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育部部長的公開信

  領導機關、群眾團體或個人針對某一問題寫給有關物件的公開信。這類公開信有的是表揚,有的是批評,有的是倡導好風氣,有的是提出建議。那麼你知道是怎麼寫的嗎?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範文一

  尊敬的部長:

  我叫XXX,懷著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真誠愛惜,我飽含著淚水給您寫信。我要對您說的是:英語熱、語文冷讓人心悸,再這樣下去,語文真危險!

  今天是除夕佳節,我去陝西黃陵縣的橋山祭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離開黃帝陵時,聽到一個家長這樣教育他的孩子:“下學期一定要參加劍橋少兒英語,要是英語不好的話,將來肯定考不上大學;即便考上大學,通不過英語等級考試,也拿不到學位……”

  聽完這話,我的心很悲涼。英語在許多領域 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主流語言,倡導全民從小學英語本身沒有錯,這一波全民學英語的浪潮總讓我聯想起歷史上的全民大鍊鋼鐵。中國如此之大,讓所有人一擁而上地去做同一件具體的事情實在是不智之舉。全民英語熱語文冷的背後,折射出重英輕漢這一文化短腿的現實,語文在現實中的衰微,表露出人們對本國文化的自卑。

  語言文化的作用,首先是實用。離開了實用而談語言,就是“博物館語言”,必然要在現實生活中萎縮。事實上,許多人學習英語並不是在於今後的實用,而是為了應付考試。讓所有的人從小強制接受 “雙語教育”,學不好英語不讓上大學之類的做法,至少有些過份。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一個人運用母語水平的高低,體現出這個人具體的思想能力。在美國各級學校的考試中,英語毫無疑問是最為重要的專案,超過了數學和外語的重要性。從SAT到GRE,不管是上大學也好,讀研究生也好,大家首先看的是英語水平。英文好不好,在英語社會中成為一個人的教養和訓練水平的標誌。可惜,在中國各類學校的考試中,語文考試成了與數學和英語平分秋色的學科,並沒有什麼獨特的重要。

  歷史和現實證明:使用同一語言文化的群體容易結成一個社會群體,語言文是維護國家統一的一個重要構件。遺憾的是,我們這個以漢語為紐帶聯絡民族感情的國家,現在卻大力提倡學英語,至少是重英輕漢,這樣下去,是不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的。

  當然,我不是說要廢英語、尊語文。只有保證語言的多樣性,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為此,我以一個普通新聞工作者和語文愛好者的雙重身份,建議教育部:調整各級考試製度中的重英輕漢的現象。具體為:調整各級考試中語文和英語的分值比例,將現行高考中英語和語文各150分的比例,調整為語文200分、英語100分;將現行中考中英語和語文各120分的比例,調整為語文140分、英語100分。

  我認為,提倡全民學習語文,再多的宣傳,可能也抵不上考試製度改革的引導作用大。只有讓考試指揮棒發揮巨集觀調控作用,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扭轉英語熱、語文冷的現狀,才能從儘快實現復興國學這一巨集偉目標。

  一介書生的感言,不一定完全正確,請您批評指正。

  遙祝:

  春節快樂!

  此致

  敬禮!

  XXX

  XXXX年XX月XX日

  範文二

  尊敬的部長先生:

  請原諒我用這樣一種方式與您溝通。作為一介草民,我不知道除了這種方式,還有什麼辦法,能使您看到或者即使您看不到、但更多的人能看到我一直想對中國教育發的這番感慨。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父親牽著我的手,走過一棟房子,從那裡傳來朗朗的讀書聲,他告訴我:這是學校。我問他:學校是幹什麼的?父親說:學校是給人靈魂的地方。我那時不懂什麼叫靈魂,但我知道那一定是神聖的地方。後來我上小學了,父母又告訴我:學校,是改變我一生命運的地方。13歲那年,開始了,我不得不離開心愛的教室。我記得,當我離開學校時,心裡的悽楚無法用語言形容:我不知道離開這個給人靈魂的地方,未來命運將如何?我們這一代人都從那一年開始中斷了學業,我們的命運也因此充滿坎坷,因而我們有一個統一的稱呼:老三屆。

  也許正是因為經歷了中國最戲劇化的那一段歷史,也許正是因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中斷教育而下鄉的特殊經歷,讓我遲早有一天要來評說中國的教育。

