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平常在家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家庭教育是門深奧的課程,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需要家長不斷探索學習。那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家長平常在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家長平常在家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讓孩子保持快樂的心情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我就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我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把這些玩具送給其它小夥伴。同時也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務活動。培養他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另外我也會抽些時間陪孩子玩足球、騎腳踏車、練武術……,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二、有目的的壓力訓練

  我的孩子相對比較膽小、怯懦,我有時會給予他一定的壓力。比如孩子在6歲前我帶他去兒童樂園,在裡面根本就沒有敢玩的東西,他不敢玩滑梯、不敢騎小車、不敢坐飛機,常常只是拉著我的手默默地坐在旁邊看別的孩子玩,臉上倒也滿是幸福的模樣。這種時候他媽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她甚至知足地告訴自己“膽小也不純粹是件壞事,至少這種孩子比較容易管教,不會闖禍。”

  可我就就不能這樣了,在這種時候我就要扮演“惡人”的角色,一點點用利誘、用威逼、用各種手段迫使孩子挑戰自己的心理極限。當然,也不能操之過急,常常要循序漸進一步步來。這樣一來孩子不容易反感,二來他可以從容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並以此來抵消恐懼的心理。

  三、始終用科學的觀點解釋事物

  在童話裡小老虎可能會和小白兔做好朋友,小花貓也可以與老鼠一起快樂地玩耍,天上打雷下雨則是雷公雷母在吵架,……可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又被告知一切都不是這樣。別說小孩了,有時連他媽媽都會覺得迷惑,“為什麼要把童話編成這個樣子啊,搞得我都分不清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還有些時候他媽媽為了管教方便,平白地拿出大灰狼、大老虎來恐嚇孩子,或是說什麼“不聽說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於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對黑暗、對動物、甚至對警察生出了沒來由地恐懼,而這種恐懼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種時候又要當爸爸的出馬了。我需要一直以科學的觀點來詮釋一切,並且明白無誤地告訴孩子這個才是事實。科學,是戰勝心理障礙最好的法寶。

  四、避免情緒化影響孩子

  父母因為工作或生活中的事務的影響,情緒經常會大起大落,波動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孩子的管理尺度也會有很大的彈性。心情好的時候孩子把房子拆了也沒關係;而心情不好時,孩子玩水弄溼了地板都變得忍無可忍。要儘量不讓孩子受到成人情緒變化的影響,我們同時要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不讓情緒過多地影響自己的行為與心情。比如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冷處理,無論他痛哭流淚還是摔打玩具,都置之不理,並阻止家裡其它人去哄、去勸;比如在孩子情緒失控時給他一定的個人空間,讓孩子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等等。

  家長平常在家教育孩子的建議

  健康的身體: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而體育運動則是提高身體素質的最佳途徑,體育更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意志力,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因此我們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堅持每天一到兩個小時的戶外體育運動。

  保護好奇心:孩子從小就有很強的好奇心,愛管“閒事”,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對此作為家長的我們應保持足夠的耐心,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什麼問題,儘可能的給出滿意的答案或陪他一起尋找結論。保護好他的好奇心,以便孩子將來對未知世界有更強烈的求知慾。

  溝通及鼓勵:生活中我們儘可能多的與孩子進行溝通,給他鼓勵,陪他玩耍,做他的好夥伴,每天放學都會問他幾個同樣的問題,睡覺前都是我們暢談聊天的時間,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每天都能看到一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道德及人格:孩子的道德品質就像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言傳身教極為重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求自己儘可能做到尊重他人、與人友善、正直公正、遵守秩序、助人為樂、對錯分明。每當孩子做錯事情,我們都會具體指出並與之溝通,直到他明白為止;反之,做了一件好事或有進步的事我們也會給予表揚和鼓勵。

  家長平常在家教育孩子的技巧

  一、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

  當孩子在上學之前,父母基本上都包辦了很多事情,從起床到睡覺,基本上都是依靠父母完成的。但是隨時孩子年齡的增長,她的動手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強。從小學開始,我們已經要求她每天起床自己穿衣服,吃早飯,整理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東西要擺放整齊,養成她良好的生活習慣。放學後慢慢要求她自己能夠獨立的完成作業,檢查功課,整理書包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校裡教導她懂禮貌,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在生活中要行為得體,舉止要文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激發孩子的興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發現她喜歡聽故事、看故事書,所以我買了很多的童話書、寓言書。當她還不識字的時候,我會念給她聽,讓她看插話理解幫帶的內容。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慢慢的教她自己閱讀,雖然有些字還不認識,但是通過拼讀基本上已慢慢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因為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是學生終生受益。而且每次看完一個故事,我還會讓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雖然有些不是很完整,但是這也是培養孩子表達和思維的方法。

  三、培養孩子時間概念

  有沒有家長和我同感,有時候叫孩子複習功課,她可能津津有味地看書本後面的插圖;一聽到其它聲響,注意力就被吸引過去了。經常提醒和督促孩子觀察什麼、注意什麼、思考什麼;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要使孩子逐漸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一心兩用。所以我給孩子訂一個作息時間表,幾點鐘起床,起床後幹什麼,幾點鐘上學,幾點鐘看書聽廣播,幾點鐘睡覺,讓孩子活動、行為有一定的目的性。慢慢地就成為了一種習慣。而不用很費力的再去盯著她,這樣孩子和父母就會覺得輕鬆很多。

  四、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因為普遍的都是獨生子女,有時候看到孩子一個人獨自在玩,也沒有可以說話的同伴,我也能感受她的孤獨。所以我有空會帶她去參加一些社會的實踐活動,比如去草莓園裡摘草莓,她就知道原來草莓是這樣長出來的,會小心翼翼的一個個的放好帶回家給長輩;去參加烘焙培養班,讓她自己動手做小餅乾,還學會如何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去星期八小鎮體驗各種角色的扮演,比如說做小醫生、做小育嬰師,作理髮師,等等。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讓孩子體驗到平時生活中學不到的東西,更有利於她的成長。

1.作為父母應該要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2.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總結

3.優秀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4.家長鼓勵孩子學習的正確方法

5.家長本人教育孩子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