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手抄報精美模板

 傳統文化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關於傳統文化手抄報你會做了嗎?小編專門收集了傳統文化手抄報素材,希望大家喜歡!

  簡單的傳統文化手抄報

  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

  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春節、元宵節 、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

  節日的發展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節日的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讓傳統文化經典流行起來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名片,我國的傳統文化,更是華夏民族積澱數千年的瑰寶。古詩詞作為文化精粹,在小學教材裡卻遭遇邊緣化危機,習近平主席對此表示:“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經典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傳承中弘揚,在發揚中光大。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這些朗朗上口而又合轍押韻的文字出自清代文學家李漁的《笠翁對韻》。幾千字詞歷數自然現象到歷史典故,曾經牙牙學語的孩童人人都能背誦,而今卻不為大眾熟知。古典詩詞歌賦,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珍貴記憶,一旦棄之如敝屣,勢必割裂傳統文化根脈,這在西方文化潮湧下民眾傳統觀念日漸淡漠的今天,尤為令人心痛。眾多年輕人熱衷託福雅思而鮮見翻閱四書五經,作為文化傳統重要載體的民俗節日一再被“庸俗化”,傳統文化經典被無知的人們惡搞甚至毀壞,這座數千年燦若星辰的巨大寶藏無奈被深埋。當我們指責世風日下、道德滑坡、精神貧瘠的現實時,才發現我們與傳統文化中道德的浸染和薰陶已漸行漸遠。

  中國經濟起飛之後,需要文化的同步繁榮。新興文化價值相較於龐大的傳統經典,如溪流之於江河,孤木之於森林。無論是諸子百家經典著作,還是民間古典詩詞散文,傳統經典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史、哲知識,乃至科學藝術價值,我們能從中深深體會到古代先賢數千年積累下來的人生態度、政治理想、生活原則和道德理念等文化。紮根於傳統經典,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才能大力夯實大國崛起的文化基礎。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立黨興國理念,將“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作為幹部踐行職責方法,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作為修身養德的座右銘,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匯聚古人智慧結晶;同時敞開胸懷,相容幷蓄,不斷學習吸收其他文化優秀成果,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一點點掃清發展中的障礙和惡性現象生存的土壤。

  傳統文化需要流行,但不能被誤讀。博物館裡的文物、歷史長河的人物、古籍裡的文字都可以通過現代手段“活”起來,重新被現代人所熟悉。然而,一窩蜂地開辦“少兒讀經班”,博人眼球的“開筆破蒙”,甚至借“復興”之名行“復古”之實,純為牟利或宣傳封建迷信,則可以休矣。當傳統遇上流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真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在弘揚傳播中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