  寫這封信時,正值2005年年末。就在整整一百年前,光緒皇帝一紙詔書,廢除了科舉。自此,承載了中國文人幾千年夢想的科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然而,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有一個培養與選拔人才的教育體系,於是,從那時開始,另一種教育體制——學校教育與考試製度主導了中國整整一個世紀。

  從1901年清政府下《興學詔》,令各省設大學堂,各府設中學堂,各州設小學堂開始,中國近代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向全國公佈並實施了基於考試製度的教育體制。至此,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農業時代的教育,發生了轉折。

  如果我們回顧人類教育的歷史,20世紀的教育是迄今為止對文明推動最大的一段時期,人類工業文明基本上就是靠這種教育體系來支撐的。而在整整一個世紀的學校教育中,中國與別的國家不同的是,經歷了“”這個特殊階段,使原有的教育體系嘎然而止。這個特殊階段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能很多年後,才能看清楚,但它對教育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毀滅性的。而1977年恢復高考,則是對中國近代影響最大的事件之一。從恢復高考到現在,已是30年過去了,在這30年中,中國的教育是怎樣演變的呢?它又是怎樣地影響了中國的文明程序呢?

  部長先生,恕我才疏學淺,因而對中國教育和近年來的教育改革,有許多困惑之處,想在此向您請教。

  首先,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16年教育,基本上是傳授許多沒什麼實用價值的垃圾知識。我們上學是為什麼?僅僅為學知識、為學習而學習嗎?

  您可能認為我這話說得太極端,有否定一切之嫌。那好,咱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垃圾知識。我認為:凡是過時的、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就是垃圾知識。我當記者多年,採訪過的人,大概也近千了吧。他們大多是有文化的人,每當採訪結束時,我常常會順便問一句與採訪不相干的問題教育,是我心中的一個結,所以我一直不能釋懷:“你覺得你在學校這十幾年學的東西里,有多少對你一生的工作或生活有用?”您知道人們通常怎麼回答我嗎?答案驚人的一致:不到1%!

  我至今想不明白:為什麼人人都要化十幾年的時間去學那些一輩子用不著的知識呢?僅僅是為學習而學習嗎?人生苦短,要知道,這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十幾年的青春、時間與精力呀!

  我記得剛結束那會兒,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過去,我們將人生分為3塊兒——上學、工作和退休。我們認為年少時學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就夠我們吃一輩子。畢業了,甭管是中專還是大學,找個專業對口的工作,這輩子就OK了。

  不知為什麼,好像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一直有一種盲目的“學習崇拜”——認為只要博學,就能有飯吃,不愁找不到工作,所謂“開卷有益"。不過,我一直在懷疑“開卷有益"這事兒:據說英國100多年前就曾有過這麼一位書痴叫阿克頓。這廝別無所長,就是特愛學習,且博聞強記。碰巧他還有幸生在了富裕人家,家中藏書多達18萬冊!據說這阿克頓絕非等閒人物,腦瓜很靈,幾乎過目成誦!算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富五車。

  這個博學的傢伙活到68歲才翹辯子——身後怎樣呢?一篇論文也沒有留下,也沒提出過任何有創造性的見解——那一腦袋瓜子的學問就這樣白白地隨他進了墳墓!過去中國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之說,連他們英國人也為阿克頓惋惜,說他是“讀書的悲劇”。

  然而,這樣的悲劇,在中國,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過去,這種悲劇頗具個人色彩,無非多幾個中國的阿克頓罷了。而在今天,這種悲劇已經演變成一種社會現象了。

  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從事了30多年教育工作的老校長這樣評價今天的中小學教育:“在經過12年的教育以後,假如不能考上大學,學生們所學的考試知識在社會上基本沒有什麼用途,也將在他們離開學校後很快被忘記,這毫無疑問是最大的教育浪費。”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教育浪費”這個字眼兒。

  2006年5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一名博士生跳樓身亡了。這個從山西農村出來的苦孩子,非常努力,她不僅獲得了吳玉章獎,研究成果也是同級學生中最多的。4天后,她就將參加論文答辯,拿到博士證書了……可就在這個結骨眼兒上,她選擇了放棄生命。據報載,她雖然“在學術上頗有成就”,但已經40歲的她找工作卻很困難,幾次碰釘子後,她選擇了死亡,留下一個13歲的兒子和也正在讀博士的丈夫。這位女博士的一位同學說:“大齡女博士的壓力太大了。55歲退休,還能幹幾年?而且她有家有口,單位要解決的東西太多。我感覺她是為了改變命運把全部寶都押上了,但現在的情況她不能接受。”

