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法律的名言中國的

  中國的法律是由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這就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即它所代表的利益階層。革命和改革都是圍繞著這一主題。以下是小編為你分享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

  1 先王以明罰敕法。——《易傳·象傳·噬嗑》

  2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3 法者,治之端也。――荀況戰國《荀子·君道》

  4 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韓非戰國《韓非子·守道》

  5 水者火之備,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寬漢《鹽鐵論·申韓》

  6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歐陽修《縱惡論》

  7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8 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9 憲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0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1 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為

  12 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諸葛亮《論斬馬謖》

  13 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

  14 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15 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16 守法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處事,達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穩固。——田桑

  17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史襄哉《中華諺海》

  18 視時而立儀。《管子·國難》

  19 事斷於法。——鄧析

  20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砥石賦》

  精選

  1 聖人為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韓非子·奸劫弒臣》

  2 凡法始立必有病。――韓愈唐《錢重物輕狀》

  3 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

  4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管子戰國《管子·禁藏》

  5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6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7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漢《史記·循吏列傳》

  8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班固漢《漢書·刑法志》

  9 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傅玄晉《傅子·法刑》

  10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吳兢唐《貞觀政要·公平》

  11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歐陽修宋《劍州司理參軍董壽可大理寺丞制》

  12 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箇中道的權衡。――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政治學》

  13 政令必行,憲禁必從。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王符《潛夫論·考績》

  14 有治人,無治法。——荀子

  15 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16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17 知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害民。漢·劉安《說苑·政理》

  18 言出為箭,執法如山。——李綠園《歧路燈》

  19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

  20 大海和陸地服從宇宙,而人類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轄。――西塞羅古希臘《法律篇》

  摘抄

  1 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唐·吳兢《貞觀政要》

  2 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為公。——《管子·君臣上》

  3 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尚書》

  4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纓《格言聯壁·從政》

  5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漢《鹽鐵論·疾貪》

  6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諸葛亮三國·蜀《便宜十六策·賞罰》

  7 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尚書·大禹謨》

  8 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慎到

  9 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10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管子·明法》

  11 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歐陽修《魏樑解》

  12 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飾邪》

  13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4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鬼谷子·符言》

  15 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書》

  16 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無德,死者無怨。——《文子·自然》

  17 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18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尚書·大禹謨》

  19 誅禁不當,反受其央。——《馬王堆漢墓帛書·國次》

  20 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讎。——《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