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傳統節日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民族節日,塔吉克族也不例外。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1.迄脫乞迪爾節

  “迄脫乞迪爾”是塔吉克語音譯,意為“清除煙塵”,是塔吉克人傳統的民族節日。節期在每年公曆3月,具體日期由該族宗教人士選定。節前家家戶戶都把傢什搬到屋外,用麵粉調漿在四壁上刷成美麗的花紋,以示吉祥、清潔。節日當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牽頭犛牛進屋,給它喂些饢,在它身上撒些麵粉,以此象徵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在此之後,人才能進屋並將傢什搬進屋。最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到各家祝福,人們互相拜訪,互道祝福。女人們一般在自家門口迎客,並向客人左肩灑麵粉以示吉祥。青年們唱歌跳舞,舉行賽馬、摔跤等各種體育活動。

  2.燈節

  塔吉克語音意合譯。意為“點燈節”。。流行於新疆塔什庫爾乾地區。伊斯蘭教歷八月舉行,歷時兩天。節前每家用乾草作燈蕊。製成蠟燭。節日晚上全家團聚,在房中堆積沙土。家人按輩份依次將蠟燭插入沙土中,爾後在蠟燭前祈禱。節後每家門口點、點燃一燈,象徵光明和幸福。次日晚,去家庭草地掃墓。由家長為亡故親屬各插三支蠟燭,然後共進晚餐,節日結束。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村官的互動交流平臺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

  巴羅提節燈節是塔吉克民族的節日,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舉行,共過兩天。節日從第一天的晚上拉開帷幕。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紮成火把狀,蘸上酥油或羊油製成。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炕中央擺放著一個沙盤,供插酥油燈之用。

  全家坐齊後,家長開始叫每個成員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並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酥油燈,表示興旺和吉祥。接著,每個人要伸出雙手在酥油燈前烤一下,然後祈禱,願安拉保佑一年平安。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在燈火前共進豐盛的晚餐。餐畢後,戶戶都要把棉花纏在“卡烏日”草上,紮成火把,並塗上酥油,綁在木杆上插到屋頂點著,使家家的屋頂上火光熊熊,耀人眼目。這種燈稱之為“天燈”,據說可以招來吉祥,帶來幸福。“天燈”點燃之後,全家人要肅立在屋前,仰望著“天燈”默默地祈禱,以求平安。與此同時,在自己的房門前還要點火堆驅鬼,孩子們圍繞火堆高興地觀看和跳躍。這一夜家家戶戶火光通明,人們徹夜不眠,通宵達旦地娛樂,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氛。

  第二天,開始祭祖活動。人們來到墓地,先給每座墳墓點燃三到五支酥油燈,擺上油饢和熟羊肉等祭品,還要用麩皮、麵粉、酥油等攪拌成“依德”,並把招魂燈插在盤子裡,一家老小跪在墳前向亡靈祈禱,祈求祖先顯靈保佑全家平安,消除災難。儀式結束後,各家在墓地互相交換祭祀的食品,友好地圍坐在一起進食,並互相祝賀節日。

  3.肖公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爾節春節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它的產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節日當天的清晨,每家先讓一名男孩牽頭毛驢或一條牛進屋繞行一週,主人給驢喂塊饢,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驢牽出去。然後將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著,人們在眾人推舉的“肖公”率領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領帶領下,去各家拜年。各家還用麵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麵犁等,餵給牲畜吃。直系親屬紛紛歡聚一堂。各村還舉行賽馬、刁羊、歌舞等活動。節期一般為兩天。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4.肉孜節

  塔吉克人也過肉孜節,但對這一節日卻並不十分重視。塔吉克人也作肉孜節乃瑪茲,也相互拜節,但卻不封齋。在節日來臨前,人們打掃室內外衛生,炸饊子,做點心,準備節日食品。一般在禮拜後,人們去墓地悼念亡故的親人。節日期間人們準備了十分豐盛的食品,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歡聚一堂。塔吉克人認為封齋是為了清洗罪過。對此有種種解釋,但最重要的是:是否封齋,是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主要是伊斯瑪儀派之間思想分歧之所在。關於此,塔吉克人中有許多伊斯瑪儀派的說法,或許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塔吉克人不封齋,對肉孜節亦不甚重視。封齋塔吉克語意思是“封日”或“打發日子”,意即如何度過這一天和那40天。由此可見,塔吉克人是不願意封齋的。