  寒窗苦讀這麼多年,難道就為了這縱身一跳?博士找工作尚且如此,那大學生呢?過去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只要畢業,就不愁沒飯碗,哪兒都搶。現在可沒這好事了,大學畢業找工作越來越困難。我的朋友親戚中,不少人的孩子都是這兩年大學畢業。唉喲,當爹媽愁的!找工作這費勁哪,即使名校畢業的,能找個月薪1000多元的工作就不錯。

  據萬事達卡國際組織2006年的調查,京、滬、穗三地大學生平均月收入只有707元——這不跟北京保姆掙得一樣多嗎!據我所知,熟練的保姆月薪能拿1000多,還管吃管住哪!就在不久前,四川大學生物系的研究生黃豔,居然也到家政服務公司尋求一份作保姆的工作!那則新聞這樣寫道:“儘管黃豔表示選擇做保姆並未侮辱她的學歷,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目前就業壓力下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畢竟,沒有一個人當初考大學時就為了今後當保姆。”

  這些年,關於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還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零起薪。就是白乾活兒,不拿工資!有的不願意這樣,索性畢業好幾年了就是不工作,讓爹媽養著。自從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孝順”這事兒就倒著來了:都是老的孝敬小的了!我就想不通,不是有不少拿高薪的白領嗎?怎麼我身邊朋友親戚的孩子都沒“混出個人樣兒”呢?

  要說這小的學了那麼多年,倒讓老的養著,這臉上也過不去呀!怎麼辦呢?總不能都去考研吧,那是容易的事嗎?得下多少功夫啊!於是有人回過頭上技校——白領當不成,就當藍領吧。這兩年又出現了大學畢業“回爐”上技校的怪事兒!據說2006年僅廣州便有3000多個“剛出象牙塔又進技校門”的大學生,“回爐”已不是個別現象,且快速“升溫”!

  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2006年,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表示: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

  普通勞動者?保姆算嗎?零起薪?當技工?東北新聞網有一篇針對這則新聞的評論,作者說:我不反對大學生成為普通勞動者,但我認為,教育部在向大學生及其家長提出這種要求之前,必須回答這樣三個問題:

  首先,做普通勞動者能收回上大學的成本嗎?現在一個學生讀到大學至少要花十五六萬,而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平均月薪則在一千元以下。這麼低的工資,收回成本看起來是沒什麼指望的。不能收回成本,實際上就等於學生家長用自己的血汗錢補貼用工企業,賠本的買賣誰願意幹?孩子上大學欠的錢怎麼還?助學貸款怎麼還?

  成本問題之外,普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現在也非常不盡如人意。他們休息的權利,獲得報酬的權利,病、傷退休之後得到保障的權利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落實。這種狀況是任何一個受過完備教育的人都很難忍受的,在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就把大學生往普通勞動者中間趕,教育部不覺得有點強人所難嗎?

  下略

  紅網更是發表評論,題目是“中國大學:收費精英化,就業大眾化?”

  關於教育成本的爭論,不由讓人想起民國時期。“七七事變”之前,中國經濟雖然落後,卻由於政局從軍閥混戰走向統一,經濟發展很快,那時大學生畢業的起薪,按民國政府的統一月薪為80銀元,最低的也是50銀元,而以50銀元所能購買的物品來折算的話,大致相當於現在的3000元人民幣。可以這麼說,只要大學畢業,就是最低收入,也能“中產”了。而大學一年的學費呢,是22銀元,也就是現在的1000多元!

  按說,做普通勞動者也應該。但我們寒窗苦讀了那麼多年,總得學以致用吧?可現在不光是就業難,即使就了業,也很少有人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據說這是“擴招”導致的,我覺得這觀點有點牽強:現在分明有很多工作找不到合適的人來幹哪!現在有多少新行業、新企業為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發愁哇。

  既然上學讀書是這樣一件高成本、低效益、得不償失的事兒,我們又為什麼要上這學呢?

  據說在一次教學改革論證會上,當時的國務院副李嵐清問在座的專家:昆明世博會共有多少個國家參加?專家都搖頭。李嵐清副說:“不要說你們,就是我作為組委會的主任,我也回答不上來。但這個問題居然出現在學生的考試試卷中,你們說,記住了這個‘知識’有意思嗎?”

