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端午節傳統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的人是我們。你知道怎麼做一份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資料1

  端午節到了,祝福“粽”動員,願你笑開顏。薪水“粽”是上漲,幹活“粽”是不忙,前途“粽”是輝煌,愛情“粽”是如糖,身體“粽”是健康!端午快樂!

  端午節送給你一個粽子簡訊,誠意裡包著一份美麗紅豆、香甜大棗、健康綠豆、金錢就像粒粒米,包在一起全歸你,裝在簡訊發給你,祝端午愉快又有趣!

  綠綠粽葉裹吉祥,喜慶節日又端陽;清清江水游龍舟,淡淡黃酒解煩憂;喜氣祝福好友送,填滿真誠情意重。祝:端午快樂,萬事吉祥!

  端午節到了,朋友的祝福悄然送至,願你事業像龍舟一樣快進,家庭像香包一樣溫馨,個性像粽葉一樣飄逸,氣勢像雄黃一樣勁霸,快樂像糯米一樣粘上就不掉。

  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簡簡單單,越久越真;好緣份久久長長,地老天荒;真誠友誼甜甜蜜蜜,叫人終身難忘。祝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到了,祝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健健康康,輕輕鬆鬆;團團圓圓,恩恩愛愛;和和美美,紅紅火火!

  偶爾的繁忙,不代表遺忘。端午節的到來,願你心情舒暢,端午節的問候,和粽子一起送上;所有的關心,凝聚成這條簡訊,祝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到了,一句平淡如水的問候,很輕;一聲平常如紙的祝福,很真;採一片清香的粽葉,包一顆香甜的粽子,裝入真情的資訊裡,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喜歡一種聲音,是輕風吹落的雨,賞識一幅丹青,是月夜點綴的星,淘醉一種氣味,是幽蘭瀰漫的香,祝福我的朋友是笑看簡訊的你,祝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祝福: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飄香時.片片葦葉片片情,天天擁有好心情,幾枚紅棗幾顆心.讓你開心又順心.鈔票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全給你!

  資料2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願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願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願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願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遊馳騁,此樂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