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瑪旁雍錯導遊詞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位於阿里普蘭縣境內。瑪旁雍錯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面積412平方公里,潮面海拔為4587米,湖水深達77米,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讚美過她。如藏族民歌裡唱道:

  金瓶似的小山,山上雖然沒有寺,美麗風景已夠我喜歡; 明鏡似的西海,海中雖然沒有龍,碧綠的海水已將我留戀; 歌中的西海,也就是聖湖。因為,它地處西藏眾湖最西部,稱之為“西海”。2000多年前,印度傑出詩人迦梨陀娑,很有可能就到過瑪旁雍錯,在其著名的長篇抒情詩《雲使》裡,用飽蘸熱情的筆觸,描繪了湖畔的山川景色,蟲、魚、鳥、獸等在其詩裡,都躍然生輝,栩栩如生。

  瑪旁雍錯,之所以叫作“聖湖”,有兩層意思:其一,因湖水源於雪山融化的冰雪,被視為佛祖賜給人間的甘露;其二,唐朝高僧奘類在《大唐西域記》中稱之為王母娘娘和隨從遊樂的“西天瑤池“。 在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傳說,我給大家講講流傳最多的兩種說法。這個故事說的是很久以前,這裡沒有湖,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沙灘。灘中居住著無數的貧民,他們整天處在飢餓的深淵之中。後來,這裡來了個有智慧又善良的人。他為拯救飢餓的人們,從南方運來許多米發給貧民。他年復一年地搬運,眾人也年復一年地吃。最後,淘米水積成了湖,民眾也終於得救了,因此,這人也做了這裡的國王。國王勵精圖治,從沒有虧待過黎民百姓。人 們為了紀念國王,給用淘米水積成的湖,取名為無虧湖。“瑪旁”在藏語裡意思為不敗,無人能勝,也可理解為“無虧”。 另一個故事,是說很久以前,在此湖以東不遠處,有個美麗的國度,國王叫嘎慶達瓦。他有一個美如天仙的王后,她的名字叫色瓊尼瑪。夫妻恩愛,共同生育了一男一女。 然而,王子、公主還沒長大成人,死神匆匆帶走了母后。色瓊尼瑪別腦死時,斷斷續續地對王子、公主說:“你們的阿媽恐怕不行了。可憐的孩子,你們要記住,以後如遇到危難時,就到湖邊來搖響法鼓。”剛說完就永遠閉上了眼。 國王嘎慶達瓦,將王后的遺體扔進了碧綠的湖中,並取名為“扔母湖”,即瑪旁雍錯。以後不久,國王被一個荒山野鬼變成的女人迷住了,簡直迷得神魂顛倒。那可惡的女人佯病臥床,並讓國王去挖王子和公主的心給她吃。王子和公主嚇得直奔湖邊,轉湖哭喊母后。此時,國王追至湖邊,準備要取兒女的心。王子和公主按照母后。臨終時的遺囑,搖響了法鼓。湖中,突然衝出一個黑衣黑騎的巨人,把瘋狂的國王擋了回去。 自此以後,可憐的姐弟倆沿著湖不停地走,一邊轉湖,一邊喊著母后名字。他們走了很久,很久。根據這個傳說,藏民族的轉湖習俗或許就是從此開始的。迄今,眾人所踏上 的那80多公里的轉湖路,也許,最早就是由王子和公主踩出來的呢。 另據經文記載,“聖湖”底下有108個泉眼,上有廣財龍王的龍宮,宮中聚集著世界上眾多的財寶。而宮前長著高大繁茂的“贊布扎西”神樹,可以覆蓋凡天下界,給人們帶來吉祥與歡慶。因而,能來此朝拜的人,繞湖一週,便能撿到乾魚、五彩石子或湖鳥的羽毛,並堅信這是龍王的賞賜,今後人的一生將財源廣進,故將湖以龍王名字取名為“瑪旁錯”。11世紀,佛教和苯教展開激烈的搏鬥,曾在湖邊鬥法,以佛教的勝利告終,故更名為“瑪旁雍錯”,藏語意為“永恆不敗之湖”,以此來紀念戰爭的勝利。 和岡仁波齊一樣,瑪旁雍錯是世界上眾多宗教教派所奉拜的聖湖。佛教經書講:瑪旁雍錯是世界上的“神湖”之王。湖水由岡底斯山冰雪融化而來,極為清澈,可見水中魚群,湖水甘例,被教徒們視為勝樂大尊賜給人類的甘露,因而是“聖水”。這“聖水”不僅能清洗肌膚上的汙垢,清除人們心靈上的煩惱,洗掉“五毒”貪、痴、嗔、怠、妒,喝了“聖水”還可以消除各種病痛,益壽延 年。