  我們老百姓真作難哪:不學這“沒意思”的知識吧,就通不過考試;學吧,這“沒意思”的東西裝了一肚子,到哪兒找合適的工作?

  這兩年,有關北大畢業生的新聞頗為熱鬧:先是一個去賣肉了,後來又一個去賣糖葫蘆了,鬧得沸沸揚揚。

  北大?那是什麼大學呀?那是咱們中國頂了尖兒的大學!年年中國各地的高考狀元,不都是讓北大、清華給收編去了嗎?說實在的,咱老百姓就活個面子!若是誰家孩子能考上北大、清華,當爹媽的,臉上多有光彩啊,祖墳上都冒煙!北大畢業生?那是幾億人裡邊的尖兒!現在可好,這些個“尖兒”竟然去賣糖葫蘆了!

  ——哦,好的教育資源都讓你們享受了,到頭來你們又去賣肉,賣糖蘆了!中國人不吃糖葫蘆能死嗎?既然你賣糖葫蘆這是任何一個民工都幹了這事兒,犯不著霸佔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啊!你幹嘛要上北大呀?

  更為戲劇性的是,前不久,一位北大畢業生更是直截了當地寫了一篇文章,叫作《我是北大培養的廢物》。據說這篇文章成為“一塌糊塗BBS”網站當時最熱門的帖子,很多網站都轉載了這篇文章。

  別看該廢物名不見經傳,卻頗有能量,在中國掀起過兩場不大不小的文字。除了《我是北大培養的廢物》,在網上興風作浪之外,這廝還寫過一本書《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把應試教育的典型人物“哈佛女孩”捎帶手也“置疑”了一番!

  該廢物在文章中說:“我是1997年從北大畢業的,我告訴大家,那年,我們系畢業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99%都是廢物。我認識的很多北大校友現在都混得慘不忍睹……這些人不僅丟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計也成問題。”

  他說:“我的許多言辭可能比較激烈。但對於浮躁的人會有好處。本來,廢物是個很主觀的說法,是一種感覺,但很多人都糾纏於這個概念,我不妨多說幾句。對於國家而言,能力低下,缺乏創造能力的是廢物。對於社會而言,自私愚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是廢物。對於個體而言,缺乏境界,生活委瑣,營營苟苟的人是廢物。對於個體而言,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頑固迂腐的人是廢物。對於個體而言,缺乏信仰,渾渾噩噩的人是廢物。對於大學生而言,去做毫無創造性的工作,做民工一般的工作是廢物。對於北大畢業生而言,缺乏以上任何一條都是廢物。”

  該廢物姓蕭,在《實話實說》欄目作過策劃,我剛好有機會在一個朋友那裡見到了他。小夥子一表人才,而且思維十分敏銳。

  我們的談話基本上是圍繞“廢物”這個話題,我問他:“你為什麼想到寫這樣一篇文章?”

  他說:“我是大學混出來的,比較瞭解大學。”

  我實在難以理解:“你真覺得自己是廢物嗎?”這麼出色的……廢物?

  他這樣回答:“中國人這麼刻苦,沒命地學,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不是廢物又是什麼?我覺得之所以沒成廢物,是因為我畢業後學了很多東西。如果你學了十幾年,就是為了賣肉的話,那又何必呢?”

  我反問他:“那你認為什麼樣的人不是廢物呢?”

  他說:“起碼要具備3點:1、很強的謀生能力。2、人文素質。3、社會責任感。我認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與實際脫節的問題。現在的工作越來越個性化了,新技術不斷湧現,到學生畢業時所學的東西就已經與現實脫節了。”

  他還說:“教育領域是既得利益,如果真改革了,教師們就沒飯碗了,他們不教垃圾知識,誰給他們錢?於是就不斷惡性迴圈。咱們就說著名編劇鄒靜之吧,不過是個工人,下了幾年鄉,但文化積澱很深,才能寫出那麼多好劇本來。現在本科學編劇的那麼多,有幾個寫出來的?我們這學上的,天天讀書,倒把文化的精華丟失了。我也想搞創作,但沒有文化積澱。我是那一年唐山的高考狀元,考試從來橫掃,可是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自己也不過有點小聰明而已,根本不是什麼過去想象的人才!”