  5.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都隆重地歡度這一節日。

  塔吉克族過古爾邦節的習俗 與我國其他穆斯林民族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為:古爾邦節起始的傳說、節日時間、節日禮拜、用作犧牲之物的牛羊等。不同的是:他們是在自己傳統習俗以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礎上來過這一節日的。塔吉克人在1年前就開始做古爾邦節的部分準備工作了,產羔時期,每戶人家就挑選出黑眼睛、毛色純白的羔羊做上標記,作為古爾邦節的犧牲之物。節日來臨,宰殺這隻羊之前,要將它的眼睛塗抹得很漂亮,然後將其抬上屋頂宰殺,宰殺後,要將羊血塗於孩子們的額頭和麵頰,以示吉祥。羊要整煮,然後將其原封不動地送往塔吉克人的宗教活動場所加瑪艾提哈那相當於清真寺,交給有關人員。古爾邦乃瑪茲之後,眾人整齊地圍坐在餐布周圍,分食統一分配的羊肉,邊吃邊回顧一年內發生過的事,同時滿懷喜悅地憧憬未來。食畢,祈禱之後,大家三五成群地去拜節。依照習慣,節日前,家家戶戶都把房子院落打掃整修一新,並趕製節日新裝。婦女們要炸饊子,烤制油饢,製作各種糕點,購買各種糖果等食品,做過節的充分準備。節日期間姑娘媳婦不做針線活兒,不紡線。邊遠的山區一般沒有加瑪艾提哈那,牧民們在約定的地點聚齊,做古爾邦乃瑪茲,同食作為犧牲的羊肉。古爾邦節的第二天,每家都要帶上作為祭品的肉或飯食,前往墓地祭奠亡靈。

  6.皮裡克節

  皮裡克節也是獨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節日,內容豐富多彩,十分隆重。由於此節恰好在回曆的8月14—15日,因而又稱“巴拉提節”。因為“皮裡克”直譯為“燈蕊”或“燈”為整個節日的中心內容,故又稱之為“皮裡克節”可直譯“燈節”。

  皮裡克節要過兩天。第一天晚上為“家中皮裡克”。先將浸過油的棉花纏在乾草棍上,給家中的每個人做兩支油燭,做好後將油燭插在一個盛滿沙子的大盆內。夜間一家人圍坐在插有油燭的大盆周圍,主持人先做祈禱。而後呼喚每個人的名字,以知其是否在場。接著燃起油燭,誦讀經文,祈求真主賜福,一家老小也都眼望油燭,相互祝福。儀式結束後,分食節日食物。翌日,人們相互拜年,夜間舉行“墓地皮裡克”儀式。各家各戶都特意為亡故的親人殺牲並準備好各種食物,以便在夜間攜往墓地祭奠親人。墓地皮裡克點燃後,一家人蹲在地上禱告道:“祖先們,我們不會忘記你們對這一世界的貢獻、不會忘記你們偉大的亡靈,安息吧,我們不會辜負你們的遺願,願你們的亡靈佑助我們!”而後,各家各戶的人圍坐在一起,共食帶來的食物。

  從皮裡克節的形成和內容來看,其實質在於讚美火、膜拜火、借火求福。很清楚,膜拜火、讚美火併非伊斯蘭教的習俗,而是拜火教的核心思想之所在。在拜火教的聖典《阿維斯陀》中,火被神化為具有一系列社會內容的象徵物。

  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塔吉克人信仰拜火教。伊斯蘭教並不是原封不動地被接受的,而是經過與拜火教融合之後才逐漸被接受的。拜火教在塔吉克人中的遺存並非只有皮裡克節,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亦可見到,如遇到日食、月食之時,要燃起篝火;孩子呱呱墜地時,要在門檻上燃起煙火;牧民轉場時,要在棚圈四周點起煙火;病人通過點菸火祈禱攘災,在埋葬死者的當天晚上要在墳墓周圍點燈。