  瑪旁雍錯,形如滿月,湖畔共有四大浴門。東為蓮花浴門,南為香甜浴門,西為去汙浴門,北為信仰浴門。當地有種說法:神湖四方出四樣東西,東方出五色沙土,含口即化,藏語叫“奇瑪內阿”;南方出聖水,藏語叫“曲吉增布”;西方出一種香草,藏語叫“錯柏”;北方出五色石頭,藏語叫“底無內阿”。所以凡來此敬香朝拜的信徒,要用湖水洗頭、洗身,以求祛災除病。 湖岸周圍有八座寺廟及遺址。東面有止貢色熱龍寺。聶果寺是薩迦派俄爾欽貢噶倫珠修建,據傳阿底峽尊者轉湖時,在這停留幾天,並建一“擦康”。南面有楚古寺,屬格魯派。 說瑪旁雍錯每年藏曆十一月三十日或十二月初封凍,直到次年二月三十日或三月十三日解凍。但是,封凍之後和解凍之前,在楚古寺附近總是先出現一小塊水域,故叫“楚古”,意為“浴門”。西面有果祖寺,據說阿底峽轉湖時在寺內修行洞中修行7天,後來果倉哇也在此修行3個月,在聖湖開創不丹噶舉派的歷史,故名“果祖”,意為“開始”。西北面有吉烏寺,相傳蓮花生大師在西藏傳教54年後,公元876年10月降服羅剎時,在此修行7日,在岩石上留有大師的腳印,並從聖湖龍宮迎請大師塑像及一個橢圓形礦石。孜傑寺是釋迦牟尼佛為五百羅漢講經修行之地。

  由噶舉派高僧桑結堅贊修建的,但後毀於戰亂,如今只有幾座修行洞和寺廟遺址。北面有朗那寺,屬不丹噶舉派,此寺位於象鼻形山麓,朗那”意為“象鼻”,故得名。東北面有本日寺,屬格魯派。相傳,米拉日巴同納若奔瓊鬥法,米拉日巴獲勝,納若奔瓊要求給他能看到岡底斯山的一處修行地,米拉日巴就把一手雪拋向東面的一座山上,故此山頂僅有一點積雪。 湖周圍的野生動植物有4000餘種,其中100多種可作藥。湖裡的魚在西藏享有盛名。經科學化驗,聖湖的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湖底也含有豐富的礦產。 與聖湖瑪旁雍錯相距10公里的是鬼湖拉昂錯,屬微鹹水湖。據考證,拉昂錯與瑪旁雍錯曾經相連,後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兩個湖。至今兩湖間還有一河相通,聖湖的水可 以流到鬼湖中。 鬼湖同聖湖一樣,也是美麗的高原湖泊,且北面湖底相通,為什麼一湖美名遠揚,另一湖卻名聲醜惡呢? 原來,鬼湖是鹹水湖,人畜不能飲用;交通又不便,需讓人繞湖遠行。所以出於實用觀點被打人另冊。此外,極為有趣的是,聖湖寧靜如處子,水波不興,而鬼湖卻時常波濤洶湧,無人敢去。大自然就是這般神奇,連在一起的兩湖,竟如此不同。

  大家看,鬼湖看起來卻比神湖更神。從納木那尼峰後騰起的雲霧猶如把陽光都吸走了,湖面上籠罩著一層潮溼而詭祕的氣氛。鬼湖中有一個小島,據說島上有一小寺,每年冬天,湖面封凍結冰,寺中的喇嘛才與外界有所聯絡。“聖湖”與“鬼湖”卻都是鳥的天堂。

  二

  瑪旁雍錯Lake Manasarovar在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城東35公里、崗仁波齊峰之南。其周圍自然風景非常美麗,自古以來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聖地“世界中心”,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地所稱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象雄大藏經,俱舍論》中所記載的“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聖湖之母瑪旁雍措。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北為獅泉河。“瑪旁雍措”--“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藏語裡“瑪旁”就是不敗,無不勝的意思。

  瑪旁雍措最早名為“瑪垂”,或“瑪垂措”,是雍仲本教中廣財龍王的名字。佛教經典說四大神湖中原有四大龍王,起初他們總是興風作浪,危害人民。到了唐代藏王赤松德贊時期,蓮花生大顯神通,收服了四大龍王,使他們皈依佛法,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的四大護法神。從此“瑪垂措”也易名為“瑪旁雍措”,有時寫作“瑪法木措”,藏語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湖”。

  據說瑪旁雍措是最聖潔的湖,是勝樂大尊賜與人間的甘露,聖水可以清洗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她是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聖地中最古老,最神聖的地方,她是心靈中盡善盡美的湖,她是這個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眾神的香格里拉,萬物之極樂世界