  小蕭是到了《實話實說》欄目組後,才有脫胎換骨的感覺。他發現這個團隊裡的人們的知識面和他完全不一樣,方知天外有天。後來,他離開了《實話實說》,就索性不工作了,幹什麼?看書!開始補哲學這一課。有了網路,他的眼界就更開闊了。他對我說:“我整個人,是到三十歲才蛻變了,沒有網際網路,我這輩子就算交待了。尋找真理是很難的,包括北大的老師,他們沒有啟蒙意識,還是灌輸的意識。是《實話實說》讓我意識到社會責任。”

  北大廢物?這讓一直有名校崇拜意識的中國人太不能接受啦!於是便有那好事的記者去證實這件事,該記者採訪了一位2001年畢業的北大學生中文系姓龔的學生,沒想到這位北大的“尖兒”也是想也沒想,就斬釘截鐵地回答:“沒錯,我也是廢物。”

  該記者還是不死心,轉而又採訪了另一名校——清華自動化系的一個學生,這位清華的“尖兒”談到這個問題時,顯得溫和一些。他表示,本科畢業後將繼續讀研:“班上的同學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讀研和出國兩條路,找工作的很少。”

  為啥?逃避就業壓力!這位清華的“尖兒”說:“社會上一提到清華的學生,就覺得應該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資,有很好的出路,其實不是的。”他說:繼續深造不過是不使自己變成“廢物”的有效方式之一。

  這位記者最後的結論是:這些曾經的“高考狀元”究竟是怎樣從“精英”變成“廢物”的,這位清華學生和他的同學始終都沒想通。

  為什麼沒想通?誰敢懷疑教育呀!

  寒窗苦讀的這些年,誰不是靠死記硬背,題山題海中轉腰子來“過關斬將”的?就為了那塊就業的“敲門磚”,滿腦子都灌的是未來工作用不上、且又索然無味的過剩知識,能不成廢物嗎?

  “尖兒”們的遭遇,讓我心中不免生出這樣的感慨:教育,恰恰是無法對比、也無法評價的,不像工廠的產品,次品在對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因此,教育者不管做得如何,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說:教育改革是成功的。即使孩子們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成了“廢物”,也沒有人敢去懷疑教育。

  不久前,還差一年就畢業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王垠退了學,這個年少輕狂的傢伙,把自己的光輝前途拋棄了不說,還寫了個“萬言書”,把中國教育給埋汰了一番:說中國教育一再扼殺學生創造力。“我已經完全看透了中國教育的失敗”,“中國教育已經成為埋沒人才的禍首”,“我今天要對這個系統大聲地說一聲‘不!’”

  據說他退學的原因有二,一是不認同清華的博士生培養模式,二是不願意充當導師掙錢的工具。

  瞧瞧,真正站出來置疑教育、到處給中國教育抹黑的,恰恰是我們教育培養的這些“尖兒”們!不過,這也讓我感到一絲欣喜:到底是尖兒呀,他們的過人之處,也正是體現在這種批判精神,這種追求真理的眼光和勇氣上!同樣是被灌輸了十幾年的垃圾知識,他們卻能脫穎而出,理性地反觀與批判孕育了他們靈魂的這種教育,真讓我覺得中國未來有望!

  順便說一句,賣肉和賣糖葫蘆的那二位,據說被媒體爆光後,得到社會各界的援助,於是二位因禍得福,都有了一份鐵飯碗的工作,眾人皆大歡喜。這是教育的幸呢,還是不幸?

  我困惑的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只為考試而存在了。難道我們教育的目地就是培養孩子們嫻熟的考試技巧?

  這些年,高考已經成了中國教育最大的一個“結”,一個斯芬克斯之謎。這個謎,從改革開放、恢復高考以來,就纏著我們,而且越纏越緊。

  本來,高考不過是一次大學選拔新生的考試——教育資源有限,當然得讓“尖兒”們享受好的教育資源啊!可要是所有人都擠破頭去當這“尖兒”,事情就不妙了!可憐的是孩子們,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進入被塑造成“尖兒”的激烈競爭中:他們不得不忍受各種學前教育的折磨,鋼琴、唐詩、幼兒園還要上雙語的……所有孩子都奔著精英路線成長,最好的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留學……這些年,全社會都圍著高考轉。分數,不僅維繫學生的未來,也成了教師的價值所在,成了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更是很多家長的人生目標……高考,是許多人改變一生命運的惟一方式,於是,分數成了所有人的指揮棒,輕而易舉地把我們大家都給綁架了!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成了中國獨特的一道風景……當我們從小學熬到大學畢業,不知要經歷多少考試!一路過關斬將地考過來,我們就變成了什麼?變成了優秀的答題機器!

