而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2、《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

  3、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就是中庸是國人的道德標準,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做到中庸。對於和諧社會來說,道德觀念是尤其重要的,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持之以恆地做到這一點,但最起碼作為一個衡量尺度,構建和諧社會需以此作為標準。

  4、解釋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重點在中、庸二字,中位於中間,不離兩邊,不走極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5、引證解釋

  1指平常的。猶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說教。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謹慎、妥善協調的處事方法用一個字形容為:政。

  魯迅《華蓋集·通訊》:“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

  6、文獻古籍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