  在雍仲本教的教義中,瑪旁雍措被說成是龍神的宮殿。本教中的“龍”是藏語klu的漢譯,與漢文化“龍”的概念有所不同。

  漢族所說的“龍”常常是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的特定動物。本教的“龍”並不以某種動物為原型,而是可以幻化為多種不同動物的人格神。它可以是魚,也可以是蛇。本教經典《十萬龍經》將它描述為人身蛇頭、人身馬頭、人身獅頭、人身熊頭等。在很多壁畫、唐卡上,它往往是以美人魚的形象出現,人頭蛇尾或人頭魚尾,十分漂亮。

  藏族對龍神的崇拜由來已久。傳說在託託日年贊之前的贊普,都是與龍女婚配的,著名的格薩爾王也是天神與龍女結合後生下的兒子。正是本教祖師辛饒米沃切與龍女結合生下女兒以後,龍女才不再害人。本教最原始的經典《黑·白·花十萬龍經》說水中有五百座龍王殿,住在裡面的龍神像人類一樣在水底生兒育女,守著珍珠、珊瑚、九眼珠、鬆耳石等,過著富裕美滿的日子。人們要想發財,就得供奉龍神。

  在西藏,早期的本教徒稱它為“瑪垂措”,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於是以龍王之名“瑪垂”命名。它在藏語中意為“永恆不敗之湖”。曲尼多吉所著《瑪旁雍措概說》中是這樣介紹湖的形成的:瑪旁雍措誕生之前,曾有一位菩薩心腸的國王木崩,在去往叢林的路上看到樂人們生老病死的苦狀,便求教於其師:這些痛苦應屬賢明君子嗎?答道:應屬於所有芸芸眾生。國王便請教解除痛苦之法。答道:惟有佈施。於是國王令人修了許多房子並邀請樂所有貧苦受難者為他們提供為期12年的溫飽。隨著燒飯的淘米水愈聚愈多,12年的光陰便成就了一個湖泊。

  宗教歷史傳說

  瑪旁雍措得名於11世紀在此湖畔進行的一場宗教大戰,它在藏語中意為“不可戰勝的湖泊”。沿湖而建的佛寺甚多,現存8座。

  《象雄大藏經》記載的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聖湖之母瑪旁雍措。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北為獅泉河。“瑪旁雍措”--“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藏語裡“瑪旁”就是不敗,無不勝的意思。

  崗仁波齊峰和瑪旁雍措湖被譽為神山、聖湖的教派有: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教。

  有的藏文史料認為此湖即漢族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瑤池,湖水是"聖水",佛經謂"破壞與再生神"溼婆與其妻雪山神女常於此湖浴水嬉戲。梵語稱此湖為瑪那薩羅沃。阿里地區旅遊部門在神山聖湖周圍接待朝聖者和遊客分別設有三個營地。

  早期的本教教徒稱它為“瑪垂措”,傳說湖的四邊有四個洗浴門,東為蓮花門。西為去汙門,北為信仰門,南為香甜門,朝聖者繞湖一週到每個門洗浴,便能消除各種罪過。又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如能捕得一條魚、揀到一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鷗鳥的一根羽毛,將一生生活美滿。另外時常有人取下身上的金銀首飾,唸唸有詞地拋入湖中,以示虔誠。

  公元11世紀,便把已經沿用了很多世紀的“瑪垂措”佛教化為“瑪旁雍措”,即“永恆不敗之碧玉湖”。湖水源於岡底斯山的冰雪。相傳“聖湖”的水能 洗掉人們心靈上的“五毒”貪、嗔、痴、怠、嫉,在湖口沐浴淨身,靈魂得以洗禮,肌膚得以潔淨。

  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觀認為,四條流過印度大陸的河流發源於瑪旁雍措,分別是Indus,Ganges,Sutlej和Brahmaputra,實際上只有Sutlej的源頭是瑪旁雍措,不過其它河的源頭也在附近。

  佛教徒認為,瑪旁雍措是最聖潔的湖,是勝樂大尊賜予人間的甘露,聖水可以清洗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她是象雄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聖地中最古老,最神聖的地方,她是心靈中盡善盡美的湖,她是這個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眾神的香格里拉。萬物之極樂世界。

  在印度的神話中,瑪旁雍措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為他的兒子在神山苦行後需要一個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會在轉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長頭轉,並不下水。至於旅行者,雖然在最溫暖的時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邊的風很大,但還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風霜和內心的不安。

  很多書籍和經典描寫瑪旁雍措的水“像珍珠一樣”,喝了以後能洗脫“百世罪孽”,幾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會稱讚瑪旁雍措的水“很甜”。

