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的心得體會

  我們宣稱「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在此同時,不能忽略另一句話,就是「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我們宣稱「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在此同時,不能忽略另一句話,就是「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哲學為什麼會離開人生呢?如果說,哲學只是關在大學象牙塔中的一個專業研究領域,所以它離開了人生。那麼,大學中還有許多科系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嗎?它們為什麼沒有受到這樣的質疑?

  事實上,哲學的情況確實比較特別。自從哲學成為一門學科以後,「哲學史」的豐富內容就足以耗盡學生的力氣了。於是,研究哲學的人可以說出各家各派的理論,但是未必可以落實於具體的人生裡面。於是,號稱研究儒家的人,可能陷入人際關係的困境;號稱研究道家的人,可能受困於名與利的誘惑而難以自拔。至於研究法家和權威呢?他可能自己都不夠守法。

  西方哲學界的情況比起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公開宣稱:「現在很多人在談哲學,但是沒有哲學家。」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哲學家應該「身體力行」,以生活來驗證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確合理而可行。美國哲學家羅素在撰寫《西洋哲學史》時,對許多鼎鼎有名的哲學家並不客氣,下筆時難免有褒有貶。但是,他介紹到史賓諾莎時,不覺肅然起敬,因為他發現史賓諾莎可以實踐他所宣揚的理念,悄然隱居在荷蘭的小鎮,不僅與世無爭,也淡然自甘於沈思與寫作的生活。

  不過,我所謂的「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並不是指史賓諾莎那種型別而言。理由是:如果我們做到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我們早就成為完美的聖賢了。因此,我們要換個角度來看這句話。哲學不能脫離人生,是因為哲學是「對人生經驗作全面的反省」。

  問題在於:每一個人都活在某一個時代,某一個社會,並且當他思考時,他必定尚未經歷死亡。那麼,試問:誰能對人生經驗作「全面的」反省?答案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但是他必須心胸開闊,願意接受今生今世所能取得的一切經驗素材。然後,「全面的」反省,要如何進行?又會獲得何種成果?我們翻開哲學系的課程表,看到除了哲學史以外,還有:邏輯、知識論、宇宙論、形上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等。這些名稱提醒我們:哲學是要由最廣泛的角度對人生作深刻的探討,希望由此找出人生的原理,以它做為人類行為的合宜根據。

  然而,哲學史上百家爭鳴,正如莊子所云,「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意思是:天下的人大都各執一端而自以為是。看到這種紛亂的情形,誰還能判斷哪一位哲學家說的有道理呢?

  簡單的辦法,還是迴歸生活經驗。譬如,我們閱讀《論語》,面對歷代以來數百家註解,要如何取捨?一方面,要參考皓首窮經的專家的研究,讓書中的觀念可以自圓其說;另一方面,則須以經驗來作檢證,看看孔子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行得通。譬如,我在年輕時,也以為孔子對人性的看法是「人性本善」。後來稍加研究,隨即發現在先秦儒家經典中,即使是宣稱「性善」的《孟子》書中,也無法肯定「人性本善」一語。那麼,如何詮釋才合理呢?我綜合自己的心得,提出「人性向善」一語來說明儒家立場。接下來,我面臨的挑戰是:這種新的理解可以應用在今天的生活「經驗」中嗎?二十餘年下來,我欣然發現答案是肯定的。

  換言之,任何哲學理論都不能脫離具體而真實的人生。「經典」與「經驗」必須結合與配合,哲學思想才能展現活潑的生機與動力。儒家是如此,道家的學說雖然精妙,也依然是如此。西方歷代的哲學理論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哲學與人生在相互響應的過程中,為人類彰顯了精神生活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所謂「重要」,是指人生因它而具有意義,而值得我們珍惜。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