  沒有誰強迫我們這樣苦自己,是我們自個兒要這樣的:我們從骨子裡就天生一種對考試的敬畏:無權無勢的老百姓,除了考試,還有什麼能改變命運?

  看看中國古時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說如《西廂記》之類,那裡面你就可以找到註解:才子若是不能高中狀元,鶯鶯小姐還不早鑽進了別人的鴛鴦帳?連自由戀愛的資格都沒有!若是當年梁山伯能夠高中狀元,那祝英臺何至於把自己的小命也搭上?別以為“化蝶”那事兒多浪漫,那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

  小時候,只要晚上鬧著不睡覺,我姥姥就會摟著我說:“小燕燕我的小名哪,姥姥給你講個故事。”在姥姥的故事裡,英雄最後都是金榜題名的。那情節,我能背出來:寒窗苦讀,進京趕考,然後窮困潦倒,然後被妓女所救,紅袖添香,夜夜伴讀,最後狀元及弟,榮歸故里,光宗耀祖,紅顏知已也成了誥命夫人,皆大歡喜。縱然是千難萬險,一俟高中狀元,便全都化險為夷。中不了狀元,有多大能耐都沒戲!打小兒我就知道,中國舊文人的全部理想,俱在那金榜之上!

  別看科舉已經讓光緒皇帝給廢了100年了,但狀元情結,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今年重慶一所學校因為出了市高考狀元,他們的游泳池就貼著這樣的廣告詞:遊清澈池水,沾狀元靈氣。好嘛,連游泳都能沾上狀元氣!

  今天,我們已經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式:上了重點中學,才能上名牌大學,才有好工作、好未來。

  有誰沒深刻地感受到文憑帶來的好處:評職稱、晉級、分房,哪一項跟文憑沒關係?此外,人事關係、戶口等一系列的“複雜手續”和這些手續後面跟著的地位、福利,不是也跟文憑有關嗎?不光是你自個兒的命運,你的所有親人的命運可能都跟你的文憑連著呢!即使你有權力、有關係,也得有個文憑墊底兒,要不遲早讓人事部門給“考察”下來,你看看現在的大小官員,哪個不是學歷高得嚇人?有幾個不是博士?反正現在這文憑真真假假的,就是累得吐了血,就是使上渾身解數,使上不那麼光明的手段,也得撓持這麼一個!

  這文憑,承載了太多本該與它無關的利益,人們怎麼能不趨之若鶩?當高考被人們越抬越高時,教育也被誘入一個誤區:我們的教育只為考試而存在,只以考試為目地,卻把原本的目的——培養人才給忽略了!

  所有人都被裹挾著,只能走一條道兒:死記硬背,題山題海中轉腰子!你再有能耐,沒文憑,也沒人敢要你!於是,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網路時代,甭管世界怎樣改變,我們還是在被動地等待被灌輸知識,甚至被灌輸垃圾知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考試!

  我們漸漸掌握了嫻熟的考試技巧,學習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卻越來越差了;個個“全面發展”,吹拉彈唱、詩詞歌賦皆會,而真正的文化修養、審美與情趣卻越來越低俗;外語證書拿了一個又一個,不僅不能用英文寫作任何東西,基本的語言能力與文化根基卻越來越差……缺乏理性、道德滑坡、意志薄弱、身體羸弱、不愛勞動、社會適應性差……考試,就是這樣塑造了我們!

  傑出的考試能力,真能在今後改變我們的命運?這種能力,我們一生能用上幾次?

  我時常憂慮地想:這麼多年了,連網路都在中國普及十年了!我們這個民族,卻還在為那些毫無意義的考試付出沉重的代價!如果我們的孩子將來什麼能力都沒有,就剩下一種能力——應付考試的能力,難道我們就靠這個來實現現代化?來與別的國家競爭?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據說在瑞士這個歐洲最富裕的國家,百分之七十的初中生畢業以後就不再繼續讀書了,直接進入職業高中,學習做手錶、做軍刀、做皮鞋。瑞士是一個以技術為最高價值的國家,一般人職高畢業後,就能找到一份待遇豐厚的工作,享受美好的生活,犯不著再苦吃苦扒地鑽營高學歷。我就搞不懂:怎麼人家經濟還那麼發達、沒文憑還能活得那麼滋潤呢?在中國試試,做手錶?一個月能掙上200元就不錯,養得活自個兒嗎?