  7.祖吾爾節

  “祖吾爾”在塔吉克語中為“引水”之意,這個節日屬農事節日,反映了帕米爾高原的自然環境以及勤勞的塔吉克人與之相應的生產活動。塔吉克人所聚居的塔什庫爾乾地區氣候寒冷,居民稀少,冬季山水凍結,春季來臨,需要砸開冰塊,引水入渠,開耕播種。但一戶人家單獨引水開耕絕不可能,須全村人一齊出動,祖吾爾節便是在這一現實基礎上形成。每當節日臨近,須做一些準備工作,隨著春季的來臨,要在主要渠道的冰面上撒土撒土可加快冰融速度並準備好各種工具,還要烤制3個節日大饢一個留在家裡,兩個攜往引水工地。引水這天,全村人在米拉甫水官的帶領下騎馬到引水點,參加破冰修整渠道的勞動。引水入渠之後,人們聚在一起,共食帶來的節日烤饢,小孩子們則相互撩水嬉鬧。之後,人們共同祈禱,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接著,人們舉行隆重的叨羊、賽馬等活動,慶祝引水節,這時,全村一片歡騰。

  節日過後便開始耕種。有一時期,這個節日被認為是揮霍浪費而被取消,實行責任制後,不但恢復了這一傳統節日,還添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並且除去了部分與時代精神不相符合的內容。

  8.鐵合木祖瓦斯提節

  “鐵合木祖瓦斯提”為塔吉克語,意思是“播種”或“開始播種”,故又稱“耕種節”。這一節日緊接引水節。時間是正式播種的第一天。

  過這一節日,各家農戶先要烤饢,還要做一種叫做“代力亞”的飯將大麥碾碎煮熟和壓碎的乾酪混合在一起做成的一種飯。鄰里相互拜節,當前來拜節的人出門時,婦女跟隨其後出來灑水,以祈求豐收。還將喂牛的麵糰飼料捏成耕牛及犁具形狀喂牛,然後象徵性地在口袋裝點種子,請富有農作經驗的老農向地裡撒種。撒種時還要燒點菸。,一人撒種時,其餘人都將衣襟寬寬地撩起,讓種子落進懷內,並要將這種子帶回去。然後請一位有福氣的老婆婆坐於地中間,一個人象徵性地圍繞她轉圈並翻挖土地,而後,人們相互分發剩在口袋裡的種子。耕種期間,整個村子充滿了互助協作的氣氛,人際關係非常融洽。

  總的看來,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種類多,內容豐富,形式也較複雜。有的反映了塔吉克人自古以來有關自然、社會、人際關係的哲學觀念,有的反映了塔吉克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形式,有的反映了塔吉克人的各種生產活動,這些節日的活動也反映出了塔吉克人的美學觀念、道德觀念和有關社會生活的知識和經驗。

  塔吉克介紹

  塔吉克族以善騎著稱。刁羊、 “掛波齊” 馬球等馬上游戲競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愛的群眾體育、娛樂活動。塔吉克族重禮節,熱情好客。對來訪的賓客或要求投宿的過路人,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歡迎,竭誠款待。通常是要選一隻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滿意,才牽出去宰殺、烹煮。用餐時,主人先敬客人一碗羊肉湯,再端上大盤的“手扒羊肉” 。客人若先從盤中取一塊獻給忙碌的女主人,主人將更加高興。接著,主人要先將羊頭獻給席間最尊貴的客人,待客人割下一塊肉時,再把夾著羊尾油的羊肝分別獻給各位客人,以示敬重。之後,大家開始蘸鹽水吃肉。為增添席間的歡樂氣氛,青年人要競相比賽折羊骨,即用雙手握住油滑的羊腿骨輪流用力折。這是技巧和力氣的較量,折斷者受到大家熱烈地稱讚。

  塔吉克族風俗禁忌

  生活在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了許多禁忌,這些禁忌代表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

  在肉食方面他們不吃病死、打死的牲畜和動物的血,並忌食豬、馬、驢、狗、騾等家畜的肉,同時也不食狼、熊、狐、兔等野味。他們對牲畜特別愛惜,禁止用腳踢、棒打羊、牛等牲畜,並不得騎馬穿過羊群或接近羊圈,並忌羊在產羔時去觀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這兩日也不償還欠別人得債務,所以這兩日他們也不去討債務,別人也不來買畜或還債。

  對糧食和食鹽特別愛惜,對用腳踩食鹽和食品的人,被認為是罪人。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揀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對長者尊敬,對幼小扶持幫助,對朋友忠誠,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否則就要受到輿論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