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適合看的教育孩子的書籍
在教育問題上,幾乎所有家長的出發點都是愛孩子,想對孩子好,但是往往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為了幫助家長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家長教育孩子要看的書籍,希望可以幫到你!
家長教育孩子要看的書籍
1、《野獸國》
作者:莫里斯·桑達克
繪本講述了一個頑皮、和媽媽鬥嘴的小男孩,通過自己的想象,在野獸國裡找到了發洩野性、釋放情緒的機會,最終情緒平和的又回到了現實世界。作者通過這一人物的刻畫告訴我們: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愉快幸福、那麼脆弱,他們也有恐懼、害怕、不滿、憤怒等消極情緒,這些情感普遍存在於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面對這些情感,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通過想象的方式來釋放。舉一例子,孩子上醫院打針害怕醫生,於是他會把這種情感轉移到自己的遊戲中,通過想象自己是醫生給布娃娃打針來疏解消極情緒。
孩子的身上有著屬於他們的天性:好奇、活力、野性……但是從大人的角度來看,變成了破壞、製造麻煩、打亂秩序。前段時間聽到一媽媽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知道做一個小孩子有多難。這句話當時讓我很震撼,心想這個媽媽是懂孩子的。這句話沒有責備、沒有鼓勵,只傳達了最簡單的理解和共鳴。最後想告訴所有的父母,孩子們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在想象的世界裡,他們所苦惱的那些情感會慢慢得到疏解,並使他們得到滿足,就像《野獸國》裡的馬克斯一樣。
2、《最厲害的妖怪》、《比利得到三顆星》、《小寶貝呢》
作者:佩特·哈金斯
這是關於“比利”的系列書,他的一系列行為讓所有成人大跌眼鏡。比如他之所以會得到“壞寶寶”比賽的冠軍,是因為他咬了評審員的腳;奶奶來他家拜訪,卻不見他人影,大家循著比利的腳印來到廚房,卻發現媽媽拌好的巧克力蛋糕原料被打翻了,往前走發現爸爸的工作室被油漆弄得慘不忍睹……可是讓所有人驚訝的是,在這當中沒有責罵,奶奶還以欣賞的角度,誇獎比利是在幫忙家務、學畫畫、練習使用剪刀……
這是一類站在孩子角度描寫的書,孩子們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跟隨著比利的種種行為得到了滿足和釋放,因此也特別受到廣大孩子的歡迎。有的父母擔心這類書會讓孩子有樣學樣,其實不然,觀看比利的種種行為,是讓現實中受到壓制的孩子帶來野性的釋放、獲得滿足。對於大人來說,能夠意識到破壞和創造、秩序與限制,往往就是一念之間,從而更理解孩子的世界、反思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3《愛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作者:約翰·伯寧罕
這本書前半段講述了一個普通的男孩愛德華,如何在成人的指責下,變本加厲,成了大人眼中最恐怖的男孩。後半段,還是那個愛德華,卻因為大人的肯定和欣賞,他開始有了轉變,雖然他還是偶爾有點亂、有點搗亂、有點邋遢……但,他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愛的男孩。
這本書通過前後的對比告訴我們: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們愛折騰、不按常理出牌、貪玩等等,促使一個孩子成長的是我們成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天性,如果成人能夠變換一下角度,看到的將是一個不一樣的孩子。舉一例子,孩子把新買的小汽車拆了,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故意搞破壞,懂孩子的家長則會覺得這是孩子在探索汽車的內部構造。所以說,觀念不同,方式則不同。
家長教育孩子的建議
1、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2、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3、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4、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5、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家長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項
自由度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很多家長聽到“自由”這個觀念時會大吃一驚:給自由,那孩子不就無法無天了?對“愛”的恐懼就是對自由的恐懼,直接的反應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典型方式是包辦、控制和嚴厲管制。“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愛和溺愛不是一個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和批評。
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家長,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溺愛”是一種“反愛”,它會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沒主見、窩裡橫等。
愛則是給孩子自由,培養其獨立性,基礎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所以父母想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放手”的原則就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跡,儘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尊重感
“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孩子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於作業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容,幾乎都伴隨著“慢點”“注意點”“小心點”之類的提醒。
我們的習俗是過度表達關心,否則會被認為是冷漠。但請誠實地想一想,當我們提醒別人“慢點”或“小心”時,是針對認為對方需要提醒,還是更多地為了表示我們在關心對方?難道一個人嗆了一下還不懂得小心,還會嗆第二口?上臺階絆了一下還會絆第二下?
最高的禮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麼和做點什麼,而是得體和有分寸,以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為原則。
孩子吃東西不小心嗆了,其實只需要咳嗽一小會兒就沒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關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夥成年人只顧表達自己的關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給孩子添多少堵,製造多少尷尬!
當孩子覺得自己丟了面子、顯得很傻時,有的孩子會用發火的方式企圖找回面子,而一個特別敏感內向的孩子,什麼也不說,默默承受了這些憋屈,才更可憐。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向孩子表達過度關心,造成孩子尷尬,繼而會引發孩子的不愉快情緒。所以,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為情。
金錢觀
內心豐盈的孩子不會對亂花錢上癮
孩子將來會不會亂花錢,關鍵在兩點:一是家長的榜樣做得如何;二是他內心有沒有物質上的匱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總會得體地處理一切生活問題,內心豐盈的孩子不會對亂花錢上癮。
人活著就是謀求快樂和幸福,不要把錢看得太重。錢是為生活而服務的,不要把節儉當成生活的首要原則。
過度節約實質上就是過度看重錢,這是一種內在匱乏感的表現,是對生活終極目標的迷失。如果家長過度節儉,恐怕孩子將來會形成吝嗇的毛病,或者因為從小形成匱乏感,對物質反而有很大的貪慾。
父母對待金錢的態度會耳濡目染地傳遞給孩子。如果家長在生活中沒有表現出對金錢的崇拜和追逐,而僅僅是當作生活的一種工具,那麼孩子也會學著家長的樣子去處理與金錢的關係。
讓孩子內心擁有豐足感,他才會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於形成健康的金錢觀。
人可以賦予財富以某種善惡性質,但財富本身並不會改變人的善惡。比如,讓孩子來支配壓歲錢“鉅款”並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錢是“死”的,真正能影響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長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係。現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於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但到底給孩子的“教育”是什麼,家長之間差別巨大。這個差別,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這些會決定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良弓。
無論都市或鄉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1.家庭教育的勵志書籍推薦
2.優秀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3.家長關於教育孩子心得體會有哪些
4.家長教育孩子需要看的書
5.家庭教育孩子的書籍推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