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

  民俗文化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深厚傳統,而民俗文化學在中國則是隨著整個社會走向現代的歷史程序而出現的,其深厚根基則是在幾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弘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弘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篇1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茶道、剪紙、古代繪畫、書法等。但我最喜歡的是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

  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準備包棕子,為什麼要包棕子呢?那是為了紀驗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端午節還有一個動聽的故事呢!

  從前,有一個國家,國王身邊有個叫屈原的大臣,非常聰明,常常獻計給國王,打敗外國,讓老百姓過上平靜的生活。但好景不長,一天,國王身邊一個大臣對國王說:“陛下!陛下呀!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國王連忙問道:“愛卿,什麼事那麼著急呀!”大臣連忙說:“陛下,屈原背叛您,和外國聯手,準備殺死您。”國王一聽,大驚失色,連忙派人去追殺屈原,屈原跑到了一條河的前面,已經走投無路了,就跳河裡,死了。後來,國王知道屈原是被冤枉的,就讓大家做一種叫作“棕子”食物,丟到河裡,不讓魚兒傷害屈原的屍體,也是為了向屈原道歉。所以現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包棕子,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從那時起民間就有吃棕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戴香包的習俗了,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喜歡傳統節日,喜歡端午節,我更喜歡端午節故事裡的屈原。

  弘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篇2

  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一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現在就聽一聽我的介紹吧!

  端午節的傳統風俗是吃粽子。快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開始包粽子了。先把兩片葉子疊在一起,然後放入糯米和各種調料,包成各種形狀,再用細繩纏緊。粽子的口味有很多種,有紅豆的,有蛋黃的,有肉餡的,還有火腿的……粽子也有各種形狀。

  你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嗎?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他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希望把自己的力量都奉獻給楚國。可是,昏君不相信他,眼看楚國就要斷送在這些昏君奸臣的手裡了!

  屈原想到自己有滿腔的抱負和才華,卻不能改變國家衰亡的命運,悲憤極了!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抱著一塊大石頭,縱身跳進了汩羅江。

  聽到訊息的人們,划著船從四面八方走趕來,他們多想找回令人敬重的屈原啊!人們把粽子扔進江裡,好讓魚蝦、蛟龍吃飽,不去傷害屈原的屍體。

  從這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這樣做。漸漸地,人們將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節,而在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就成了風俗。

  弘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篇3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薰蒼朮、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端午節這天,我和媽媽一起回到外婆的老家上虞看賽龍舟。只見岸上人山人海,河裡也有秩序地停著數十隻龍舟,不僅每條龍舟的裝扮各有特色,而且龍舟上的人穿的衣服顏色也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個個精神抖擻,士氣十足。

  “啪“的一聲槍響,龍舟像離弦的箭衝了出去,龍舟比賽開始了。

  只見鑼鼓手坐在龍舟前端,一聲聲號子,一錘錘鼓點,有時快有時慢,而划船的人聽踩著鼓點跟著節奏划著漿,河面的水隨著槳的划動而頻頻跳動,另有一把舵者坐在船尾把持方向,龍舟在眾人的配合下飛速地前進著。大家你追我趕划向終點。岸上的人也為他們助興,高呼“加油,加油!”並用照相機拍下這精彩的瞬間。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大聲喊著:”加油,加油!”這時一條大紅色的龍舟在快要到終點的時候突然加速,一下超過了其他龍舟。其他龍舟見了紛紛加速追趕。我的心也隨著一下提到嗓子口,雙手不由自主地捏緊了拳頭,擔心大紅色的龍舟被別人趕上。“哦”一聲歡呼,大紅色的龍舟衝過了終點,奪得了第一名。緊接著第二條、第三條……在人們此起彼伏的歡呼雀躍聲中,龍舟比賽結束了。

  賽龍舟比賽真是有趣極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因為有了這些活動而顯得更加有意義了。

