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大圖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綿延性和鮮明的發散性。你知道怎麼做傳統文化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圖片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一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二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三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四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五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圖六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的資料

  中國傳統節日

  六月初六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訊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孃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孃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傳統文化資料

  【太師】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

  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樑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

  談遷重寫《國榷》

  【傳統故事】談遷是明朝末年的窮秀才,他歷盡千辛萬苦,花費27年時間,寫出了一部關於明朝的史書,並將其定名為《國榷》。不料,就在書稿完成後不久的一個晚上,談遷家裡鬧賊了。小偷見談遷家裡沒什麼可偷的,就順手把談遷的書稿拿走了。變遷發現書稿丟失了,不禁痛哭流涕。這一年,他已經53歲了。但談遷很快就振作起來,並對自己說:“我的手還在,怎麼能這麼消沉呢?”於是他決定重新寫《國榷》。4年過去了,談遷終於重新寫出了一本《國榷》。這部書資料翔實,內容完備,成為後世學者研究明史的必讀之書。

  【人生感悟】一介窮書生,用27年的時間編纂史書,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他53歲那年,書稿丟失,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心境是何等悲痛。但談遷並沒有消沉,再一次重寫《國榷》,成為了千古美談。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去應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難、挫折、失敗就惆悵、迷惘、灰心喪氣,這是軟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