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發展前景

  目前,中國動漫產業尚處於初級階段,未來我國的動漫產業會是如何發展的呢?下文是,歡迎閱讀!

  動漫發展現狀

  中國動漫產業長期以來依賴於電視動畫,但是目前我國電視動漫產業雖然在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質量的普遍低下導致原創動漫不被消費者所認可,在政策調控和市場槓桿的雙重引導下,2014年全國製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共138579分鐘摺合約2310小時,同比下降32.31%,由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的趨勢十分明顯,未來隨著節目庫累積數量的增加和動畫頻道拓展空間有限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有產量向質量轉折將成為我國電視動畫行業在結構調整和發展換檔案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隨著電視媒體趨於壟斷和電影市場日益成熟得到改變,越來越多的動畫企業開始投資生產製作動畫電影。2014年,我國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持續走高。

  國產動畫電影2014年的總票房已經超過11億元,全年將有約30部國產動畫電影上映,年度總票房將比上年的逾6.6億元翻一番,其中票房超過5000萬以上的國產動畫電影達7部,相比2013年5部的產量和2010—2012年每年只有一部超過5000萬票房收入的情形,觀眾對國產動畫的整體認可程度不斷走高。2015年《大聖歸來》9億、《熊出沒》2.95億的高票房昭示著未來國產動畫電影將走向一個新高度。

  動漫發展趨勢

  1、網際網路+動漫成行業趨勢

  隨著傳統紙媒的沒落,動漫行業的觸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網際網路+,將網路技術與動漫行業進行有機整合:動漫已經成為國內各大視訊網站繼電視劇、電影和綜藝節目之後的第四大內容板塊,目前已經誕生了誕生了A站、B站、酷米網、淘米視訊、百田

  卡通等一批垂直動畫視訊網站,採購大量國內外正版動漫內容向廣大網民進行分發傳播。視訊網站藉助數字產品極低的複製成本和網際網路絡極低的傳播成本,正在取代傳統電視訊道成為動畫內容產品整合分發的首要媒體,新一代動畫傳播媒體的數字化、網路化、移動化、社交化和融合化特徵日趨凸顯。

  實時通訊IM、微博、社交網站SNS和論壇等以社交元素為基礎的網路應用平臺為強化互動性和使用者黏性,紛紛使用大量動漫形象作為圖釋,進一步豐富了新媒體動漫的產品形態。2013年,騰訊正式啟動QQ表情開放平臺戰略,並舉辦了2013騰訊原創表情大賽,在QQ和微信平臺上推出了眾多國內外優秀動漫形象符號。

  新浪、騰訊、盛大等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以及有妖氣、漫神網等垂直漫畫平臺大舉進軍線上漫畫閱讀業務,彙集大陸、港臺、日韓、歐美漫畫家的海量作品,同時傳統漫畫雜質也積極佈局線上平臺,迎合市場趨勢,試圖通過全平臺的優勢為動漫愛好者提供海量優質漫畫的線上閱讀,培養和輸出原生態動漫IP。

  2、“彈幕文化”已成主流

  “彈幕”指的是觀影過程實時吐槽的評論,從螢幕飄過時,效果看上去像是飛行射擊遊戲裡的子彈因而冠名。

  1彈幕可以給觀眾一種“實時互動”的錯覺,由於彈幕只會在視訊中特定的一個時間點出現,因此在相同時刻傳送的彈幕基本上也具有相同的主題,在參與評論時就會有與其他觀眾同時評論的錯覺。

  2彈幕也是內容的一部分:常常有彈幕跳出劇情本身或者獨立於劇情而產生豐富的內容,比如【字幕組的勝利】,每當字幕組出現神翻譯的時候,使用者常常會跳出劇情進行吐槽。

  3彈幕組成小區:彈幕也是二次元網路語言流通之地,他將所有使用者的腦洞連線起來,共同創造出一個與三次元世界有著厚重思想和語言壁壘的二次元帝國。

  中國動漫發展史

  起步

  東北解放後,政府接管了當時的滿洲電影製片廠,就是現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從那時起可以說是新中國美術電影的一個開始。解放之前的中國動畫產業是從上海起步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卻是從東北起步的。

  1956年,一群東北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骨幹受命到上海組建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7年,中國終於成立了一個非常健全的、專業的動畫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一直到結束之前甚至可以說到90年代中以前,中國的動畫產業都是和市場脫節的,完全是計劃經濟模式:全國只有一家專業的動畫片製作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美影廠。當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長片如《大鬧天宮》等等,還有一種就是短片如《小蝌蚪找媽媽》,但都是膠片拍攝,產量不高。

  變革

  但在80年代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改革開放之後。電視業發展迅速,許多國內的動畫片開始在電視臺播映。

  其實國外早已經有了電視動畫片,這種動畫片不是一集的,而是連續性的,一做就是一個單元。以前國家規定美影廠每年播放動畫片的長度為300~400分鐘,而300分鐘的時間相當於十幾集到二十幾集的長度,對於電視的需求量遠遠不夠。因此也慢慢允許國外的一些動畫片進入中國。最早的有《鐵臂阿童木》、《聰明的一休》、《變形金剛》等。

  中國成為系列動畫片的概念是美影廠的《黑貓警長》,雖然影響很大,但只有5集。後面又拍攝製作了《葫蘆兄弟》、《葫蘆小金剛》加起來也就26集,這樣的生產數量還是遠不能適應電視的需求量。

  所以在80年代後,一方面引進較多的國外動畫片。另外一方面開始有除美影廠以外的電視臺開始關注這種樣式的動畫片,並開始投資動畫片的製作,一些動畫片製作公司也慢慢誕生了。

  電視臺屬於投資者,負責確定劇本然後找製作公司來製作動畫片。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動畫的加工業開始出現。在全球範圍內,由於電視動畫片的需求量急增造成了從美國開始70年代的製作成本開始上升,需要尋找成本更低的生產地區,於是找到日本,所以說日本的動畫也是從美國借過來的。

  日本隨著和美國開始做以後自己的動畫片,憑藉其原來就很深的漫畫功底,做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從幫美國加工到自己慢慢形成一個獨特的樣式。當我們看到日本及美國的動畫片時會發現明顯的差異,一個差異是美國動畫片是講究動作的流暢性。那么在技術上需要相當多的動畫張數來完成。比如說10分鐘他要做8000張到10000張。張數越多動作越細化,成本也就越高。而日本的動畫片靜止的畫面較多、比較漂亮,但是動的不多,日本20分鐘的動畫片最少的只有1500張,明顯差異很多。