  弘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篇4

  包粽子 憶端午 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為使社群老年人回憶過去過端午的情景,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節日,黃寺社群於端午節到來之日,組織社群的老年人召開“包粽子,憶端午,弘揚傳統文化”座談會。應邀出席座談會的35名老年人於上午九時準時參會。

  座談會首先由社群書記對端午節的由來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從網上看流傳很多,有各種說法,但流傳最廣的是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最多,有許多的故事,屈原於端午投江自盡的故事,伴隨著端午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這一天逐漸衍生出許多的節日習谷。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受到人們的追捧。端午飲黃酒,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等,解放後雖然傳統節日在老年人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但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我國青年人中有逐漸遺失的傾向。黨和政府為了及時糾正這一社會現象,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國務院制定了我國傳統節日放假的規定,在每個傳統節日到來之前,黨和政府為了讓社群老年人高高興興過傳統佳節都要下發檔案進行佈置。現在每年的端午節來臨之際,社群及各家熱熱鬧鬧,包粽子吃粽子話端午成了人們常說的話語,呈現出濃濃的節日氣息。社群80歲以上的老年人郝銀堂、馬俊芳、王克剛、張文祥及老黨員蘇春香、趙華、谷儲存、張靜等同志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了新舊社會的對比,端午節的情景及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等。座談會上老同志們感情激動,爭先恐後的發言,他們說,今天社群為我們過端午傳統節日,讓我們回憶起舊社會過端午的情景。老黨員郝銀堂已是92歲高齡的社群老年人,他16歲闖蕩北京,一直生活在前門大街,親眼目睹了前門大街的變遷,親身感受到了祖國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感受很深。他表示,我一生信任共產黨,只有共產黨才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老黨員蘇春香,講了端午佩戴艾豪的情節。老黨員趙華當場吟故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櫻桃桑椹和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從古代詩中可以看出端午節的內涵是多麼的豐富,這說明端午是中華歷史的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源源流長,詩中抒發著愛國主義的精神情懷。參加座談會的老年人紛紛表示,我們今天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尤其是社群每年都給我們過端午節,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爹親孃親不如共產黨親,千好萬好不如共產黨好”,這是老同志們在座談會上表達的共同心聲。老同志們邊品嚐社群為他們包的粽子,邊暢談過端午的情懷。座談會一直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會後社群為參加座談的8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發放了端午粽子,其它老同志也分得了幾隻粽子。社群對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參加座談會的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及低保戶、殘疾人、精神病人分別將慰問品——粽子送上門,向他們祝賀端午佳節。

  弘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篇5

  弘揚端午精神 繼承傳統文化

  今年6月23日就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的傳統民族節日——端午節。每年的這一天,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以身殉國,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詩篇。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悲痛,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憑弔。漁夫們划起船隻,將準備好的飯糰、雞蛋、雄黃酒等食物撒進江裡,寄託哀思。因此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著名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發展來的。它凝結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凝結著一段豐盈厚重的文化。

  弘揚端午精神 繼承傳統文化就是要關愛生命、激揚精神、眷念家國。

  一、深奧傳統習俗的端午之節

  端午節實際上是二十四個節氣其中的一個天文節日,人文節日。民俗學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越人的圖騰祭祀,插艾蒲、飲雄黃、掛香囊、禳災異,都是公共衛生的原始防疫。但是中國人民代代相傳,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投江的受難日。龍舟是到水中去找尋屈原,粽子是給屈原的靈魂祭奠。屈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受難象徵,正像耶穌是以色列人的受難象徵。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年,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才思超逸,輔佐懷王。秦楚爭霸,“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主張聯齊抗秦。懷王輕信讒言,放逐屈原,與秦結盟,被秦俘虜,客死於秦。頃襄王即位,繼續親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江南,輾轉沅湘,哀吟苦憶,目睹亡國。秦將白起破郢都,滅楚國。屈原無法再活下去,自沉於汨羅江,以死殉國,時為前278年陰曆五月初五。“"端、初”同義,“五、午”"相通,端午節即為初五節。屈原之死,震動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靈魂。端午節從紀念屈原受難的節日,經過兩千三百年的綿延,發展成為尊重知識的節日,解放知識分子的節日。

