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辨析題的型別和答題方法

  辨析題是政治高考的一種題型,辨析題的題型由辨和析兩部分組成,它的特點是有辨有析,辨析結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高中政治的辨析題分析和教你一下相關的答題技巧,歡迎大家參閱!

  

  辨是辨別判斷,析是指對判斷的說明。這種題型不僅可以考查考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而且可以考查考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這種題型難度大、要求高、區分度強,因此解讀辨析題對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尤為重要。

  辨點有三種常見的型別:

  1單向型辨析題: 一種辨點本身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客觀事實或是已公認的真理;另一種辨點與客觀規律或事實完全背道而馳。

  2正誤混合型辨析題: 這類辨析題有三種情形:

  ①命題內容總體正確,但其中包含有錯誤因素或不合理因素。

  ②命題內容總體錯誤,但其中包含有合理因素。

  ③命題的前提正確,但結論錯誤,或與之相反。

  3條件不完全式辨析題: 辨點所述觀點有合理的一面,但由於遺漏了一些方面而使得對觀點或現象闡釋得不夠全面或充分。

  判定辨點型別的過程是一個運用書本知識,結合現實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沒有牢固、紮實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沒有事事關心,日積月累的現實材料,不經過一番嚴密的邏輯推理,是無法正確區分辨點型別的。

  一、正誤混合型辨析題:

  解這類辨析題要求,首先應分別指出其合理正確的因素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是合理的、正確的即指出其合理、正確的依據;其次指出錯誤的、不正確因素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是錯誤的、不正確的即指出其錯誤的、不正確的依據。觀點錯誤或不合理,還要提出與之相對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例1:現代著名學者赫伯特 • A • 西蒙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的世界,還不如說走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2004年廣東、廣西高考

  辨析:人為的世界是主觀的。

  分析: 通過仔細閱讀背景材料,可簡單歸納為我們周圍世界都有人的技能痕跡,結合辨題,強調世界是主觀的,人改造的產物。聯絡哲學常識有關知識,人具有主觀能動力性,但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和正視客觀條件,可以發現此命題只看到人的主觀能動,而忽視了客觀條件與客觀規律對人的影響,這些是客觀的,人的實踐活動具有客觀性。由此可得此辨題合理中也包含不正確的因素,是屬於正誤混合性辨題。解此題首先要肯定合理的一面,對於合理的語言表述可以簡潔些;其次要指出其不正確的方面,結合相關原理作出祥細的分析。

  參考答案:

  ⑴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意識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識的印記,滿足人的需要。

  ⑵人們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為前提的,這種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不會因為人們的活動而消失;人的實踐活動本身也具有客觀實在性。因此“人為的世界是主觀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例2:背景材料:2006年7月1日,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多項第一。

  辨題:青藏鐵路的建成表明,人能夠改造自然,發揮主觀能動性而無所不能。

  答案:1自然界是客觀的,人們在尊重自然客觀性的前提下,能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為人類造福。青藏鐵路的建成與通車,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為人類造福的具體表現。

  2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規律的制約,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是人們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青藏鐵路的建修,離不開築路大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但其建修也必須遵循相應規律,否則不會有青藏鐵路的建成與通車。

  3由此可見,題中觀點認為人能夠改造自然是正確的,但認為發揮主觀能動性而無所不能則是錯誤的。

  例3:有人認為:“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需要加強國家的巨集觀調控,巨集觀調控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巨集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市場與國家巨集觀調控相關的知識。答好本題要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市場經濟固有的弱點和缺陷,要求加強巨集觀調控是正確的。其次是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應該是市場,最後是說明國家的巨集觀調控的手段是什麼。

  參考答案:

  1認為市場經濟有弱點和缺陷,要求加強國家的巨集觀調控是正確的。因為市場的調節作用並不是萬能的,市場也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即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後性,所以只有加強國家的巨集觀調控才能保護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2巨集觀調控對資源配置不起基礎性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3認為巨集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是錯誤的。國家巨集觀調控的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必要的行政手段,發揮巨集觀調控的總體功能。

  二、條件不完全式辨析題:

  即命題的觀點是正確的,但不全面,需要補充內容或其他理由的。命題通常認為,結論要成立必須要有題中所給的這個前提,因為這個前提本身沒有錯;命題存在的缺陷是沒有看到結論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

  解這類辨析題要求,首先,肯定命題的正確性,並簡要說明理由。其次補充其他因素和條件。就是對題目中觀點的成立需要一定的條件,而命題並沒有完出地給出條件的題目,要有針對性地補充其所需要的條件。

  例如:發展糧食生產必須擴大耕地面積。

  答案要點:⑴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沒有耕地,糧食產量就失去了基本保證。⑵發展糧食生產,重點是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改善品質。建立優質、高產、高效的糧食生產體系。為此,要加大物資和資金的投入,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⑶從全域性觀點看,部分不適合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牧、還林、還草,有利於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評析:這是一道典型的理由不全型辨析題。該題涉及的知識點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糧食是基礎的基礎,以及發展農業的途徑等。題中觀點肯定了發展糧食生產必須擴大耕地面積,但是僅靠此,農業生產實際上還處在粗放型經營階段,因此,農業要較快發展,一定要走集約型經營之路,也就是說必須依靠科技,走優質、高產、高效之路。同時,還要聯絡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觀點來進行分析,從而使回答既有理論,又能做到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應該全面,不能以片概全,犯形而上學的錯誤。

  例:2007年1月25日〈〈上海證券報〉〉報道,2006年是中聯重科的“創新年”,該公司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繼續保持生產經營各項指標的持續穩健增長,企業規模、效率和盈利、國際化水平居全國同行業領先水平。

  辨題:企業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就能經營成功。

  參考答案:

  1企業要經營成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科學管理,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對提高企業效益的作用是十分直接的,是企業搞好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2企業要經營成功,必須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只有戰略定位準確,才能順應市場、立足市場。

  3企業的信譽和形象作為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是企業所特有的。企業是否誠信,關係到企業的成敗。因此,企業要經營成功,就應誠實守信,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辨題的觀點具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