  從古至今,當人們提到崗底斯山時,自然不會忘記位於其腳下的瑪旁湖那誘人的傳說,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因為,作為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崗底斯山,實際上不能排除包括瑪旁湖在內的周圍其它的景觀,它們應該成為崗底斯這座“文化山”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在與崗底斯山息息相關的歷史背後,它還有它自己獨立而神祕的文化現象。

  無獨有偶,在崗底斯山除了瑪旁湖外,還有一面小湖,那就是楞伽湖。與瑪旁湖相比,在歷史上位於瑪旁湖西面的楞伽湖則一直較受冷落,也不為一般人所知。這可能有諸多的原因。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人認為它是羅剎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羅摩衍那的故事》中誘拐美女斯達的九頭羅剎王就住在這裡。儘管看上去它與瑪旁湖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但一些旅遊者聲稱他們在此湖邊遇到一引起不吉利的徵兆。湖邊除了有座叫蔡切的寺廟常有旅遊者前去觀光、朝拜外,沒有轉經的道路。另外一個原因是,此湖周圍沒有溫泉可以沐浴。在冬季湖周圍氣候寒冷,景色荒涼,僅就面積而言,楞伽湖也比瑪旁湖小,只有70平方公里。同時楞伽湖形狀不美。它唯一的一個優勢是湖中有兩個島嶼。這兩個島嶼中,一個叫拉覺託,是野鳥的棲息地。另一個叫託布色瑪。據說本世紀初曾有一位來自康區的佛僧在此獨身一人隱閉修持達七年之久。

  佛教徒還認為,瑪旁湖和楞伽湖分別代表光明或陽性和黑暗或陰性。但他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一條湖底的河道相互溝通的。相傳,曾經在瑪旁湖中有兩條金魚,有一次它們之間發生了衝突,進行了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其中的一條金魚招架不住便鑿開了一條河道流到楞伽湖中。人們認為兩湖之間的相互流通是件吉祥之事,如果河道乾涸,兩湖之間中斷來往會引起人間的災禍。

  三

  瑪旁雍措位於岡仁波欽東南,清澈的湖水與藍天相映,令人感到它的博大與坦蕩。周圍雪山簇擁,遠峰隱約迷茫,山光水色,出神入化。難怪大唐高僧玄奘在所著《大唐西域記》裡稱它為“西天瑤池”。浩翰、寧靜、清澈的瑪旁雍錯與岡仁波欽神山齊名,其海拔4587米,面積400多平方公里,最大深度77米,若論其大,其深,其高,瑪旁雍錯都難躋身於青藏高原的眾湖“之最”。但在高原湖泊之國中,它被尊為至高至貴的王后,被苯教、藏傳佛教、印度教等多個宗教同奉為聖湖,是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最負盛名的湖泊之一。信徒們認為,瑪旁雍錯是佛主賜給人們的甘露,它能清除人們肌膚上的汙穢,能洗淨人心靈上的五毒,更能延年益壽。因此,凡來轉湖之人莫不在此洗浴,之後還要取些湖水帶回去,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

  瑪旁雍措的四周有八座寺廟,以即烏、楚古兩寺最為有名。離聖湖不遠的扎達布惹寺是一個神聖的去處,寺裡供有高僧的腳印,寺周遍布形似各處佛教名山的風化石林,加以這裡的泉滑地貌,使這座寺廟聲名遠揚。凡來神山聖湖朝聖者,於轉山繞湖之後必來此朝拜。

  瑪旁雍措的湖水彷彿盪漾在久遠古老的人類之初,它精神的聖淨賦予人們無盡的虔誠。

  根據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觀,四條流過印度大陸的河流發源於瑪旁雍錯,分別是Indus,Ganges,Sutlei和Brahmaputra,實際上只有Sutlej的源頭是瑪旁雍錯,不過其它河的源頭也在附近。

  在印度的神話中,瑪旁雍錯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為他的兒子在神山苦行後需要一個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會在轉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長頭轉,並不下水。至於旅行者,雖然在最溫暖的時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邊的風很大,但還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風霜和內心的不安,所以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赤條條的傢伙以飛快的速度奔向湖水,然後以更快的速度奔將回來。

  很多書籍和經典描寫瑪旁雍錯的水“像珍珠一樣”,喝了以後能洗脫“百世罪孽”,幾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會稱讚瑪旁雍錯的水“很甜”。試著嘗一下,的確有點甜意。好廠,到此打住,不要真的以為聖湖的水可以不消毒就喝。不管聖湖的水聽上去有多麼神聖,隨意飲用的代價就是一次次地衝向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