  上述就是端午節的第一傳說,也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傳說當地百姓划船尋找他的遺體,又恐其死後為蛟龍所困,遂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此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民間形成吃粽子、划龍舟的風俗,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第二傳說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傳說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當然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說甚多,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二、深厚文化底蘊的端午之節

  民俗文化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深厚傳統,而民俗文化學在中國則是隨著整個社會走向現代的歷史程序而出現的,其深厚根基則是在幾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據史料記載,起源古老的節日風俗乃至一切民間習俗,它的成因一般說來總是與原始社會中一個部落、一個部族或後來的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最根本的共同願望密切相關,往往是從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最初總有一種功利目的。而當風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隨著人類世代的綿延,風俗不斷被補充、被修正,並被代代相傳。由於生存環境的變遷,後代的人們往往不能理解遠古祖先創造這些習俗活動的真正動機,遂根據各自的生存條件和狀況,對這些習俗作出新的、合乎邏輯的解說,這樣就造成了或附會了許多有關習俗的解釋性民間傳說。可見,傳說的附會總是在習俗形成之後,實際上是為了延續或加強這一習俗才發生的。端午節是中國人歷時悠久的民俗節日,它是從南方吳越地區傳播開來的祭祀龍圖騰的民俗節日,因此可以稱為龍的節日,是對龍圖騰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證明和顯示自己的“龍子”身份,以此祈求龍保佑健康與安全,從而達到驅邪、療病或禱祝豐收等等的目的。

  作者認為端午這個節日,遠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經存在,而它變為屈原的紀念日,又遠在屈原死去以後。為什麼傳說端午起源於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其根源於民眾生活的某種實際需要,而用某個傳說來解釋它。正如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踐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節發生過關係。其實,在中國的漫長曆史裡,民間流傳的端午習俗傳說一定還要更多更復雜,經過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於古籍之中。又經過多少年的流傳到今天,人們已不再把端午習俗與介子推、曹娥、勾踐並提,而只與屈原相聯絡了。不但在漢族地區如此,在少數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陸如此,在香港、澳門、臺灣,甚至在國外的華裔中也是如此。這就是說,屈原的傳說戰勝了其他所有的傳說,與端午節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聯絡。這種解釋性傳說由眾多到單一的演化過程。屈原的品質,顯然要比他們更高潔,更符合我們民族的理想。中華民族在節俗和傳說的長期流傳中,集體地選擇了屈原,是存在於一個民族集體意識的深處,存在於融匯了這個民族的心理素質、審美意識、倫理觀念乃至社會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既顯示了我們民族的崇高,也顯示了我們民族的睿智。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人們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的確,端午節從戰國時代開始,至今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它伴隨著人類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發展而變化。從早期單一的辟邪驅瘟主題,逐步發展到兼顧辟邪驅瘟和紀念先賢,兩個主題並重。其中既包含著我國古代天文學、醫學知識,也體現著人民的忠孝觀念。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端午節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質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遊戲娛樂成分特別是其中龍舟競渡遊戲逐步加強。可以說,端午節的演變過程記錄著中國人走過的歷史腳印。但必須值得國民反思的是,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申遺”之爭以中國端午節的落寞退場而告終,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羞辱,更給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敲響了警鐘。