  此致

  敬禮!

  XXX

  XXXX年XX月XX日

  範文三

  部長先生:

  您好,從我懂事起,因為不斷受到有識之士和學校老師的教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關注國家大事的習慣。我記得最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抗美援朝時,為了給志願軍供應在戰壕裡吃的方便食品,我們幾個小夥伴硬是要和大人們一道切胡蘿蔔片,烤胡蘿蔔幹,硬是要用小扁擔挑著一點胡蘿蔔乾和大人們一道往集中點上送,由於人小擔子重跟不上大人們的隊伍,我們幾個小孩子硬是多走了十幾里路而把胡蘿蔔幹送到鄰鄉的集中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逐漸開始深入思考在自己周圍發生發現的一些情況和問題,進而探究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與方法,這種習慣堅持到後來,還常將一些自己經長時間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和周圍的朋友們、同學們研討並將一些得到大家贊同的現象,解決問題的方案、方法以寫信的方式向各級決策部門甚至中央的決策機構提出建議和意見,例如:

  1、1977年高考恢復後,隨著高考熱的不斷升溫,全國各地各種各樣針對高考的複習資料鋪天蓋地而來,針對這種情況我做了三項調查,搞了一項針對數學的實驗,據此又提出瞭解決方案,然後於1984年給國家教委郵信反映,與此同時將相應稿件郵太原日報,事隔一年多沒有音訊,後來在國家教委下發不許亂編亂印各種複習資料的通知後不久,太原日報於1986年2月25日將這一稿件摘編刊發。

  2、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針對高考中存在的問題,改革的方向和方案進行了潛心的研究,於80年代末成文,在與多人進一步研討後於90年代初將文稿郵發國家教育部。在等待無果的情況下,又將文稿改編,賦名《烈日炎炎話考試》投《科學之友》雜誌社,之後刊發於該雜誌的1993年第九期。當時在文中就對高考改革提出了六大建議:其一、首先應徹底打破一次考試定命運的現狀,增加招生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尤其是全國或各省市的各級各類重點學校,在訂出一些招生原則後,可以放手讓各校自己取生。其二、減少考試科目,增加應考科目的題量和考試時間。考題要新穎活潑,增加考核求異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檢驗創造力的試題。如果條件允許,還可設計一些檢查意志、情感的專案,以及一些需要考生之間互相協作才能完成的課題。其三、克服當前各科試題間分界太嚴的弊端,增加各學科之間能相互滲透、知識之間能夠互相綜合的試題,試題不一定要求學生全部答完,只要求學生選取其中80%或90%,選中的試題完全答對即可得滿分。其四、成立專門的考試機構,興建專門供考試使用的場所,變現在的統一招生為各級各類學校委託考試機構進行考核的委託招生,這樣做有利於各校對人才的不同需求組織出適應性針對性更強的各類試題和考試方法。其五、改變當前集中於夏季招生的考試安排。可以通過專門的考試機構,應用專用的場所常年進行招考工作。其六、將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引入招考工作中。例如,可以利用電視和錄影對考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考核。利用電子計算機,請考生設計物理、化學、生物課的實驗程式,改變現在的被動實驗為操作和設計實驗。

  有興趣的人士,可據此時間和改革措施和國家教委後來陸續出臺的相關方案進行對照。但是現在這些改革並沒有完全實現或體現了建議中的初衷。

  3、隨著房改方案的陸續出臺,我就認為這一方案不適合教育系統其他系統因未深入研究過所以不好隨便下結論。比如學院、學校的宿舍就建在院、校之內或院、校近旁,這是為方便教師和教職工生活而設,設想都將其賣給現在職工且可繼承,那麼過十年、二十年後,宿舍內還有沒有現職職工,而新的工作人員卻需另處買房等一系列問題。針對發現的這一情況,當時曾提出以下方案:現有宿舍按院、校規模不足的可投資補足,並留有適當空餘的機動房,租給或無償提供給現有教職工居住,教職工調動,關係一走就交回房屋因調人單位也會有人員調動,何況還有機動房機動,每個人的住房公積金按國家政策每年存入個人賬戶,至退休前後,每個人可按自己的具體情況在本地或其他地方購買適當的商品房。 4、因為我曾在農村上過一段小學,所以多年來一直思考農村教育中存在的教學點分散,教師難以發揮應有作用,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等等問題,終於在1984年設計出了一種解決方案:集中建立寄宿制學校,將分散的教學點集中形成規模辦學具體得失分析因限於篇幅,這兒就不多講了。同樣這些方案成文後,也給國家教委郵發了信件。