  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農曆五月端陽,時值仲夏,陽光普照,萬物豐茂,瘟疫的危險也在悄然發展。此時尤須辟邪除瘟,防患於未然。彩繽紛的節日民俗活動,正是為了讓生命之花開得更加健康、燦爛。這是端午節最根本的使命。端午是我國一個十分古老的節日,它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時代。在兩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民創造了五彩繽紛的節日民俗活動,傳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為保護巨集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都要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三、深遠歷史意義的端午之節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沉的民族感情來源於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培育,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端午節,一個承載歷史跟現實的節日。在古代,與其說端午節是人們用來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節日,不如說是人們對遭遇悲劇命運的忠臣孝婦的同情,是對忠義以及孝道的祭奠與追隨,是人們對美好價值觀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是人們由對神靈的崇拜到對人性的尊重的一種轉變。當然,作為統治階級的帝王將相,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這種宣揚忠君愛國、仁義孝道的精神品格,自然成為他們樂意推廣的典範,在人民心中種下忠孝的種子,於是乎,端午節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維護統治的工具,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到現代,端午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我們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內涵。屈原、伍子胥的愛國,曹娥的孝道,無論哪一樣,都是值得我們永久紀念,一直傳承的。端午節成為法定節假日,說明端午節開始慢慢轉變為一種全民娛樂活動,這也是國家關注傳統文化,傳承歷史精華的又一有力證明。

  端午節實際上有三重內涵,其一是農曆五月初五正值天氣燥熱,瘟疫流行,容易生病。因此,它蘊含著清潔環境、保健養生的意義,提示人們這個時候應該關注健康了。採藥、掛艾草、蘭湯沐浴以及飲雄黃酒等節俗也逐漸形成,體現的是對生命的關懷。其二是端午節也是上古時期祭祀“龍”圖騰的日子。其三是以吃粽子、龍舟競渡、誦讀經典的節俗紀念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端午節便有了中國人傳遞愛國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意義。從今天的傳承意義上來說,端午節有三大值得弘揚的主題,那就是關愛生命、激揚精神、眷念家國。

  屈原精神是端午節的節魂,中國人民選擇屈原,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屈原是中華民族第一位偉大詩人,他以自身的高潔人格譜寫了偉大詩篇,他以偉大詩篇表現了自身的高潔人格:“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不僅“太息”,而且“掩涕”,愛得多麼深沉!雖被謗放逐,仍眷念故土不忍離去,憂國憂民休慼與共,這就是愛國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以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這樣的詩句千年傳頌,至今不息,對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很好的作用。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高潔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與惡草為伍,不與卑鄙者同流合汙,而且不受惡濁世風的習染,不隨風俯仰,不做不合理“潛規則”的俘虜,堅守節操,寧死不汙,身殉理想,九死不悔,堅貞不渝。所以說端午節歸根結底,還是祭祀屈原,這就是我們今天端午的歷史教育。我們繼承端午節的優良傳統,就是要發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應該說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協調的主導觀念中氤氳化育成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類是大自然所化生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幾十萬年的陰陽轉化化育人類,人身上有著大自然的密碼,人類和自然界有統一性。“節”是天地時氣的交合之處,是“天”“地”日月的節奏,是“人”的節奏,是連通自然節律與人生節律的“節點”。大自然有陰陽,人也要講究陰陽的消長平衡,這種理念明顯地體現在傳統節日的形成中。在古代的條件下,端午節人們灑掃庭院剷除蟲菌孳生地,用雄黃水、雄黃酒消毒,佩戴防疫健體的各種香囊荷包,採集各種藥材備用,燒藥草湯洗浴,用“艾虎” 做成炙條可以治病,用“蒲劍”可以驅蚊蠅,利用自然資源防疫防病。今天可以舊俗新用,開展全民的夏季愛國衛生大活動,這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全面提高全民素質,重鑄中華民族之魂,依然是一個急迫而又長遠的重大任務。將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民俗文化學理論知識應用於我國文化的現代化改造和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建,無疑將有助於這一任務的完成。當今,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大舉入侵,許多人沉醉於“聖誕節”、“愚人節”等洋節,滿足於麥當勞、肯德基等洋食品,漸漸淡忘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傳統節日。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民族節日在文化上的傳承。今天,我們只有用實際行動捍衛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心懷敬畏、責無旁貸,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個人修養,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