  還有其他一些問題如:

  1.1986年就在太原市特級教師評議會上提出考核教師的六條標準:學、導、管、動、悟、靈機,這一發言當場就引起轟動。

  2.高校學制改革問題。

  3.近三十年來,一直研究≤成功、成才、成功≥現改名為雙成教育工程的教改專案,該專案有三專案標:①品德修養目標因子;②情感目標因子即非智力因素問題,本人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80年代初期成文、並在山西省的太原或其他城市多次作專題講演,之後相應文稿於1983年由太原日報等報刊雜誌刊發,並被評為省優秀論文;③智慧目標因子。

  在此三專案標之後,又提供了四十多個在教學活動中能具體實施的操作因子,供第一線的老師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用,其目的就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可以具體操作的方法,給學生開創各種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成才,併為其一生的不斷成功奠基。≤雙成教育工程≥以學生終生受益為目標,以能力培養為基本原則,以多元激勵手段為機制,以開放式輕鬆教學為主線,以使每個學生都有進步和發展為宗旨。這一實驗專案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社會上的熱情關注,省、市電視臺、山西日報、山西青年報、太原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作了報道相應文稿於2003年被山西省教育廳評為省優秀論文一等獎,該專案推出前和推出後,在部分學校、部分班級的具體實踐中,教師教的輕鬆愉快,學生學的輕鬆愉快,能輕鬆應付現在各階段的各級各類考試只是最起碼的要求和最低目標,許多老師都為考試後學生的出色表現而驚奇。可惜這一專案給教育部反映無迴音,基層教育部門無人支援,一直由個人在這兒艱難維持。

  4.初、高中的教材問題,也是我多年關注研究的課題,解放以來,歷次出版的教材,普遍存在下面的十幾方面問題。諸如:⑴知識性、觀念性錯誤⑵敘述繁瑣⑶總體較難較深⑷體例格式觀念僵化⑸充斥絕對化觀念和認識⑹分析、觀察問題的片面性⑺許多內容枯燥無味⑻充斥一些早應淘汰的內容⑼遠離生活⑽脫離實際⑾遠離社會⑿灌輸知識為主等等問題。這樣的教材僅是給師生提供知識的資料,培養解題機器的工具,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各種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更談不上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培養,至於激發學生潛能的問題就更談不上了。近幾年來,全國陸續有十幾套新教材出版,但以上談到的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在這些教材中出現的新問題,例如某套數學教材中,對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問題,書中給出了一個註解,現照抄如下:①b2-4ac<0時,方程無解。還有如某教材中講:某林場樹木最高達30米,則此林場樹木的高度y是一個隨機變數,它可以取0,30內的一切值,……。這樣的隨機變數叫做連續型隨機變數。是否應改為:它可以近似地看作可以取0,30內的一切值,……。這樣的變數也可以近似地看成為連續型隨機變數,因為“是”、“不是”、“近似地看成”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新教材中出現的諸如此類問題,反映了相關人員數學素養的欠缺及對教材作用認識的不足,使教材在很多地方錯失了絕好的培養學生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然也喪失了開展創造性活動的契機。而作為教育部來講,應將重點放在發動全國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為教材的編寫獻計獻策,或發現能夠編寫出優秀教材的人才參與教材的編寫工作,努力編出更好的教科書。

  還有一些其他問題,如國有企業改革方案,甚至奧林匹克某些運動專案的改革:聯合國增常改革等許多問題,因與教育系統無直接關係,這就不談了。

  20多年來,自己一直堅持給有關部門寫信提建議,甚至我的徒弟們在全面瞭解了≤雙成教育工程≥和教材編寫方案及部分編寫體例後,也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些情況,並多次建議有關部門吸收參與教材的編寫工作,參與高考改革的研究工作,但是這些信一封封都如石沉大海,在這種情況下,只好採取寫公開信的方法,我就不信千呼萬喚能一直無人理睬。

  此致

  敬禮!

  XXX

  XX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